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艺术的形成有着宝贵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既有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又有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反映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品。其所表现的设计理念对当今和今后设计将有着重大影响。民间美术史流传于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反映在当时落后科技时期人们对神明的期望。
婺源三雕
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雕,是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刻艺术。走进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这些夕日官邸或商宅中的华美装饰,如今留存在寻常百姓的民居里,仍然向世人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清代的婺源木雕,尤其细腻繁复,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
婺源
婺源砖雕的雕刻手法夸张、变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多趋于简练。砖雕的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明代的风格古拙朴素,颇像汉代的画像石;清代则趋向于细腻的层次,布局往往像整幅的立轴、手卷那么严谨(立轴、手卷是中国画的装裱方式)。
婺源石雕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书法和博古纹样(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至于人物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手法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婺源山区盛产木材,房子使用木料特别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当地木雕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
湘东傩面具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湘东傩面具是优秀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湘东为江南煤都萍乡所辖,是江西的西大门。湘东区现存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人,已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技术成熟老到,所雕面具古朴细腻,且工艺复杂讲究,是中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傩是汉族原始文化信仰,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是汉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萍乡武功山
傩面具为香樟木所雕的萍乡傩面具在制作时,大都加上油漆彩绘,刻划出粗犷朴拙、庄严华丽的艺术形象。傩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形,对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层刻划,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现今的传承人能够雕刻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
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无一相同。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傩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制作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南昌瓷板画
腾王阁
南昌瓷板画,又称肖像画,瓷像,是江西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绘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南昌瓷板画,诞生形成于古都南昌,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市、景德镇、九江等及邻近省、市。南昌市是历史文化古城,旧有豫章、洪都之称。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理环境,使之成为历代商贾文人流连之地,而邻近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则促进了瓷板画的发展。
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赣文化的代表,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在中国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南昌瓷板画创始于年。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在他的带动下,各类瓷像馆陆续出现。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每一幅瓷板画须经过少则10天多则数月才能完成,不仅需要精妙的画工,还要有高水平的烧瓷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选材上,剪纸题材十分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劳动生活场景应有尽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也是常见的题材。
瑞昌溶洞群
年11月,在瑞昌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今天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十分相似,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多年前的汉晋年间。
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
瑞昌剪纸不仅艺术价值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