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解放大桥
枣庄市中区东湖
上周,一条有关南京与杭州的网络辩论帖大红大紫,引起人们对地域争辩的 地域争辩的标准是什么?很难界定,网络时代,稍有不慎,一条并非出于恶意的帖子就会被念歪成“地域歧视”,而随着跟帖的不理性,就会变成“地域攻击”,整个帖子演变成一场“谩骂的狂欢”。“宁杭之辩”,攻防虽然激烈,但不失文雅和风度,似乎给这种争辩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从无脑黑到理性思考,这条路无疑是漫长的,甚至是没有时间表的。 宁杭之辩——两位才子恃才地域撕 本次争辩的开端毫不起眼。 上周,有人在问答社区“知乎”上,发起了一个问题。“我研究生毕业后想在南京工作,女朋友现在在杭州工作,南京和杭州哪座城市潜力更大?”在最初的回答中,不少人规规矩矩地回答问题,可最后,这个问题陷入无解。 就在火药味渐渐浓厚的辩论中,王启超和葉神月出现了。 这两位回答者用规整的“对仗”来进行争辩,而且,每一条辩论都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山川地理,历史政治,科教文卫,民俗美食等方面,充满调侃,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机敏与幽默。 部分问答与解释如下: 葉神月:我杭西湖美如画,你宁玄武小水坑 王启超:我宁长江奔腾流,你杭钱塘倒灌游 (葉神月说西湖美景超过南京玄武湖,王启超则强调长江气势磅礴,胜过钱塘江。) 葉神月:我杭安居金銮殿,你南苏锡上下跳 王启超:我南金陵帝王州,你杭萧山余杭偷 (葉神月说南京的地位常被苏州、无锡“威胁”。王启超说,杭州将萧山、余杭撤县改区,这两地历史上有时并不属杭州。) 葉神月:十朝都会九代短 王启超:行在难敌蒙古军 (葉神月说南京为都的朝代大多历史不长,王启超则说南宋赵构定杭州为行在,终被蒙古族所灭。) 葉神月:南大穷酸装低调,东大福建破三本,豪华霸气紫金港,江宁学子慕名来 王启超:浙大扩张专业水,其余再无二幺幺,中国科教第三城,吴越考生跳龙门 (葉神月说南大穷酸,东大被以为是福建的某三本学校,都比不上浙大。王启超回击:浙大近年快速扩张,吞并了许多其他学校才达到如此规模,而且除了浙大,浙江再无“大学”。) 葉神月:我阿里马云帝,扫清四海,美帝上市,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 王启超:我中电十四所,雄冠东亚,攘日抗美,实以技术取胜,终为华夏之幸 (葉神月怒赞马云和阿里巴巴引领经济潮流并在美国上市。王启超回击,中电十四所等企业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葉神月:一派胡言,我杭足踏幽蓟,手捏松江,千秋万载,一统江南 王启超:无可奉告,我宁吴头楚尾,虎踞龙盘,古往今来,再兴华夏 (葉神月说杭州历史上地位曾高过上海北京,王启超则强调南京历史悠久,是吴楚文化的故地。) 葉神月:西湖醋鱼叫花鸡,龙井虾仁千张包,虾爆鳝面东坡肉,笋干老鸭片儿川 王启超:牛肉锅贴盐水鸭,酒凝金腿状元豆,什锦豆腐菊花脑,鸭油烧饼炒芦蒿 (双方说的是两地美食。) 葉神月:今我大杭产值万亿,名企千家,量你宁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王启超:量你临安名校有一,狗尾十余,今你杭苟图之衣食,何谈神器之更易 (葉神月说杭州GDP超万亿,王启超再次强调杭州仅有浙大一所高校。“腐草之萤光,天心之皓月”和“神器之更易”,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王朗的台词。) 教授参战——网友面对文雅没了脾气 “宁杭之辩”影响颇大,在当天就刷爆朋友圈。此后,媒体甚至大学教授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当媒体找到王启超和葉神月时,却发现他们都只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这样的结果让人惊奇,人们都以为两位应该是学富五车的中年人。 有人在知乎上又出了一道题目,还邀请了王启超回答——“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经济状况哪个更好?谁的结构更合理?谁的发展潜力更大?” “邀请者是不是又想看我苏,你浙这种?你苏南北两重天,我浙民富美名扬。你浙电话诈骗忙,我苏百姓文教昌;千岛湖碧波荡漾,太湖藻苏锡之殇。丹顶鹤盐阜飞翔,雁荡山强制烧香;浙江商贾遍天下,闯东南西北聚财富。江苏学者誉全球,研理工文史著等身。”王启超随口调侃了几句,决定不给网友机会,“算了。” 这次的辩论也影响到了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在 对王启超和葉神月的“宁杭之辩”,杜骏飞说,“南京和杭州这两所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联句问答的形式来展现城市的精华,两位网友很有文才,真是人才难得。” “如今网上的文化讨论往往是攻讦多于说理,偏偏网民对此趋之若鹜。”杜骏飞批评,“中国文人之间,有诗词酬酢的传统,这原本是风雅的事。可如今,各种词句都给任性的网民玩坏了。” 杜骏飞说,“希望网友们用更为专业更为典范的方式,来写一写自己对这两所城市的赞美之词。这也是对古代风雅传统的致敬和重塑。” 不能否认“宁杭之辩”是一次地域争辩,很难得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次辩论大加赞赏,就连网民都没了火气。 进化论——地域撕古已有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实际上,只要有文字记载,就能找到地域之间的争与辩。 知乎上有人这样总结:中国的地域歧视两千年前就有了,而当时最受歧视的是宋国——宋国地理上恰恰就在如今地域攻击的最主要对象河南。宋人是商人的后裔,商在历史上虽然曾经迁都过五次,但只有一次都城不在河南境内。商被周所灭,周把商的后人封到了宋国,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带。 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殷商文化是鬼神文化,也流传下来了不少迷信占卜的甲骨文。而从周文化到后来的儒家文化都重礼乐,对鬼神提倡“敬而远之”,搞祭祀,但不搞迷信。 宋继承了被鄙夷的商的鬼神文化,又不幸继承了前朝商“无道”的恶名,实在是没办法不成为被“恶搞”的对象。像守株待兔、宋人疑邻、宋人掘井、揠苗助长这些成语都是“黑”宋人的。不过,虽然“尔虞我诈”这个成语也跟宋国有关系,当时倒是没有人喜欢说“宋国人骗子多”。 春秋战国的红黑榜上黑榜排第二的应该是楚国——中心在现在的湖北。 中国古代的起源在中原地区,而楚国最初只是偏远的不毛之地,周朝的时候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级,楚的国君只是子爵。楚文明的发展水平原始落后,不为中原各国认作中华正统而是被视为蛮夷,楚越被合称“荆蛮”。于是楚人也常常被作为嘲讽的对象。 在《吕氏春秋》里就有这么一个“黑”楚国的段子叫《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 若此,不亦惑乎? 不过后来有人说这其实叫“云标记”,可惜没申请专利。 把楚人作为“段子”主角的成语还有很多:晏子使楚、画蛇添足、趾高气扬、叶公好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 等到了司马迁,他干脆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当时中国各地物产、风土时,顺带把当时对中国各地人的性情都总结了一遍,不但为今后的各种“地图炮”定下基调,而且为后来各种地方志的本地民风总结提供了范本。 在描述各地民风形成原因时,司马迁有教化说、周边环境影响说、地理环境说等总结。 譬如梁、宋故地的民风,因为尧、舜、汤诞生于此,故“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而种、代故地,因为“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而“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西楚人则“其俗剽轻,易发怒”。比“山地之民近悍,江湖之民近黠”之类单纯的水土说,看上去要练达、智慧得多。 等到了近现代,交通愈发方便,这种争辩却愈演愈烈。 比如说,近现代的河南。 河南人多地少,饱受旱涝之灾,河南人不得不向外迁移,其中,由于生活所迫,难免有作奸犯科之辈。于是,在口耳相传中,昔日的中原子民被污名化,成了“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之类段子的主角。 同时,说上海人“小家子气”,“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说“山东人土,南蛮子奸”之类的段子也都在全国流传,去除理性与事实的争辩,成了互相贴标签的攻击。 这种攻击在网络时代变得更猛烈。 在百度贴吧“中华城市吧”,随手一翻,就能看到这样的帖子:“请河南人和北方人滚出浙江。”这样充满火药味的帖子后面,回帖也往往以叫嚣谩骂为主。 “删也删不完,每天能有几百条,在这样的帖子后面,网友往往很难保持理智,毕竟谁都有家乡不是?”一位曾经在该贴吧担任管理员的王先生说。 于是,在网络上,河南人继续被黑,江苏人则自嘲为“大内斗省”。 不过,你不必沮丧,地域之间的歧视并非是中国独有的。在欧洲,德国人常被讽没幽默、法国被笑爱投降;在美国,新泽西享受的是超越我国河南的待遇,热门动画片《南方公园》里甚至有一集讲主角邀请本·拉登用飞机撞向“入侵”南方公园的新泽西人。 理性输给虚荣——地域撕会愈演愈烈 网络上的语言攻击,往往被认为不能影响现实,但实际上,这种辐射的危害一直存在。 “上大学第一天,宿舍里的苏州同学就跟我说,不要在宿舍喝酒。”宿迁人李成龙(化名)苦笑着说,“也不是每个宿迁人都喝酒的。我一来,他就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李成龙是南京某所大学的大二学生,他受到的地域歧视,并非只有这一件。“我大一下半学期买了电脑,还是那位苏州同学,他居然觉得很新奇,他凑上来说,你居然也买了电脑。难道就因为我是宿迁人,就不应该买得起电脑吗?”李成龙说。 实际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地域歧视。比如说,你是安徽人,可能会在南京遭遇白眼;你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总有人鄙夷你的家乡;你来自经济情况良好的苏州地区,却被人讥讽胆子小,为人精明;你是南京人,人家会说,南京人大大咧咧,不精细…… 这种歧视或是有心,或是无意,但总归让人觉得不舒服。重要的是,这种歧视似乎不可避免。 有专家认为,地域歧视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地域歧视可以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优势地区人群往往有优越感。地域歧视也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还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 有人就指出,地域歧视的人,心智都不是太成熟,在争辩中,一不小心,理性思考就让位给了膨胀的虚荣心。 就一个国家来说,法律应该对反地域歧视有所作为。在现代文明社会,各个国家都通过宪法确立本国公民的平等权利,地域歧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行为。 但是从法律个案来看,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另一个地区的居民承担民事责任,其诉讼请求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将原被告之间“有利害关系”作为提起诉讼的基本条件。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视不可能通过具体的诉讼加以根治,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不可能通过少数人的诉讼加以保护。 那么,网络时代的自我规范变得很重要。 百度中华城市吧,曾经有这样的一条吧规。“禁止无脑黑。可以发布以事实为依据的城市贴子,但对差距较大之间的城市进行恶意比较,利用负面新闻进行地域攻击等,被判定为有黑贴嫌疑的,一律删,情节严重者封。” 同时,吧管理员也对可以进行比较的种类进行了细化,比如说,几座城市间,可以比较GDP、人均GDP、固投、消费、CPI等一系列经济数据,也可以比较人均私家车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外地亲戚汇钱、偷税漏税、地震救灾款等,可以比较城建、权利、饮食等,一切用数据说话。 遗憾的是,这样的规定并未能长久执行,如今的“华吧”,时常出现各种互黑,各种互撕,被网友称为“各地人民无硝烟战争的战场”。 理性思考可以缓解歧视,这是一个人人知道的道理。幸好,如今有了佐证。 就算“宁杭之辩”只是网络地域争论中的昙花一现,毕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你要撕,先拿事实来说话。” 专家——与其撕来撕去,不如互相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认为,无论是地域间的歧视还是攻击,其实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种情况,不止国内,国外也很多,比如文化上的排外、人种间的歧视等等。他建议,人们应该拿出反思的态度,想想我们如何在强化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包容其他文化。 地域排斥缘于文化碰撞 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源自人们对自我的强烈认同,以及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美食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流动化社会的来临,不同的文化、语言、肤色、人种从世界各地相互汇聚。当人们遭遇和自己不同的异乡客、陌生人时,基于某种认同的误差或者对他人的俯视,便会在文化认知上,形成排斥和阻隔。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下,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快,某些排斥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比如,一些信息被放大,一些地域的“污名”也被随之放大。人们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得出结论”,指出某些不好的事总是发生在某地,于是便强化了对他者污名化、标签化的认知。有人开骂、有人反驳,一来二去,便导致了地域攻击。 “斯文”的“揭短”,仍需进步 “我一看到这篇网帖,和其他网友一样,也很佩服这两位网友,因为他们所辩的内容,涉及两地的经济、人文、教育、历史、山水地貌、风土人情等等,没有足够的底蕴是写不出来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文采,”邱建新表示,“客观地说,和以往一些网友互掐、开骂、在网上相互吐口水相比,这次的争辩,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但他同时也提醒,如今网友所有的 “文化之间的交融碰撞,不一定冲突的形式表现。”邱建新指出,人们应该看到,任何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都是多样的、异彩纷呈的,对于异乡、异域文化,每个人应该做到包容、接纳、开放。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会到其他文化的精妙之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当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则无异于井底之蛙。 他建议,人们应该拿出反思的态度,想想我们如何在强化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包容其他文化;我们该如何避免排他的、污名的、刻板的去认知和对待异域文化;以及如何避免即便是“斯文”的嬉笑和冷嘲热讽间,揭别人的短。 地域撕成语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战国时楚国贵族。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揠苗助长:春秋战国时一宋国人所为。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画蛇添足:春秋战国时一楚国人所为。比喻做多余不恰当的事,以致弄巧成拙。
宋人疑邻:春秋战国时一宋国人所为。比喻用亲疏来判断是非是有害的。
国事家事天下事滕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