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宜春字里行间赤子心
——读刘密新著《天赋宜春》有感
高秉庚
近日,刘密先生赠他刚刚出版的新书《天赋宜春》予我。回家后,冲着这个不一般的书名,我兴趣盎然地从包里掏出这个有塑膜包装,印刷装帧精美,色泽典雅大方的书本,急忙撕开包装就翻读起来。认识并与刘密先生交往,将有近40个年头了。我们之间的这个缘分,还颇有故事,更让我几十年来,一贯的了解他——他善于学习思考,既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又同时力攀学问高地,立足家乡,更多更好地为党为国为家乡贡献自己才华的高尚品行。仅有初中学历考研天道酬勤有志者才事竟成年代前期,我在地区高招办工作,当时这是一个季节性的非常设机构,上半年高校中专报名时开始工作,下半年完成研究生考试后收摊子。年,考研报名结束后,听到一个传说,冻肉厂一个青年工人只有初中学历,却对鲁迅和孔孟都颇有研究,报考了厦门大学研究鲁迅的专业。因我对鲁迅也特别崇拜,又听说是初中文化要越过高中、大专、本科考研(好在当时为了快出人才,考研也可以由单位出证明以“同等学力”报名),所以也感到特别惊奇。因此在宜春中学实验楼开考的时候,我特地到刘密所在的考室“巡视”,宽敞的考室里单人单桌30个位子,几乎寂静无声,考生们正在认真答题。我悄悄来到刘密的座位后面,只见他戴着厚厚玻璃片的深度近视眼镜,正以难以言状的速度,在试卷上“唰唰唰”的书写。这字写得快不足为奇怪,问题是思路也为何跟得上?转而一想,眼前这个考生不正是饱读诗书、才思敏捷的典型书生吗?或许今年有望高中?而当时全国一年才招2万多名硕士研究生,考硏谈何容易!考试成绩通知考生后,据说刘密取得了好成绩,翌年4月还到厦门大学面试了,但是因招生校方的原因而未能成功入学,我想是不是因为第一学历太低耽误了?
然而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终归事竟成,下一年他顺利考取了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这正是南路不通北上去,研读鲁迅不成改为拜学孔孟了。毕业后他回到宜春,工作几年就先后担任电视台台长、社联主席、市委政研室主任、江西省社联理事、宜春市政协常委等职。进入新千年后,担任宜春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年改任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直到退休后又退而不休,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在学界的广泛人脉为优势,联合众多或退休或在职的历史文化爱好者,成立了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虚实结合、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地开展了挖掘、研究、传播、保存宜春历史文化的工作,并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刘密一向生活简朴,但是历来都很注意穿着的衣物鞋子合身得体和整洁,这让他从青年到壮年和退休后,无论是为官为民、为师为友,一贯都保持着儒雅的书生气质。他一不沾烟酒,二不玩棋牌,虽然视力很差,但是历来有空就不知疲倦的读书和思考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要从事政治教育、文学理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学术成果《鲁迅对佛教思想的二重选择》《论鲁迅的两次自我否定》《寻找合点:文学哲学的一个原则》《论精神现代化》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海文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有公开发表的各类学术文字30余万字。前些年已经出版了全国高校校长(书记)书库《文化的使命》一书。这次新辑的《天赋宜春》一书近27万字,从近几年作者新创作发表的百多篇文章诗赋中,精挑细选收录了63篇,分为人物、故事、吊祭、序跋、诗赋、论说、策议7个类别,内容丰富多彩。从时间范围而言,从古至今历史绵长达数千年;从空间上看,以宜春为重点而辐射全国。对所涉及的山川风物、众多人物、历史事件探究论断,实在十分广博而又不乏深奥,足够读者仔细品读、慢慢思考。
作者识得“天赋宜春”是他深爱宜春这方土地的结果经过脱产几年的深造后,刘密研究生毕业时,母校曲阜师范大学决定他留校工作。该校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校,也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这对于喜欢做学问、搞研究的他来说,本应是求之不得的机会。然而他心里时刻都牵挂着宜春这座几近两千二百年历史的古城,想到养育他成长的家乡同样需要他的回报,所以下定决心回来,并且明确的回答母校,但是山东省教育厅就是不予批准。为此他在回乡途中,特意在南京停留并设法找到了已经离休的杜平将军,倾诉自己的心愿。历来爱护读书人并且很看重乡情的儒将杜平,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更加需要人才出发,从中成功斡旋,才让刘密如愿以偿的回到了宜春。
正是因为刘密心里有这种深深的恋乡情结,所以一直以来,在纵观世界、胸怀祖国的同时,他一直很注意对江西省情尤其是对家乡宜春的历史文化、山川风物的观察思考与研究。
如果要证明我这个判断是否准确,在刘密《天赋宜春》新书中,首先值得读懂的就是《天赋宜春》这篇虚实结合、如梦如幻、亦佛亦禅、似仙似道的故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都必须从了解熟悉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开始。刘密正是掌握并谙熟了这个法则。他注意到,宜春位于赣江和湘江东西两条大河之中,同时又坐落在在武功山和九岭山南北两大山脉之间,因此而山川秀美,水源丰沛。更因为有了充足的水源,茂密的森林,所以才有了众多的植物、动物,才最早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才有了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赣西文化。进而才有了历朝历代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袁京、陶渊明、卢肇、钟传、邓子龙、况钟等等,龙飞凤鸣,一代代人杰,各领风骚数百年。才有了宜春历代文人、学者、古代科学家的煌煌巨著《文标集》《郑谷诗集》《中原音韵》《六柳堂遗集》《正字通》《天工开物》。
在整个大宜春,因为大山林立,山川形胜,才有了名寺遍布,仅仅唐代的明月山周围,就有三大名寺:仰山的栖隐寺,木平山的兴化寺,蟠龙山的蟠龙寺;才有了一路的高僧大德慧寂、南涌、楚圆、了元;才有了一个个公案故事,一道道禅机秘旨,一篇篇经书解调,都留在了佛教禅宗史话中。禅宗一花五叶三叶生长在宜春大地上,五百里禅宗祖庭相连,不仅自古高僧大德云集,而且当代佛教领袖一诚、星云也成了宜春的主人、常客,让宜春成为名副其实的禅宗圣地。
还是由于宜春的山水钟灵毓秀,宜春的民风勤劳淳朴的原因,让宜春成为历史上盛产隐士的地方。“不说丰城的徐孺子,也不说29岁从宜丰出发远游的陶渊明,还有曾赐封在万载的康乐公谢灵运,仅仅就古代的宜春县,就有袁京、彭构云、郑谷,也有隐了又出的卢肇等人。”读者不难看出,宜春县古代这四大名士,都是在宜春古城近郊处出生成长和隐居的。“返璞归真的简单,原始低下的生计,似乎揭示了生活与生命的真理。一万年会过去,这些风度超卓的文人,气度绝世的才人,我们都不会忘记。”
努力读懂宜春名人为的是让传统文脉得到正确传承《天赋宜春》以“人物”为开篇,在全书所选入的63文章中,有10篇分别或论述、或记叙、或钩沉辨误,其中记录了8个宜春县(今袁州区)的人物,外加邻近的万载著名人物杜平将军,另有一个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服务3年的英国(伊朗国籍)的白人美女博士茜玛·莎瓦丽外教。这9位本土人物中,有5位是著名的历史先贤,即唐代诗人文学家黄颇,明末抗清名将袁继咸,晚唐诗坛巨擘郑谷,晚唐著名隐士彭构云,唐代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有4位是现代为中国革命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即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的刘梓华烈士,共和国开国中将周赤萍和杜平,宜春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赵浩卞烈士。
先谈谈第一篇《黄颇为何不是状元》,我看这是为科举史话钩沉,为黄颇、卢肇关系,还有他们两个与刺史成应元关系辨析的推演文章。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朝,在开皇年间(公元-年)实行分科取士,以充实官员队伍,取代了魏晋以来选拔任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公元年),隋炀帝首开“进士”一科。这种以“试策”取士,即分科考试按成绩来选拔任用官员的作法,打破了门户和朝廷的关系局限,面向全体国民取才任用,无疑是治理国家方式和制度的重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唐代承袭了隋朝的这个取士办法,并且使其制度化和逐渐完善。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年)壬午科,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到卢肇、黄颇进京赶考时,已经相隔了年,江西竟然没有考取过一个状元!但是会昌三年(公元年)这一科全国取进士22名,袁州府宜春县不仅有卢肇、黄颇、李潜(生卒年月不详,祖上江夏人,迁居宜春县,有诗文3篇存世)等3人考取了占全部名额将近七分之一的3名进士,而且卢肇高居榜首夺取状元,黄颇位列第三。这在当时的全国朝野,一定会引发巨大的震动:这袁州府宜春县怎么一举“撞中了”3个?但是两年之后宜春县人易重又高中状元,这就让“撞中了”的猜测不攻自破,而是让天下读书人都仰望着宜春这个地方:宜春不仅“江山多胜游”,而且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但是,就在这宜春誉满天下的前后,却先后出了两条不该出现的“负面新闻”:
一是袁州刺史成应元嫌贫爱富,有眼无珠错失英才,让卢肇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在黄颇、卢肇等人结伴赴京赶考时,袁州刺史成应元只是看好了家境颇富,才华名声颇好,年龄也比卢肇大许多的黄颇,所以他在城西的“离亭”设宴专为黄颇送行,而冷落了真正的黑马卢肇,生出了这个闻名古代袁州、贻笑文坛千年的“离亭事件”。
二是卢肇高中状元后在江宁观端午节龙舟竞渡即兴作诗,自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以此记恨讥讽成应元的浅薄势利。而我历来认为,成应元作为州府父母官,对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学子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嫌贫爱富、厚此薄彼;而卢肇作为新晋状元应该是大智慧者,在成应元面前也是晚生后辈,应该不计较没吃那顿送考酒宴的事,更不应该为此作诗并明确写上“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当然这个竞渡诗的副题或导语,是不是后人猜测卢肇的心理而捉刀代笔所加上去的,亦未可知)。
刘密在引用大量史料并经过合理的推论分析后认为:黄颇未能成为状元,既是褊狭和倨傲的个性沦陷了他自己,也是当朝宰相李德裕和该科主考官王起联手拿下了他,有意让他排行第三。刘密还指出:作为同乡和同时赴京赶考,又是同科夺得状元和前三功名的卢、黄两人,为何在会昌三年后,“两人似乎再没有了交往”,“若有来往,卢肇传世的大量诗文中,必然会有记载,可惜一点儿踪迹都没有。”这的确是让我们大宜春的后人不可理解而又扼腕叹息的。我想,如果这两个大知识分子,无论状元卢肇还是第三名黄颇,其中能够有一个多一点大度包容之心,也不至于留下这么个千多年来的历史遗憾!
再看看刘密笔下的著名历史儒将袁继咸。明末在抗击清兵入侵中,宜春出了个文天祥式的大英雄袁继咸。他被清兵所俘入狱后,不食清餐,不着清服,拒绝剃发,也拒绝朝见清帝。他仿文天祥的《正气歌》而作《正性吟》,死不降服,最后在清兵的屠刀下英勇就义。
袁继咸是饱学之士,名副其实的儒将,他是宜春县寨下横塘村人,明进士袁鲁训之孙。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胸有大志。12岁那年,他信笔写下七言绝句《咏红菊》,其中后两句“血性生来浑不改,寸丹留与报君知”,似乎冥冥中预报了自己未来的悲壮结局。袁继咸19岁成秀才,31岁中举人,32岁为进士,先后担任朝廷巡察和山西督学,在不同岗位上,他都不负朝廷托付和百姓希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努力尽好职责,敢于与贪官污吏和奸佞宦官太监作无情的斗争。39岁时,还与在京任职的袁州籍同乡官员冒死联名上疏皇帝,请求减除袁州府所辖全域内4县的辽饷税赋,以确凿无疑的事实和理由,终于打动皇帝发了善心,为乡亲们减轻了不合理负担。
袁继咸的忠孝节义和大智大勇,最终体现在他身陷囹圄而誓死不降的忠毅刚烈气节上。作者花很多的功夫,深刻细致地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让袁公继咸如文公义山一样顶天立地的站在读者心中,永远值得后人崇仰,永远值得宜春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这正是作者所注重的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理念所在。
在不忘历史先贤的同时,作者对革命前辈更是崇拜有加。为此,他不辞辛苦,深入乡村一线甚至长途跋涉,步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调查研究,寻访知情人士,查阅历史档案或民间族谱资料,再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抢渡大渡河的英雄刘梓华,高富岭上走出的共和国将军周赤萍,宜春县第一个共产党员赵浩卞烈士的光辉形象。至于宜春人民耳熟能详的杜平将军,因为作者为了确保研究生毕业后能回宜春工作,曾到南京登门拜请杜将军这个“得力人物”从中斡旋,为自己悄悄地开了一次“后门”,这既是作者人生阅历中值得记住的一件趣事,也让读者尤其是宜春乡亲们,更多的了解杜平作为解放军中著名儒将的儒雅气质,善待老乡的习惯,读来亦是令人感动不已。
倾心传播宜春文化是为了促进宜春更快更好发展刘密先生学成回到宜春重新参加工作后,长期行走在地区(市里)的参谋中枢核心部门,更因为他是当时地(市)机关部门领导干部中少有的高学历者,所以一直为地(市)党政领导所注目,成为主要领导身边的重要智囊人物。同时,作为饱读诗书的高学历资深文化学者和领导干部,刘密自己不计较名利地位,一向看淡官本位的权力和拒绝金钱利益诱惑,但是永远不能淡化的是他对文化的热爱向往和执着追求,他深知历史文化对于宜春的发展,无论是眼前还是未来,都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所以他在工作岗位上,一以贯之的坚持研究历史文化,而且既着眼宜春本地又面向全国和世界。他退出一线工作后又继续退而不休的操办创建了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并且为修复宜春诸如钓鱼台、古城楼天文台、难禅阁、昌黎书院等一些历史胜迹,重建郑谷读书草堂,新建人民海军军舰宜春舰,都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历史文化见解和聪明才智。
通览《天赋宜春》全书,6篇策议文章殿后,篇篇都是立足当前、着眼宜春未来发展的诤言良策。这里,我要着重谈一下对《关于创建大宜春新型城市化综合战略构想》一文的看法。
纵观横看近现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最终结果。在有条件的时间空间内还可能出现特大型的城市综合体。
而从宜春在我省的地位来看,新中国以来宜春曾经长期管辖省会南昌市出城以西的区域,所以原宜春地区包含过南昌、新建、安义、进贤等县,更包括了新余、分宜和原萍乡市的全域,故而一说到宜春,就是简称赣中,连我们地区的党报都一直是《赣中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更名为《宜春日报》。如果不是“文革”期间划出了萍乡市由省直辖,年新余、分宜又析出成地级市,那么以当年17个县组成的宜春市,宜春早已是全省人口最多、地域最大、经济实力可与省城一比的副中心城市。
偏偏是历史对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宜春还管辖着东西两侧的新萍两地时,当时的地委、专署决策者们把电力工矿企业往东西两地安置;而当萍新两地发展得比宜春(袁州)古城更快更好,成为新兴的工矿业城市时,却从大宜春剥离出两个工矿城市另立门户,让宜春成了实打实的农业大市,形成了小马或老牛(袁州)拉大车的现象;而从江西版图上看宜春,则是一株脚在西南、盖在东北的大蘑菇,让宜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得非常尴尬。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又即将走完了二十年,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城市群都在快速发展时,江西的党政领导和全省上下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加快发展。全省11个设区市的领导更是在谋划着如何你追我赶。但是有的城市总在打主意,甚至包括如何扩大自己的地盘,千方百计找上若干理由,想把相邻的地方纳入自己的范围,或是把发展势头看好的地方来个“拉郎配”,于是才出现了貌合神离的“丰樟高城市圈”“新宜吉试验区”等说法,甚至不惜大量花费去做许多无效的工作。更有甚者,还有的地方不顾客观大局,争抢资源包括铁路走向等重大工程项目,制造省内外人的新笑料。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国家将启动新的五年规划即“十四五规划”时,刘密先生以独到的眼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市情,提出了“创建大宜春新型城市综合体的战略构想”。这其中,就包含了宜春的传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山川文化等等。简言之,就是加快万载、上高撤县设区的步伐,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上入手,把万载、宜丰石市、上高翰堂、袁州寨下都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形成规划面积达多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万以上,GDP超过亿元,其中服务业产值应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新型山水田园城市。
依我看,这是一个既从宜春本土市情实际出发,又是一个有适度超前意识,并且是切实可行的宏伟蓝图。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与其县城、乡镇都在跃跃欲试地搞不三不四、非城非乡的规划建设,倒不如由市里统一规划,省得现在很难控制和管理,今后又要大拆大建的不必要浪费。我的心愿是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省市领导层面和城乡规划建设专家看到刘密先生的这个构想,并且能认真研讨一番有没有可行可取的用处,这样才不至于辜负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
作者:高秉庚有的朋友肯定会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本书?
方式一:
电子版在线阅读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