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摆尾迎朝晖(谢云/摄)
探寻金龙镇历史沿革金龙镇位于永川区东北部,与璧山区正兴镇、铜梁区安溪镇接壤,属“一镇连三区”之地。镇政府驻金龙场。该场原名九龙场,建于清代,初名永璧场。由于场镇设黄茅岭,与壁山有争端,清乾隆十六年即年,经永川、璧山两县协商,撤销永璧场,移至九龙桥建场,场以桥得名。
民国二十二年即年,名九龙乡。民国二十四年即年,名九龙联保。民国二十九年即年,复名九龙乡,直至解放初期。年,分为九龙、嘉复两个乡。年,复并为九龙乡。年,建九龙公社。年,复名九龙乡;因重名,于年以境内有金龙寺而改名金龙乡。年10月,永川撤县建市,普莲乡并入金龙乡。年9月,撤乡建镇,金龙乡更名为金龙镇。年11月,永川市区划调整,将金鼎乡和原石竹乡的永生、同德两村划入金龙,仍名金龙镇。年将金龙镇原福岭村、金鼎村涉及的部分村民小组划归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
全镇处于箕山、燃灯山、横大山的怀抱之中。箕山老寨子海拔米,险峻秀美,是永川制高点之一。燃灯山上有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即年的燃灯寺,传为当年燃灯古佛清修之所,曾为朱元璋义军驻地。横大山横亘在箕山、燃灯山之间,合围成簸箕状,将金龙镇揽于怀中。“怀中”有大小山脉九条,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九龙”。全镇幅员面积91.5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调研手记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金龙镇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59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6月7日,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和专题调研组一行,兴致勃勃地前往金龙镇调研,感受金龙镇“一镇连三区、三山揽九龙”的历史文化魅力。
有山有龙,地灵人杰
龙是中化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符号。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情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永川兴龙湖公园内的“仙人承露龙腾柱”
永川是一座与龙密切相关的城市。在永川,随处可见嵌入龙字的街名、山名、桥名、河名、村社名等。而金龙镇,不管是镇政府驻地金龙场,还是流经境内全长41.2公里的九龙河;不管是位于箕山上的斩龙垭,还是位于金龙村金龙3社的廖龙桥,处处可见与龙相关的名称。而金龙人世代相传、津津乐道的还是境内的九条龙形山脉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相传在夏禹疏通九河之前,如今的川渝地区都是水域湖地,今云雾山为湖中一岛。燃灯古佛在岛上“道天堂”闭关静养长达千年,出关后仍留居岛上普渡众生。
在这广阔的千里湖泊中,经过漫漫岁月的进化和演变,生长出了一对雌雄水蛇,经千年修炼后演变成一对蛟龙,称之为龙王、龙后。龙王又继续修炼很多年后,长出一身红鳞,成了一条巨大的金龙。龙王龙后相继生育七个龙子,一家九口在这千里湖中,任意遨游,逍遥自在。
尧舜时期,中原洪水泛滥成灾,禹临危受命,继承父志,采用疏导的办法领导民夫三十七万疏通九河。开凿三峡疏导川渝湖水便是疏通九河工程之一,一旦成功,川渝湖水得到疏导,这千里之湖将变成陆地,龙氏一家就会失去栖身之所。
随着三峡开凿工程的推进,龙王越发感到大难临头。万般无奈之下,龙王率领全家九口向燃灯古佛求救。不料古佛出游多日未归,龙王一家等候数日仍不见古佛踪影。就在等待之时,禹凿通了三峡,湖水瞬息减退,水位急速下降,顿时龙王全家呼天叫地,慌乱一团,龙子们纷纷寻找出逃之路。
正在这生死攸关之际,燃灯古佛出游归来,还邀请了观音菩萨一同回岛,九龙便齐声呼救。古佛见状言道:“龙王稍安勿躁,禹操劳十三载,治理中原水患,将这千里湖泊变为陆地,并非要绝你龙家,实乃造福黎民、营造苍生之伟大壮举,功德无量!尔等也是有道之身,何不以自身之灵气,与日月共存造福苍生,千秋万代哺育黎民,更是功德无量,不知愿否?”
龙王细细思量后答道:“事已至此,小龙愿听古佛安排。”古佛吩咐龙王和龙后将头紧靠云雾仙岛,拉长身躯,接受岛之灵气,接着,古佛念动咒语,用力施法,观音菩萨手持杨柳枝,将甘露水一一洒在众龙身上,瞬息之间,九条龙便化成了九条蜿蜒的山脉,永存世间。
九条龙分别是哪些,你知道吗?
金龙头枕云雾山,尾至永川城边,刘家山、箕山、横大山构成其身躯,全长约80里,全山林木茂密、风光独秀。黄龙头依云雾山,身为黄坡岭,长约五十里。银龙龙头在今赖家沟侧松树堡,登高远望,其身材窈窕、一身白鳞紧紧依附在黄龙身边,甚是美丽。青龙头起于今新拱桥坎上,松林岗坳一线构成其身躯,尾至普莲境内。石龙伏于银龙旁,头隐而不现,全长仅有二里左右,为今杨家石坝子。回龙头起黄家南坳,经“龙颈子”、“石佛寺”直达金鼎村。哮天龙哮天龙坡是其龙头,作仰首长哮状,全长约二十里。七曲龙头起杨家石坝子对岸,逆河而上,其身躯有七道弯曲,全长约二十里左右。顺水龙头起于今高家店处,顺河而行,名曰顺水龙。后来九条龙形山脉生生不息地长出竹木、粮食、瓜果等,境内大约三分之一的粮食都是种植在龙身上的,它们的奉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天长日久,一首《九龙谣》便在当地流传开来:
九龙谣九条龙脉今何在?时时须得仔细观。
金龙日出放光彩,青龙伴日落西山。
二龙抢宝眼前现,头顶燃灯显奇观。
七个龙子紧相伴,头北尾南朝佛山。
顺江龙望燃灯寺,扬头吼叫是哮天。
银龙头上老鹰旋,回龙逃走又返还。
唯有石龙身躯短,头尾都在桥头边。
欲览九龙真颜面,请登四方看龙台。
调研组一行登上燃灯山,来到永川、璧山、铜梁三区交界之处。站在海拔多米的分界点远晀金龙镇全境,九条形状各异蜿蜒如龙的山脉,沿南北走向,终至于燃灯山下,构成一幅“九龙朝佛”的壮观景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和先民们丰富的想象!
▲金龙镇九龙广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金龙镇这个有龙相伴的灵秀之地,先后走出了原二野军事大学三分校校长、杭州军区警备区司令蒋国均,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东进,曾阻止林彪潜逃的副军级将官肖奇明,重庆国画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杨洪坤,华东地质学院教授、江西省人大代表邓文忠等。人们称赞金龙镇地灵人杰,实不为过。
如龙山寨,金轮古寺
金龙镇境内寺庙众多,如燃灯寺、金龙寺、金轮寺、石佛寺、菩萨寺等,而金龙场因金龙寺而得名,普莲场因普莲寺而得名,金鼎场因金鼎寺而得名,可见这些寺庙当年香火之旺,名气之大。由于历史原因,“文革”之后这些寺庙都不复存在了,如今看到的多数是由部分信众在原址上自发搭建的简易朝拜场所,而遗迹尚存的燃灯寺也在年边界核定时划归铜梁管辖。令调研组感到欣慰的是,在金轮寺遗址上还留有部分文物。
调研组一行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前行约半个小时,来到位于金龙镇金鼎村金轮村民组的金轮寺遗址。该遗址位于一个叫如龙寨的山寨之内,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己巳年即年。金轮系佛教语,“轮”是印度古代战争用的一种武器。印度古传说中征服四方的转轮王出生时﹐空中自然出现此轮宝﹐预示他将来的无敌力量。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感得金轮宝者﹐为金轮王﹐乃四轮之首﹐领东南西北四大洲。通过向当地老人打听,得知金轮寺在被破坏前建筑规模宏大,仅支撑殿堂的石柱就有上百根。经“文革”浩劫后,仅存山门和部分造像等文物。然而,就是这些数量极少的遗存,仍让调研组一行惊喜不断、眼界大开。
山门巍峨,雕刻精美。
步入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竹林中的高大山门。该山门为二重檐,门面纹饰。一重檐正面正中楷书“永镇如龙”四个大字,上款为“嘉庆己巳年孟夏月”,下款为“閤山僧众仝立”。
一重檐下方左右分别刻有“疏云”、“淡月”两字。每重檐均雕刻有人物故事、花草等图案。山门四根石柱上雕刻着两对下山狮,虽然头部或多或少受到了损坏,但其下山的姿态仍活灵活现。进入山门,背面的雕刻更加精美和完整。
一是图案美。
除石柱、题刻外,两重檐上刻满了以西游记、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为主题的图案,除部分风化、人为破坏外,所有图案构图巧妙,雕工精细,虽然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不失当年的风采。
二是题额美。
背面一重檐正中“灵鹫风清”四个大字由“重庆府永川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黄嶰谷”题写。“正堂”是明清时对知州、知县等地方长官的称呼。纪录和加级是用于议叙即奖赏官员的,有具体政绩才能纪录,有纪录才能加级,有纪录、加级才能加衔。
按清代议叙制度,“加三级纪录五次”是比较高的奖赏了。而黄嶰谷本人,在《道光朝实录》第二十三卷有记载:“甲子。以防堵云南夷匪。予四川知县黄嶰谷等、并出力各土司、升叙有差。”又据《邛崃县志》等史料记载,黄嶰谷在邛崃县任职期间曾为邛崃城题匾:“祥分井南”。一座寺庙的山门能够获得地方长官的亲笔题赠,可见该寺当年影响之大。而“灵鹫风清”四字笔力遒劲,显示出了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准。特别是在“鹫”字的写法上,将“鸟”中一短横拉长,使整个字显得不虚不空、上下协调。
三是题诗美。
在一重檐下方分别有题刻两块。左边一块题诗两首,其一为:“道鹤何年落此峰,嶔崯(qīnyín)蜿蜒酷如龙。鸡园创日江流柱,香字成时井涌松。嗜任贾生□拜爵,嫌□佛印不□封。旌坊重建清规振,奚羡杨州势位浓。”其二为:“伟场打破利名关,消受红云山外山。散□天花霞外雨,经翻贝叶等鸥闲。”落款“金轮泮香亭空桑沐手录”。
与此对称,右边仍题诗两首,其一为:“古迹重修旧址传,花宫高峙复当年。都缘宗海能鸠匠,却本陈鏄(tuán)不吝钱。朗月一轮供说法,清风四面佐谈禅。红尘隔断三千丈,自是招提别一天。”其二为:“经诵蜂台雾里声,莲宫世界几人分。他年来访知何处,采药松间卧白云。”落款“邑庠生菊园雷岱云拜题”。这些题诗应时应景,极大地丰富了金轮寺的文化内涵。
庙内遗存,历史见证。
金轮寺虽然经历了“文革”浩劫,但寺内保存下来的佛像底座、寒林、卧佛等却让调研组感受到了金轮寺的非同一般。
一是造型特别的佛像底座。
来到二重大殿原址,信众在该处自发地搭建了一个简易平房,房内供奉着三尊佛像。虽然佛头在文革中被毁,但佛身和底座却是文物。居于中间的释迦牟尼佛的底座引起了调研组的兴趣。
与常见的莲台底座不一样,该底座共有六层,从下往上,一、二、四层均呈八面形,每面雕有花纹;第五、六层是盛开的莲花,释迦牟尼佛端坐于莲花之上,法相庄严;最令人称奇的是第三层——八个小鬼分列八边形的8个点,双腿叉开、袒胸露背,双手用力抬举着上面的底座和佛像。虽然面目有些狰狞,但看起来却憨态可掬。
二是历经劫难的百年寒林。
来到三重大殿原址,信众又在该处搭建了一个双层楼殿堂。在一楼殿堂右侧摆放着一尊寒林。寒林系梵语音译,指弃尸之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云:“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呈现在调研组面前的这尊寒林高约1米,除基座和檐顶外,中间主体部分为八面形。其中一面刻着“清光绪壬辰年”,据此推断该寒林距今已有年历史,而且在这多年时间里不知该寒林经历了什么劫难,才导致檐顶与主体分离,造成檐顶和主体上端部分残缺。从此面顺时针往后看,每面分别刻有“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等七佛。
三是入寂灭乐的彩塑卧佛。
进入殿内,在一排佛像中间一尊卧佛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众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成为后来雕凿卧佛形象的基础素材。
佛教的圆寂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宁静的境界,佛陀用生老病死四相来劝化众生,因而卧佛的现实意义就是既要让观众看到“死”,又不能让观众看到后害怕死,在生死关头能泰然处之,得到心灵的安宁。金轮寺保存的这尊卧佛虽然雕凿年代一时不能确定,但体长仅1.5米左右,与大足大佛湾23米长的卧佛、合川钓鱼城11米长的悬空卧佛等巨型卧佛相比,堪称卧佛中难得一见的“缩小版”。其右胁卧的姿态与佛教经典记载的内容相符,虽然双眼闭合、归于寂灭,但其安详的样子足以让观者“得到心灵的安宁”。
金轮寺外就是如龙寨遗址,部分寨墙的墙基还清晰可见。据当地村民陈跃福介绍,当年如龙寨南有老寨门,北有新寨门,设炮楼6座,鼎盛时期寨内有住户40余家。他听老一辈人讲述,民国十二年即年,土匪攻寨,打了三天三夜才解围。其间土匪攻入寨子,控制了唯一的一口水井,寨内被困者只好避入金轮寺,靠饮排水沟的脏水渡过难关,因此寨内的百姓一直对金轮寺心存感恩。前几年一伙盗贼潜入寨内打算盗走寺内文物,寨内群众发现后及时报警并合力赶走了盗贼。
华显衡墓,清墓代表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区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墓葬正逐渐消失。然而庆幸的是,金龙镇境内的清代墓葬却较少受到破坏,在全镇5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仅清代墓葬就有30多处。其中最能反映清代墓葬形制、最能体现清墓石雕艺术水平的莫过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华显衡墓。此墓位于永川区金龙镇燃灯村顺河社朱家坳、花朝门,与其他墓葬相比,该墓有以下特点。
一是有墓有围墙,面积大。
该墓墓宽14米,长15米,加上墓前的拜台,占地达余平方米。据附近村民介绍,该墓周围原来是用条石砌成的围墙,上个世纪70年代拆墙修桥,大部分石材成了附近顺和桥桥身的一部分。如果围墙还在,围起来的墓园要比现在看见的墓地大好几倍。
二是有图有文字,雕刻美。
该墓的碑墙呈八字型,仿木牌楼式,卷拱顶。顶上开3龛刻文字,正中阴刻“归真所”三字,左右两边分别阴刻“乙山”、“辛向”两字。正立面4柱3间,中间阴刻“清待赠诰显考华公显衡妣华母蒋氏老大孺人墓”字样,年款为清光绪四年即年。
左右两侧碑墙开龛刻文字,墙头立柱刻对联,立柱上雕刻石狮,碑墙前方两侧各有2级方形石墩。从外向内四幅对联分别为:一房万载留山上,富贵千秋接踵来;福地留屺岵(qǐhù),心田遗子孙;夜台明似炬,漆灯朗若星;千丛竹策枝叶茂,万点湖灯月夜明。
三是墓前有牌坊,保存好。
在距离墓室约10米处有一牌坊,2重檐,檐顶雕饰镂空花纹和鸱吻图案。正面门额阴刻“浪涌龙门”四个大字,门额两侧分别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生活场景浮雕。
在浮雕图案中嵌入“青山”、“秀水”四字。门净宽1.3米,高2米,通高3.6米,宽4.8米。门两侧各开一龛,左边阴刻:“老顶山澴共一丘,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多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右边阴刻:“吴塘山下穴难觅,不假人为缘积德。累世只因纯孝感,湖灯万点一时灭。”两边阴刻对联一幅:“望青山千年富贵,观砂水万载兴隆。”
背面和正面的形制基本相同。门额上阴刻“长发其祥”四个大字,在门额两侧的浮雕图案中嵌入“贵地”、“贤人”四字。门两侧仍然各开一龛,左边阴刻:“佳城修就为何因,自古漆灯今尚明。福地留与福人受,只缘福泽如沈生。”右边阴刻:“一堂聚首堪相亲,大限来时各自分。只兾到来来即去,惟留青塚向黄昏。”整个牌坊精美绝伦,令人叫绝。
调研组一行离开华显衡墓后,顺道考察了赖氏墓群。该墓群位于金龙镇燃灯村石龙社端宫堡,共有清墓5座,编号依次为M1-M5。M1建于道光二十二年即年,八字型碑墙,官帽顶,碑墙正立面4柱3间,阴刻“清显考v妣赖世延东氏老大人墓”及墓志铭等,碑前有一精美长方形供桌。
碑墙左右两侧各开1龛,高浮雕人物生活画面,前方碑墙饰瓦当,带抱鼓石。碑墙前左右两侧各有2级方形石墩,墓前圆弧形拜台保存完好,拜台板石铺成,弦长10米,进深7.6米。墓宽8米,长10米,碑墙高3米。M2紧邻M1并排排列,墓宽5米,碑墙高2.5米,其形制与M1大致相同,但是碑文风化严重,字迹漫患不清。M3位于M1右后方约15米处,较破损。M4为赖昌俸墓,建于清光绪三年即年。M5为赖隆相夫妻合墓,建于清同治八年即年。
千百年来,在灵魂不灭、祖先崇拜意识的支配下,慎终追远、祭祖扫墓不仅成中国人的一种风俗习惯,更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如果后人不能隆重对待逝去的先辈,则视为没有完全尽“孝”。反映到墓葬形式上,一般情况下后人都尽可能通过墓场构建布局的美化、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载体,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对后人的启迪。到了清代,这种习俗、这种规范则集中体现在有图有文的墓葬石雕艺术上。透过华显衡墓以及赖氏墓群,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大难临头去无路,佛点化身日月同。九龙九山福长久,人杰地灵永昌隆。”金龙镇境内的59处不可移动文物,既是59笔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也是59份沉甸甸的保护责任。我们想信,勤劳朴实的金龙人有能力有智慧把这些文化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并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文/张义骞图/王国梅(部分图片来源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