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来历与出处六

贵州省

  威宁县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牛栏江的中上游,与云南接界。这里四山横卧,山清水秀,地处云贵高原。明清时期受土司管理,号称“威镇凉山都督府,管辖夷蛮九土司”,历来是个远离“王化”之地,长期受土司的高压统治。威宁县约有廖氏人口七千余人,主要分布在盐仓、二塘、龙场、金钟、猴场、草海、黑石、观风海、秀水、海拉、牛棚、迤那、斗古等十三个乡镇。威宁县廖氏始祖之一是时作公,原居湖广宝庆府武岗文版桥白马街柳树巷锣锅井。明初奉命人贵州“征剿夷蛮”,任“八大指挥”之一周国瑞的副总指挥,在平定“水西叛乱”等战役中立有战功,后定居在威宁北门水井湾,成为贵州省威宁廖氏开基始祖之一。新发乡廖氏,始祖文贤,原籍江西省清江县,后迁湖广衡州府衡山县司天辛辛街。文贤后裔隆发由湖广衡山县迁居贵州省威宁县二塘区小湾街。

  六盘水市廖氏:钟山区大湾镇顶拉村廖氏,大湾镇小湾村廖氏始祖隆发之子孙。诗定之子书方,由大湾镇小湾村迁居威宁县二塘区顶拉冲子即现在的六盘水市大湾镇顶拉村。

  赫章县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东北与镇雄头屯毗邻,东接毕节县放珠乡,南接赫章县平山乡。娃多村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始祖由江西吉安府迁到贵州毕节定居,后裔辗转迁至赫章县哲庄乡娃多村。

毕节市廖氏: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太始祖尧汉公,曾任唐僖宗乾符年间的江南道都御史。子绍升任衡州太守,遂居家于衡州。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传至应松,应松是毕节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的始祖。

四川省

  宜宾廖氏:远祖廖万八郎于明初由金陵迁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小东路富阳二都大山冲。清初四川遭兵燹后荒芜有年,康熙年间旨令调湖广之民人川开垦。国正公于康熙五十四年带领弟兄子侄人川。因人丁众多,一地难居,一半留住宜宾义下乡慈菇塘,一半迁居泸州忠信乡中背石。

云南省

  镇雄县廖氏: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自汉朝置县起,曾有“大雄古邦”之称。镇雄县廖氏有三百多户,一千三百多人,除部分在县城附近外,多数散居在坡头,大湾以萨、塘房、中屯、南台等地。镇雄廖氏大多是周文王的后裔。先祖登华,原居湖广麻城。其子廖鲁,因家遭冤难,避居贵州威宁州遵化里翟章坝。传至连山,于清道光年间移至镇雄县定居,为云南镇雄县廖氏始祖。银厂廖氏,先祖原籍湖广武昌汉阳,康熙年间迁至云南镇雄县。中屯乡廖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太始祖是天源。传至应魁,在云贵交界处翟底河落业。中屯廖氏为应魁部分后裔。堰塘乡新场村廖氏,始祖仕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白马庙镇学院街乡廖家村,明朝初年迁至云南镇雄县堰塘乡落业。高山廖氏,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花公后裔,为花公之燕及的次子廖政的子孙。传至廷惠公之孙国生,自闽人蜀,居富顺兆化镇。国生子兆堂由蜀人黔。再传至顷德,迁云南镇雄县柳林。板桥镇廖氏,是明开国大将廖永忠的后裔。开基祖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县平坝立业。

香港

  香港上水乡廖氏:系出西晋子璋公。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杰公,原名仲达,因避先祖讳,故改名仲杰。由闽迁粤,辗转南来,落籍新安,今改宝安县,遂成上水廖族开基祖。传至七世祖南沙公,与其侄润宇公共寻村址,合力建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围内村。围内村地呈长方形,围墙分有四斗,东斗子孙居围内村东面,西斗子孙居围内村西面,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从而形成上水乡三房四斗的格局。又立围于梧桐河上,因以上水乡为名。此后廖族生齿日繁,遂于村外建屋,由原有围内村,而分成今日之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兴仁村共八村,合称为上水乡。上水乡建有祖祠廖万石堂。六百余年来,人口增至四千余人。

  今日廖氏族人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为多,这五省廖氏约占全国廖氏人口的70%以上。

各支始祖

  廖宝蕃:宝蕃公,宋季由闽之汀州迁上杭郭坊里。是为上杭廖氏始祖。

  廖氏:是族先世由江西而福建、而广东、清雍正二年,有进者,自广东兴宁迁居蜀之绵竹,父及诸弟七年后居于华阳新河堰。是为绵竹廖氏始祖。

  廖伯、廖延龄、廖延春:廖氏系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十数世后至西晋镇压国大将军子璋,子璋又数十世至延龄、延春,居福建,以武威、太原分派,延龄迁江山珠山,延春裔孙应宗迁江山严河。是为镇安廖氏始祖。

四、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前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堂号

  巨鹿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汝南郡是廖氏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氏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氏最古老的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朝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朝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氏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綵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九十三岁,曾祖父享年八十八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氏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果烈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中乡堂:同上。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另外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修原堂:德庆堂:万春堂:桂馨堂。

五、廖姓家谱文献

简介

  廖氏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族谱的倡修以欧阳修、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的久远。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国,召伯廖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应该算是贵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氏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称不一定叫谱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小国陆续被大国所兼并,且不说沦为奴隶,起码诸侯、贵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朝廖氏出了个名人廖扶,人称北郭先生,教过许多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氏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代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氏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朝天宝年间廖琳碹所撰谱序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是现在确知的廖氏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氏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朱熹、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分族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十八卷,卷一至四谱序、碑记、传记、寿序、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四礼、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六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陆九渊、廖鸿章撰文。”

  《廖氏族谱诗》廖鸿章:“源头深处话流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乐虞唐。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谱诗》廖文旦:“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五岭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遏佚,根深实固比乔松。”

廖姓家谱

  全国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民国)廖步宵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上海嘉定廖氏宗谱六卷,(民国)廖寿图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没)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文物管理局、上海市嘉定县博物馆。

  江苏扬州维扬廖氏家谱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年)敦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兰溪廖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武威郡廖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常山廖氏宗谱,(清)绕文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金源乡(有二部)。

  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第三~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金荷材。

  浙江常山廖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金源乡。

  浙江常山西恒廖氏宗谱六卷,(民国)廖继文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浙江常山定阳廖氏宗谱四卷,(民国)王广楫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

  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五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安徽绩溪廖氏族谱,(清)廖忱道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年)华阳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福建龙岩京源廖氏族谱十卷,(清)廖自芳、廖永坦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年)廖正柯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西宁都衡田廖氏族谱四十九卷,(民国)廖灿荷纂修,民国三年(公元年)桂馨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宁都廖氏族谱六卷,(民国)廖萱荣纂,民国十三年(公元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新洲廖氏宗谱二十六卷,首四卷,(民国)廖朗阶、廖一楷等三修,民国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红旗乡七里村。

  湖北崇阳廖氏宗谱,(民国)廖绍夫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崇阳县高见乡石嘴村(不全)。

  湖南湛田廖氏家乘二十六卷首二卷,(清)廖世清、廖元吉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廖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清)廖光泽、廖光芬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廖章富、廖新敬等修,廖灿珍纂,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年)万春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八~十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清)廖章煦、廖镇橙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十六卷、卷末,另有一部存卷首。

  湖南茶陵宜阳廖氏族谱,(清)廖文恩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湘南湘乡青陂廖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廖必定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楚南邵辰廖氏宗谱,(民国)廖名缙纂,民国十三年(公元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宜章宜邑廖氏五修族谱一卷,(清)廖大授编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益阳廖氏五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廖豫章序,民国三年(公元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廖氏宗谱一卷,(民国)廖名缙修,民国十三年(公元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珠江廖氏族谱二卷,(清)廖金策等纂,清光绪十四年(公元年)珠江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广东广州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广东番禺廖氏族谱,(清)廖道南序,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廖维则堂家谱十二卷,(清)廖升昭、廖景曾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南海廖维则堂家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廖氏家谱二卷,(清)廖文峰纂,清嘉庆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四川富顺廖氏燕詒祠族谱十六卷,(民国)廖文濂等修,廖文沼纂,民国十八年(公元年)石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四川内江廖氏族谱四卷,(清)廖为兴纂,清咸丰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内江廖氏族谱三卷,(民国)廖校成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县碑北乡。

  四川资中续修资中廖氏族谱五卷,(清)廖小锋、廖西浦等纂,民国四年(公元年)成都大昌公司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资阳廖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氏国十九年(公元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二~四卷、第六~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四川宣汉廖氏族谱一卷,(民国)廖吉成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四川华阳廖氏族谱一卷,(清)廖洪铣纂,清同治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华阳廖氏族谱六卷,(民国)廖萱荣、廖文炳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年)成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香港新界廖氏宗谱,(明)廖绍洙撰,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香港新界廖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廖氏祠记,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十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淦四廖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修原堂铅印本二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族谱,(民国)廖必大、廖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威廖氏家谱,(民国)廖毓芙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续修支谱,今仅存第二~四卷、第六~十三卷,(民国)廖氏佚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邑廖氏五修族谱一卷,(清)廖大授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邑潭溪廖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重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十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邑谭溪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邑潭溪廖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潭溪廖氏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廖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杭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廖氏族谱六卷,(民国)廖萱荣总纂、廖文炳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镇安廖氏宗谱四卷,(清)廖峻峰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冈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谱,(民国)廖克仁主修,廖鸿翥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威廖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江西廖氏续修族谱,(清)廖斗才等纂修,清咸丰三年(公元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廖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威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廖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青陂廖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西关廖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嘉庆廖氏宗谱六卷,(民国)廖寿园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都平溪廖氏九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衡田廖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三卷,(民国)廖树基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桂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乡廖氏重修族谱,(清)廖会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卷上册、第六卷上、中册、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衡田廖氏五修族谱,(民国)廖璨蘅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年)桂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八卷、第十四~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五卷、第四十一~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易河廖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两卷,墓图两卷,(民国)廖紫云总理、廖复纯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五卷、卷首、墓图。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衡山廖氏五修族谱五卷,末一卷,(清)廖康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湘廖氏宗谱,(清)廖澄甫总理,清光绪十一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湘廖氏宗谱,(清)廖昆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湘廖氏宗谱,(清)廖邦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公元年)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湘廖氏宗谱,(民国)廖逢谦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廖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七卷、第十五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盐城廖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廖鸿仪纂修,民国六年(公元年)世采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六、廖姓字辈排行

  全国廖氏新排统一字辈:“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台湾云林廖氏字辈:

  下浦里元表支派:“文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小茄苳理明支派:“利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台湾马冈廖氏字辈:“德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台湾台中廖氏字辈:“汝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台湾三岑乡廖氏字辈:“日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台湾桃园观音乡廖氏字辈:“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台湾桃园大鱼池、马坑廖氏字辈:“烈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台湾厚福廖氏字辈:

  道烈、道顺支派:“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道昭支派:“崇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台湾平寨廖氏字辈:“再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台湾清武廖氏字辈:“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

  台湾廖氏老六字辈:“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台湾台北武威廖氏字辈:“文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湾台北土城乡廖氏字辈:“子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湾台中西廖氏字辈:

  屯区勤朴支派:“光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下庄仔问支派:“傅家德谊惇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台湾港尾廖氏字辈:“上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台湾屏东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相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支派:“相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两房合派:“盛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湖南临湘廖氏字辈:“天应长兴永祖源敦大启贤良孝友传家世泽芳国华文章膺上选登朝佐治庆隆昌”。

  湖南道县廖氏字辈:

     乾派:“盛家治均安积”;

     坤派:“菏莲珠花翠”。

  湖南娄底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太仁泽永兴强”。

  湖南湘乡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泰仁泽永兴祥克纯宏祖武光宗兆吉昌自修至平治经伦显名扬文德播寰宇道义振楚湘礼贤承先训敦行启善良”。

  湖南新化廖氏字辈:“可绍先人志宜贻百代光家声垣振作德泽自延长”。

  湖南长沙廖家渡、廖家湾、乌龟山廖氏字辈:“惟时士学之宗文华国光先德永兴景运宏开传贵嗣恒修裕懋振家声”。

  湖南长沙湘春门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贤塘国元玉宗启文光振世家训定发其祥大崇庆典庆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湖南安化廖氏字辈:“应日添元志宗文立大昌荣华兴富贵永远德贤良锦章新灿基镇资深勋封锡泽彩烈储金湘楚炳瑞钟渐来鸿持钧淑懋焕起铭洪”。

  湖南嘉禾廖氏字辈:“均斗才文必本荣宗胜仁万大富贵天良久征攸远”。

  四川潼南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仕国朝庭清富贵礼义新益自成顺道安邦石良珍”;

     二房支派:“仕国朝庭大乾元世代新祖宗名正学才裕启人才”;

     么房支派:“仕国朝庭用云容家有光永元世先德福贵长发祥”。

  四川武胜廖氏字辈:“永远庆挺昌”。

  四川宜宾廖氏字辈:“德大(达)世代永昌隆”。

  四川大竹廖氏字辈:“子永世应正大光明宗依德胜提维登芳诗书启后孝悌家昌仁义国安文武朝彰”。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正大登明一百顺德维兴有道朝庭浦再起万年春”。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奉知延再通进国永兴隆盛德乾刊大世代获朝中”。

  四川成都廖氏字辈:“永作传绍祖宝器道”。

四川荣县油草沟乾山宗祠廖氏字辈:“乾坤方福卓永成正必登长光兴世泽玉启兆文明”。

  广东连州廖氏字辈:“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东信宜廖氏字辈:“中乾克日逹任德典运修廷荣福锡洪基光祖泽繁昌肇世耀国恩日益兴隆才俊秀年尚茂盛正高登”。

  广东开平廖氏字辈:“福锡如章志家兴庆吉祥永宜锦祯英鸿禧荣华胜国泰祖宗长源传流万世”。

  贵州遵义廖氏字辈:“碧顺文玉纯思登朝永世万代兴光中祖德金明天开正成志长云”。

  贵州大麻廖氏字辈:“文昌子永世应正大光明一仕三升朝才高伍代清尚需昭先德同芳在守城宣能多治化广选名升平”。

  贵州兴仁廖氏字辈:“大世国发启永兴闻龙诗云汉明遇学先”。

  重庆开县廖氏字辈:“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锺毓秀才华出栋梁”。

  重庆江津廖氏字辈:“海昌世泽”。

  重庆铜南廖氏字辈:“友达士奎光京周德哲扬文武星士业忠诚现家帮”。

  江西鸡田廖氏字辈:

     本源原派:“人哲昭长发英雄尚后来永言多福显景运自和开”;

     湛田支派:“德仕介景福仁思宗彦祖文运启家声世代振鸿名”;

     鸡田支派:“德子玉必仁思文宗福显景运添芳秀世代振鸿名”;

     大田支派:“德万添梅正原仲仁思宗彦凤吉光懋世代振鸿名”;

     秧田支派:“德必仁应祖宗思文才添国泰运开福世代振鸿名”;

     新化支派:“德华志祖昌仁义礼添玄黄任声忠信世代振鸿名”;

     四田续派:“继述承昌国敦崇展达才盛朝隆建立富贵应常来”。

  江西龙南廖氏字辈:“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湖北随州廖氏字辈:“开国承先志有到自传家”。

  湖北容城廖氏字辈:“正大昌盛”。

  广西全州廖氏字辈:“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广西桂林廖氏字辈:“永元居耀堂太壬当益日有仕朝廷秉忠扶国传万世标立名显著文”。

  云南梁河廖氏字辈:“成仙荣忠昌”。

  云南泸水廖氏字辈:“开文洪子良成永朝”。注:循环使用。

  陕西安康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单惟胜万子宗士文章可正家训定发其祥晁崇庆典广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浙江景宁廖氏字辈:“荣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江苏廖氏一支字辈:“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廖氏一支字辈:“德万天蒙正世代拯洪明继述成昌国敦崇展达才”。

  廖氏一支字辈:“克骨青年永世昌学文习有家元祥万代兴隆平安乐先天到得还祖乡”。

七、廖姓楹联典故

  门楣题辞

  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四言通用联: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著归田集;称谪仙人: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著《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綵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綵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五言通用联: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六言通用联: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联: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綵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远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犹县仔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尧时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正堂楹联。

典故、趣事

  廖有方卖马葬寒儒

  唐朝元和十年(公元年),诗人廖有方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他离开京城,前往宝鸡,在宝鸡住进一家旅店。当他走进店内时,听到有人在呻吟,声音非常凄惨。有方前往探视。问他得的什么病,哪里不舒服,家住何处。对方说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多次参加考试无人赏识,如今贫病交加,落到这般田地,说着便向有方下跪叩头。过了一阵,那人又恳求有方为自己料理后事,收拾残骨。有方听了心里感到难受,不知说什么好。不久,那人便死去了。廖有方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尽管只是一面之交,而且自己囊中无余钱,但还是决定满足死者的遗愿。于是把自己所骑的马卖掉,备办棺材,将那位穷途潦倒、命运悲惨的末路士人收殓下葬。为此,廖有方还写了一首《葬宝鸡逆旅士人铭》,在铭中非常动情地说:“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廖氏闽粤大姓,源出三大主流

  廖氏,自唐末五代以后的一千多年来,一直是闽、粤一带的名门著姓。这个南方的名门著姓,跟其他的姓氏一样,最初也是从黄河以北的地区逐渐播适而来的。先是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使他们离开中原的老家,落籍于长江以南。到了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他们又辗转入闽,在福建各地繁衍成为庞大的家族。然后,宋朝末年自北方长驱南下的蒙古人,又使他们转徙于广东。关于廖氏家族自黄河以北节节南下的经过,在他们的族谱上都记载得源源本本,脉络分明,譬如《兴廖氏族谱》指出:“祖居汝南,因五胡云扰,晋太元九年(公元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法西雩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各地区。”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廖氏,当初又是怎样来的?根据考证,组成廖氏家族的一支出自上古时期的廖叔安;第二支出现于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商纣之时,是缪、颜二姓所改;第三支则系出周朝的姬姓,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裔。对于廖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结果,可以下列三项文献作为代表——《风俗通》指出:“占有廖叔安,左传作飕,盖其后也”;《小溪廖氏视祠房谱·廖氏考源》指出:“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产,改姓曰廖”;《姓氏考略》则指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望出钜鹿”。这三支主流,多年以来亲爱精诚,团结一致,终于使廖氏在不计其数的姓氏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人知名,个个尊重的名门著姓。生而能为廖氏家族的子孙,更是每一个都深感荣幸。在悠长历史中,廖氏一向大名鼎鼎,早于东汉时,就有一位“北郭先生”廖抉(一作扶),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的人经常达数百人之多,可见当时他在学术界所享的盛誉之隆

  白鸭助祖

  明朝万历年间,廖氏先人法海由福建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翁源县,复迁茂名、化州从业。后又迁至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他就是广西北流廖氏的开基祖。传三世,至胜周。又迁到二十五公里以外的金坑落业。清顺治年间,廖胜周去世,葬在广东茂名县的金坑岭。廖胜周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达荣,字心我,号西城,生于明崇祯年间。他在葬父以后,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广西北流县卞二里冲表,此处即今六靖镇。廖心我为人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善于经营,父亲去世后,以养鸭为业。有一年秋天,田里的稻谷刚刚收割完毕,他照常每天早出晚归,赶着鸭群下田放养。一天,廖心我忽然发现一只毛色光亮的白鸭子混在鸭群中觅食、嬉戏,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可是到了傍晚时分,当廖心我准备赶鸭进棚时,那只白鸭却已不知去向。接连几天,天天如此,廖心我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暗中留心察看,发现鸭群归巢途中,白鸭眨眼间钻进了坡下的石洞。廖心我便决意一探究竟,急忙捡来柴草将洞口堵得严严实实。然后赶鸭人棚,拿来锄头,挖开洞口,一直挖到尽头,仍然不见白鸭踪影。当他挖下最后一锄,就要扫兴而归时,只听得“当啷”一声,锄头起处露出一锭闪光锃亮的白银。他刨开泥土和碎石,见下面埋着满满两大缸银锭。面对这天外飞来的财宝,廖心我又惊喜又担忧,心想白鸭有灵,老天爷相助,自己日后生活不用犯愁;担忧的是恐怕进财招祸。思来想去,决定前往三十公里外的北流六靖投靠顾姓老表。为了掩人耳目,他把白银装进箩筐,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鸭粪,一挑一挑运到六靖,与老表商量支配,共同分享。后来廖心我便在六靖娶妻成家,生了九男四女。廖心我活到七十九岁,于康熙年间去世。他的八个儿子才英、才杰、才彰、才美、才储、才华、才茂、才艳先后成家立业,裔孙散居华东、六靖、清湾、石科、大伦、平政、西垠、新圩、松花凉水井等地,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现已传至十九世。

  避祸分出王张两姓

  邢锡铭、张方俊两位先生的《一嗣双祧存两姓张廖原本是一家》一文(见《潮汕文化选》第三集页),道出了张发仔为了逃避横祸和报答岳父廖氏的收养之恩,嘱其派下子孙后代在生一律改为廖氏,去世后才改回原来张氏,也即“活廖死张”的由来。无独有偶。在廖氏的繁衍和播迁中,也曾发生类似的故事。为了逃避横祸,以求生存,廖氏一族分出王、张两姓,但与“活廖死张”的现象相反。据《廖氏总族谱》和揭阳《五房村廖氏族谱》记载,廖氏出自帝舜颛顼之后。颛顼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子六人。后来发生部落战争,兄弟六人都被敌人抓去,其中三人被杀,另外三人逃出牢笼后迁往别地定居避难,创立昆吾国,其后代叔安改国名为,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县。传至伯高,又将国改为廖国,后世子孙遂以国名“廖”为姓,并尊称伯高为廖氏始祖。廖氏世居河南中部地区。传至第83代四十一郎时,为避黄巢之乱,辗转南迁来到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定居。四十一郎的曾孙廖元景,生有九个儿子,长子廖文广为宰相,次子廖文兴为参军,三子廖文举、四子廖文福、五子廖文亮、七子廖文用皆为翰林,六子廖文禄为卫经历,八子廖文明为通政司,九子廖文峰提刑部。九兄弟同朝为官,威震朝野,世所罕见。可惜当时已是唐朝末年,朝政腐败,战乱四起。各方藩镇为争城夺地扩充地盘而大动干戈。整个唐室江山被闹得四分五裂,危在旦夕。为了躲避战乱带来的危害和朝廷可能会发生的滥杀无辜而招致满门株连的飞天横祸,九兄弟经过反复计较和商议,决定以分姓分居的办法避开祸乱,寻求生存。具体是:长子廖文广、次子廖文兴和三子廖文举承武威郡,仍属本姓廖氏;四子廖文福、五子廖文亮和六子廖文禄承太原郡,改为母亲之姓王氏;七子廖文用、八子廖文明和九子廖文峰承清河郡,改为祖母之姓张氏。这样,为避祸乱以求生存,廖氏分出了王、张两个姓氏。

  牛犬救主

  台湾张廖氏始祖张愿仔公是福建漳州府云霄县人,家里所养的一头耕牛和一只犬。元末因战乱避居漳州府诏安县教书,被廖三九郎招为女婿。他对岳父、岳母非常孝敬,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岳父、岳母待他也很好,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明朝洪武年间,张愿仔公四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独生子友来才出生。后来,张愿仔公为替廖氏伸张正义,被官司拖累,不能回冢。友来为照顾年老的祖父,便把家里管理农作外务的活儿全包了下来。友来外出办事的时候,常常只有家里所养的一头牛和一只狗与他为伴。当地多山,那时山里还有老虎。一天,友来外出办事,途中遇虎,情况万分危急。为救主人,牛便不顾一切,与虎博斗,那狗飞跑回家,狂叫报信。友采的母亲听到狗的叫声异常,便说:“我儿与牛、狗一同外出,现在只有狗单独跑回来了,路上一定遇到了凶险。”于是急忙招集佃农前去救人。那狗好像懂得人的意思,跑在前面带路。赶到出事地点,只见牛满身是血,拼命护住友来,死死顶住老虎的攻击。众人于是一拥向前,打跑了老虎,救出了友来,牛因伤势过重,终于倒地不起了。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友来的母亲发誓许愿说:“我家一点血脉,幸得天地神灵保佑,搭帮牛犬和各位佃农相救;才免除了灾难。从今以后,子子孙孙,不吃牛肉和狗肉,用来报答救主之恩;佃农不避危险相救,要记住他们的恩德,善待他们,不要有尊卑亡下之分。”

  廖司南除弊变俗

  廖司南,字湘毓,是明朝时期湖南耒阳人。他考中举人被委任到四川仁寿县当知县。到任以后,发现当地有一种陋俗,多将刚生下的女孩放到马桶尿盆中溺死。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于是严令禁止。对于那些极端贫困,确实没有能力抚养的人家,廖司南拿出自己的俸钱给以周济。老百姓感念他的仁惠和恩德,县内风俗很快就有了大的改变。廖司南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任兴利除弊,做了不少实事。当他死在任上的时候,百姓痛哭哀悼,七日不绝。他的儿子廖应亨能继承父风,崇祯年间,官至监察御史。

八、廖姓名人

廖姓历史名人

  廖湛:(生卒年待考),平林人(今湖北随县)。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化:(生卒年待考),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抉:(生卒年待考),亦称廖扶;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汉学者,习诗画。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弟子达数百人之多,被人称作“北郭先生”,可见当时他社会上盛誉之隆。

  廖匡图:(生卒年待考),虔州人(今江西虔州)。著名唐朝文士。唐朝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生卒年待考),将乐人。著名宋朝官吏。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生卒年待考),顺昌人。著名宋朝诗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刚:(生卒年待考),号高峰,顺昌人(今福建顺昌)。著名北宋大臣。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衡:(生卒年待考),顺昌人。著名宋朝官吏。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均用:(生卒年待考),蒲圻人。著名元朝贤士。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生卒年待考),巢湖人(今安徽巢湖)。著名明朝将领。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庄:(生卒年待考),吉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谨:(生卒年待考),浙江人。著名明朝大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惠:(生卒年待考),四川保宁人(今四川阆中)。著名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燕:(生卒年待考),曲江人(今广东曲江)。著名清朝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云槎:(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生卒年待考),女;华亭人。著名清朝诗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生卒年待考),江苏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本章完!

潮汕奴仔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儿童会患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g/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