万载未来天气:
未来天气暴热,外出注意防晒!
拇指万载招贤纳士:
寻找热爱万载文化的文案编辑一名,会写文章,有工作积极热情,能吃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T:
今日要闻新华网江西频道7月31日电(赵瑞明)“富万载,和田下”,在有着近年建县历史的古城万载,有一处古韵犹存的田下街区。为保护这片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万载县委县政府日前正式启动万载古城?田下街区保护发展项目。万载提出,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最大赣派建筑群,力争把其建设为4A旅游区,全面复兴古城记忆,延续千年文脉。
田下街区的古祠堂规制高大恢宏,一层半高,集中体现了赣西赣派建筑特点。
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遗存“活起来”
万载田下街区占地余亩,其中核心保护区古城区亩。田下街区现存明、清、民国时期老店铺60余间,多姓氏古祠堂20余座,还有众多民居、街巷、粮仓、河流、水井等历史文化遗存。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学者来到田下街区,感慨县城内保存如此完整的祠堂群‘实属难得’‘非常震撼’。”万载古城?田下街区保护发展项目常务副总指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洪波说。
据介绍,田下街区有郭氏宗祠、郭绿萌公祠等十多栋,其余还有易家祠、宋家祠等,每栋面积大多上千平方米。祠堂年代最早的始建于明朝天启丁卯年(年),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高大开敞,布局严谨,用料粗实,做工精细。
“这些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宗族祠堂,是历史留给万载县的珍贵财富。”项目副总指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梓青说,多年来,县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保护发展田下街区的呼吁,为古邑万载留下一片“家合同源”、“敬祖课孙”的殿堂。
着眼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万载县委、县政府作出万载古城?田下街区保护发展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大决策。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保护发展田下街区,打造国家4A级景区,就是要全面复兴古城原有的社会功能,保留其历史文化脉络,大胆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意古融今,以文化推动旅游,以旅游提升人气,以人气带动商业,以商业繁荣经济,让古城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金名片、经济增长极。
田下街区航拍图
“四个结合”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文章
“万载古城·田下街区将遵循合理保护开发的原则,让古建筑‘外形’与‘内核’俱存。”周洪波介绍说,项目将围绕“四个结合”来展开。
——坚持与历史文化发掘相结合。古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古城的灵魂。万载县组织多个部门及社会贤达人士,编撰了20多万字的《古城旧事》;以保留建筑单体为对象,以姓氏宗族为纽带,查族谱、访老人、座谈讨论,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辅助资料。这些成果,都将成为古城文化填充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来源。
——坚持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田下街区是典型棚户区,内有居民住宅、单位用房、废旧厂房,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米。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建造时间长、标准低,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万载决定把古建筑保护发展结合民生工程来做,启动棚户区改造。
——坚持与培育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标,着眼景区运营是项目的落脚点。万载县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将田下街区打造成赣派建筑群,让游客在享受古城之旅时,品赣派建筑,品家合文化。
——坚持与休闲商业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休闲商业综合体,文化活化是灵魂,休闲业态是关键。田下街区将引进与古城相适宜的商业业态,努力实现商业、办公、餐饮、旅店、会议、展览、教育、文娱等休闲功能,做实“有机生活”模式。
执政为民开发理念赢得百姓赞誉
据了解,万载县通过两轮公开招标,确定由江苏省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万载古城·田下街区项目。项目设计由国内顶级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承担,并由该院院长、建筑大师庄惟敏教授主持担纲。此外,先后有两家业内知名公司对项目进行了定位和运营规划。
目前,田下街区原居住在古建筑内的居民已基本搬迁完毕,其中的郭绿荫公祠及易家祠堂的保护修缮也于去年底正式开工。这两座古祠堂都将在保留遗址面貌基础上,坚持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保存原来的形制结构和外观现状,全面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万载县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田下街区保护发展项目中,在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的具体实施细则上,采取了一系列以人为本、惠民利民的措施。货币补偿方面,将不低于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产权调换方面,安置房的地理位置优越,并且有多层房换电梯房不补差价,超置换面积10%以内成本价购买等优惠政策。
万载县坚持“四个结合”推进古城保护开发的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支持。在年3月份的项目风险评估调查中,市民对田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合法性认可度达91.8%;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项目征收补偿方式等认可度均在85%以上。(完)
田下古城宣传片
毛遂自荐:本人在温州从事数年模具省模,现在回家找模具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