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欧阳司马东方公孙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天下之大,姓氏起源有故事!

司马欧阳东方公孙

一、姓氏源流 

欧阳(ōuyá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历史原因: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句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以水名为姓称姬姓。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缔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大禹为欧阳氏的祖先,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直到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句践,史称越王句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十九年后,姒句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句践的七世孙姒无疆,越国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

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年),明正德三年(公元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欧阳万:唐禧宗乾符年间为安福县令,深仁厚泽民恋之留家东乡之义历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冢,巍然陇中地,号欧君里,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欧,王朝载邑乘详谱,祠墓志中旧谱云葬泰和株林,误矣,巳从删正。生子一:欧阳和。是为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凡:唐僖宗时为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孙,遂衍六大派,谟居安福洞渊,托居庐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黄石,堂居庐陵永和,弘居庐陵钓源,戊居安福义历。是为安福令欧阳氏始祖。

欧阳开曜:南宋宝庆年间自安福祝旦桥迁萍乡,卜居大院。是为萍北大院欧阳氏始祖。

欧阳可大:南宋时赴长沙从军,遂徙居宁乡。是为宁乡欧阳氏始祖。

欧阳添贵、欧阳舒誎:元季自安仁里迁居善化,六世孙舒谏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为长善欧阳氏始祖。

欧阳迁武:明洪武时自江西南昌铁树观筲箕坡徙居巴陵贾沙暇。是为巴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邦美:明永乐初自豫章来潭,传三世,衍为乌石隆公,燕窝陧公等八房。是为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

欧阳绍中:明建文间由豫章迁居醴南十八都枧上。是为欧阳氏少峰公支始祖。

二、迁徙分布 

欧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据《姓谱》载,越王勾践之后,支孙封于乌程欧阳亭(浙江湖州),其子孙以此地名为姓。

欧阳氏中曾有“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

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

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

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

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修(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发(《宋史》有传)——宪——兴世——庆——凤——文明——崇德——椿寿——礼——思之——士章——建翁——天池——思尹——敏——亢——瑛(于河南新郑守修公墓)——和——应春(明夷陵知州)——普诚(枝江始祖)——性恭——仁达——宽——国珍——科——宗元——柏——启龙——昆(吏部观政)——永泽——福——希义——元极——文深——治忠——开直——景财——运森——正传——家瀚——

现在,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年5月8日,全市在籍的欧阳姓族人有余人(余略)。

三、《传家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皇帝及大禹,禹帝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涿州太守分两脉,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

所以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著石崇亡。

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远著,文忠谱揭太宗枋。

远生宝??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彰;唐王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

通生幼明明生昶,琮敕吉州族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预章。

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州与蜀口,彼各列脉与莫详。

万公乾符令安福,祠谱尊为一世昂,二世和来三世雅,四世效楚列两行。

效生三子???,楚生三子堂弘戊;五世六宗皆繁衍,代产名贤与忠良。

万历(年)癸卯修通谱,递传世代倍有光。

四、欧阳姓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靺鞨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年,渤海郡为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汉朝末年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鄱阳湖一带。

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年恢复上饶县。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年德兴县改市。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另还有:载德堂:余山堂:本仁堂:光远堂:余庆堂:庐陵堂:文忠堂:敦睦堂:敦本堂:廷鉴堂。

五、历史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六、字辈排行(摘自:[连州新闻网])

战国时期,勾践的七世孙越王无强的二儿子蹄占据乌程欧余山(今浙江湖州市东郊升山)南部的地盘,于公元前年被楚封为欧阳亭侯。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地为姓成为复姓欧阳,奉蹄为欧阳氏的始祖。大路边妙冲、东村岗鼻祖欧阳应裕为蹄的第62世孙,在宋末元初的年前后从江西庐陵举家迁来,距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了,后裔遍布于妙冲、东村岗、麦田坪、南门水、河佳汉等地。

大家都知道,每个家族为了理清辈分,便于记忆,都创作一首辈分歌。欧阳应裕迁居妙冲后,家族的辈分歌是一首五言绝句:应日宗祖付,文才思正大;彦仕必高贵,万年德圣朝。

传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朝”字辈的人有子孙了,但还没有新辈分歌出炉。族老们就叮嘱时任连县知县的欧阳耀星(河佳汉村人)创作新辈分歌,但欧阳耀星工作繁忙忘记了这件事。东村岗的一位秀才就创作出一首七言绝句:绍术在云礽,贤书树伟名;钦承思宠诏,相继作宝臣。

这时,妙冲村民修谱时又创作了一首四言律诗的辈分歌:家学庐陵,世守忠贞。

  循良蔚起,道德振兴。

  贻谋百代,孝友一庭。

  书香永绍,千古传名。

正当妙冲和东村岗各有新辈分歌后不久,欧阳耀星知县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的辈分歌:

继志(寿说)在诗书,承先乃自如。

  传经光世泽,为政展鸿图。

  家道兴隆会,国贤昌起初。

  云礽能济美,永远立良模。

本来这时候,大家都应该统一辈分歌,但为什么又没有统一呢?因为,古代各村间有小小误会,没有人召集各村代表座谈,统一意见。

传说,当初应裕公举家经过一块风水宝地,就在一座庙不远处建屋居住,时人称之为“妙冲”。有一年,有户人家养的一头猪婆天天一早去村东边的山岗觅食傍晚就回来,有一天忽然不回来,那家人就到那被称为“东村岗”的山岗找猪婆,发现那猪婆生有十几只猪仔。村人认为,那东村岗肯定是一个能繁荣发达的好地方,应裕公有六个孙子先后迁往“东村岗”居住,村中只留下二个孙子。

时间长了,东村岗发展快于妙冲。他们都称自己村为老住场,妙冲人说,祖宗先住妙冲,妙冲是老住场;而东村岗人说,应裕公在东村岗生活去世,东村岗才是老住场。这样,意见分歧,各村文化人编撰族谱也各搞各的,互不过问。

另外,妙冲、东村岗都有人迁往麦田坪。其中妙冲迁往麦田坪的欧阳人每年清明都要回妙冲一起祭祖,但麦田坪男丁多,分的清明肉也多,在穷困的时代村中就没有人组织共同祭祖了。麦田坪人从此没有回妙冲一起祭祖活动了。

因为没有人出面联系各村统一解决辈分歌的事情,造成东村岗、河佳汉等村人改用欧阳耀星的辈分歌。妙冲人仍用村人创作的辈分歌,麦田坪照用东村岗秀才创作的辈分歌。

时过境迁,时来运转,改革开放后应裕公子孙十分重视团结,常有聚会,但三首不同辈分歌让大家称呼时混淆不清。年后各村代表借修谱之机,决定:应裕公子孙今后统一采用欧阳耀星创作的辈分歌。

以下摘自:sinosurname_新浪博客

欧阳氏家族字辈:“蹄恒朝完东謨摇朱鄅行冯惠茱仲士蕖翘纲举迹纯基质成晋启乾焕景僧頠询通幼昶琮晤彻弦(铉)邈规绪万和雅效(楚)謨(託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仪伾信偃佺倣)观修(昞)发(奕棐辨)宪(恩愿)世(弼能保安)惠(利庆)凤日德(仪崇)勋法(济)重万祥(缘善)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政英顒宣)通(胜春惠先網洪泰行嶶)光(清亮显通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宪(玺)祥(林珍瑞禧昂礼宗夔轸畢鹗勺)凤(魁新珊略韬策)木(桁尧舜禹左右)达(运还桂芳芬葵苗积善)源(汎淑宾宝昭仁义圣贤书皓白达逊道通述迩)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偹(僅任位佩傅伦隹伟)承基绍祖世家长作述维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启)国礼(良)义(忠)安(永)邦(叔)传(际)家(时)永(名)守(彦)长(振)发(朝)配(邦)祥(平)安守本亲情聚孝义争先脉运扬”。

江西安福欧阳氏字辈:“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谟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欧阳氏字辈:“德立世隆昌寺书”。

江西星子欧阳氏字辈:“怀祖志学……”

江西赣州欧阳氏字辈:“振声芳自忠”。

湖南东安欧阳氏字辈:“道德本先圣”。

湖南宁远欧阳氏字辈:“震家运逢华群植之芳育”。

广西、广东从化、河源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永广时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

湖北荆州欧阳氏字辈:“尚元吉欲长作述启书香德泽流芳远声名振玉章文径必圣道武服定国邦清晓朝君殿华丰永世昌”。

贵州台江欧阳氏字辈:“再朝启大德光明承天习伦常永百世立正科已毕”。

七、家谱文献:

1.简介:

家谱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且延续的时间很长。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这是许多家谱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话。

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宋朝欧阳修时,因欧阳修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以他也很重视家谱的编写。他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即家谱中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谱的谱例,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形成一套成规:增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受皇帝表彰的记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书契据、艺文著述等。

欧阳氏的家谱从欧阳修后,元、明、清及民国,各地都有修撰的,约有数十种。

2.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

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某(名字失传),某生欧阳雅。

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历史记载上没有的人和其配偶。

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

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

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

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3.安福续谱:

安福续谱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年)欧阳安世续修的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影印本。这个续谱接续唐朝贞观六年(年)的族谱,即欧阳询奉敕所修撰的族谱。这册续谱主要记的是从欧阳万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的那支欧阳宗族的世袭。因为欧阳万曾做过吉州府安福县的县令,所以,该支的欧阳家人便迁居在安福。欧阳修在《谱图》的序中说:自欧阳琮八世生欧阳万,欧阳万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安福为今江西省安福县,吉水为今江西省吉水市,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市。这三处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间相距并不远。欧阳宗族开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公元年)从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设立永丰县,沙溪被分到了永丰。所以,欧阳修虽说也自称庐陵欧阳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续修通谱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从横的方面又旁及欧阳宗族的流迁和分布。

4.族谱: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元朝泰定四年(公元年)欧阳允文开始创修,明朝

嘉靖(公元~)年间,欧阳慎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公元年)的序文。

该谱踵继欧阳氏各谱,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谱中将欧阳氏南北转迁的情况,列出一图,名叫《欧阳氏南北转迁图》:该谱中对其传承列了五个图表。第一个图表从欧阳景达起到欧阳询,第二表从欧阳询起到欧阳琮。每图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传略。第三表从欧阳万起。欧阳万即工表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个儿子。表中所列与上边介绍过的续谱大同小异,具体为:表后介绍欧阳万渤海派欧阳绪的第三子,为安福县令,葬太和之栋林。子孙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庐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还有居住到外州县的。欧阳和曾做过湖南县令。欧阳雅,字正言,没有做官。

第四、五图记录了在欧村的谱系,而以安福义历派欧阳戊为第一代祖先。对欧阳氏族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迁到了安徽黟县,谱叙中说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迁到了安徽黟县。对欧阳郴八个儿子:俊、伸、仪、伾、信、偃、佺、做的后代的迁徙状况,也有说明。伸传三世而绝;仪官至屯田郎中,迁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镇);信官至静江(今广西桂林)团练使,到六世后迁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迁婺州兰溪。

5.锦川欧阳氏宗谱:

江西婺源欧阳氏居住在锦川。《锦川欧阳氏宗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年)欧阳茂林所编修的。谱中说,欧阳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丰沙溪,住在锦川。他的曾孙叫欧阳璃。

欧阳郁曾做过元朝的州判。欧阳均显做官至元朝饶州路守,便居住在饶州罗湖(今江西鄱阳)。元末,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兢起,欧阳均显与弟均茂率家迁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这个地方,并改此地名为锦川,表示不忘故土。

6.谱例: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⑴、玄孙后另为一世:

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五世为一系。玄孙以后,另为一系。这是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五服制度为标准的。

⑵、各谱要互见:

虽然各谱要记其应该记录的,但各家谱之间应该互相衔接,以反映整个氏姓发展过程。

列出世系图表。世系表表示纵横的关系。欧阳修是用《史记》表的方式表现,以后所修的表则用树枝图的形式表现。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⑶、收录前代族谱序言:

各谱除修谱人的总序以外,一般都将前代族谱中的序言,逐—收录,以展示族谱修撰的过程和沿革。

⑷、绘制先祖图像:

版印书籍形成以后,各谱基本都将本族名人的图像刻印出来,以传永久。欧阳氏族谱中,除了欧阳修的像以外,还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欧阳万等人的像。并加像赞,即用几句话(一般为韵语)概括像主生平。

⑸、先世考辨:

时迁物换,人物繁杂,因此,旧谱中所记时间事件或有错舛,这是必然的。新谱对旧谱记载不准确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应进行考证,以求更加精确。

⑹、不收外姓:

收养的男子不得入谱,是为了防止逆伦乱宗。即使有也须注明。

⑺、表后附传:

图表表示纵横关系,但无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谱中,都在图表之后,附写传记,或请名人为之立传。

⑻、族表记录:

谱中人员,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记录,并且将表彰的文书全文照抄。有当时名人对谱中人物颂扬的诗文,也要照录诗文,并记录作诗文者的姓名、籍贯、职务等。族规族训。这是明文制订的本族子弟必须遵守的家族法规,如勤俭持家,遵法守纪,不偷不抢,励志上进,乐善好施等。违犯族规的,重者不得入谱。

7.欧阳修总世系:

一世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三世吉州剌史欧阳琮→四世温州长史欧阳衍→五世博罗县丞欧阳昌→六世欧阳詹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七世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八世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九世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欧阳澥季子)、迁闽县宝历进士欧阳衮(欧阳澥四子)子进士宰相诗人欧阳迥(炯)孙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俱登咸通进士→十世嗣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欧阳观封梁国公道州判官→十二世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欧阳修。

8.福建《古田欧阳氏》、《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解开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

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

同样,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

需要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赘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二弟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9.家谱:

浙江兰溪欧阳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7年)油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江西婺源锦川欧阳氏宗谱五卷,附首卷、末卷,(清)欧阳茂林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西万载排江欧阳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欧阳韶仁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排江欧阳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欧阳玉书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与第三卷残破。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螺塘欧阳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排江欧阳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民国)欧阳秋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白水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之三~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欧阳氏六宗通谱,(清)欧阳匡平续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清)欧阳安世续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年)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影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黟县欧村欧阳氏族谱,(明)欧阳慎斋等纂修,明末清初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欧阳氏上院支谱,(清)欧阳干等辑,清同治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有像。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仙桃镇欧阳氏续修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民国)欧阳黄复、欧阳卢靖等重修,民国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宁邑欧阳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欧阳阙祥修,欧阳南邨纂,清嘉庆五年(公元年)沩宁老虎山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宁邑玉堂欧阳重修支谱八卷,首三卷,(清)欧阳彩山、欧阳儒亭、欧阳莫畏纂,清咸丰四年(公元年)廷鉴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清)欧阳耘圃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清)欧阳镜湘修,欧阳镜筠、欧阳赋中纂,清光绪二十年(公元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续修族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清)欧阳彬文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文贵诚族谱,(民国)欧阳砚香、欧阳永康修,欧阳汉平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欧阳五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欧阳之炳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江永欧阳氏族谱三卷,(清)何惟贤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湖南江永欧阳氏通谱六卷,(民国)欧阳伯珍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

湖南新化欧阳续修族谱二卷,(清)欧阳佑甫、欧阳砺卿等修,欧阳上华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益阿资江欧阳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新会欧阳氏通谱十卷,首一卷,(清)欧阳二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欧阳氏族谱,(清)欧阳衮臣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宁乡欧阳氏族谱,(清)欧阳永昌等修,清咸丰八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泸溪欧阳氏续修族谱,(清)欧阳联捷主修,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排江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河源欧阳氏族谱,(现代)欧阳可明主编,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欧村欧阳氏族谱,(明)欧阳慎肃纂修,明末清初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四修族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缺第四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国)欧阳章显等修,民国十九年(公元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缺第四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文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聚佳山欧阳氏族谱十六卷,(民国)欧阳中坚纂修,民国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欧阳五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载欧阳氏族谱十四卷,首两卷,末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0年)文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巴陵欧阳族谱,(民国)欧阳祥意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年)庐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十~十二、第十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巴陵欧阳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2年)庐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巴陵欧阳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欧阳泽绥等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3年)庐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一~十五卷、第十七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福、庐陵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民国)欧阳匡增等纂修,民国间影印清乾隆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福、庐陵欧阳六宗通谱目录,(民国)欧阳渐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萍北大院欧阳氏族谱五卷,末两卷,(清)欧阳弼国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萍西樟树湾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年)光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善化长善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西关欧阳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十六~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卷首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清)欧阳子义纂修,清嘉庆三年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八~十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六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一~四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四修族谱,(清)欧阳先池等纂修,清朝年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欧阳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国)欧阳劲筠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九卷、第十一~十四卷、第十九~二十卷、第二十二~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宁邑欧阳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黟县黟南欧村欧阳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姓启欧余:全联典指欧阳氏的源流和郡望。

石渠博士;渤海名流: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千乘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官尚书郎、冯翊太守,被当时人誉为“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著有《言尽意论》。后因谗言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文章政事;独步庐陵: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欧阳修,庐陵人,中进士甲科,与韩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诗本义》、《新唐书》等行世。

北州高士;西汉名儒: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欧阳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欧阳生事典。

经传八世;字法二王: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欧阳生事典。下联典指唐·欧阳询,工书法,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于平正中见险绝。

秘传汉晋;律吕阴阳: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欧阳发,欧阳修之子。师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自有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无不悉究。

2.七言通用联:

继固承迁五代史;书名刻石九成宫: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永丰)。撰有《新五代史》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联典指九成宫,唐朝时期宫殿名。在陕西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唐贞观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铭,欧阳询书刻石,称《九成宫醴泉铭》。永徵二年改万年宫。清乾隆二年复旧名。

鲤郡分支绵世泽;蚶江衍派振家声:台湾省金门县欧厝村欧阳氏宗祠联。明嘉靖年间(公元~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欧阳氏五世裔欧阳文卿漂居金门,为金门欧阳氏开基祖。乾隆年间,祖籍泉州蚶江的欧阳氏族人在金门欧厝村营建“金门欧阳氏宗祠”,并镌刻敬祖思源的这副对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独步庐陵,文章政事;秘传汉晋,律吕阴阳: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宋天圣年间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知夷陵;宋庆历年间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词作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下联典指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字伯和,曾跟从胡瑗学习,得古乐钟律学说,又研究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后赐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丞。

律吕阴阳,秘传汉晋;文章政事,独步庐陵:此联为上一联的逆序的版本。

母教儒学,循循善诱;世传尚书,炳炳扬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欧阳修母,姓郑氏。修四岁而孤,母守节教育之。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学者欧阳生,事付伏生受《尚书》,授儿宽,宽授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为博士。高孙地余,裔孙歙,复以传业显名。由是《尚收》世有欧阳氏学。

母教留芳,泷冈作表;夫尸收葬,燕市衔哀: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欧阳修四岁而父卒,其母守节抚孤,修作《泷冈阡表》显扬亲德。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文天祥遇害,妻欧阳氏收葬夫尸于燕市。

翰墨流香,佥信九成佳体;文章擅类,并传八大名家: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欧阳询书刻石九成宫事典,称《九成宫醴泉铭》。下联典指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弱冠胪传,龙虎萃得人之榜;大儒纯孝,凤麟毓间世之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唐贞元年间,他年刚弱冠(二十岁),与韩愈、李观等人联名登第,当时人称为“龙虎榜”。官国子四门(学校名)助教,后与韩愈同为博士。胪传,即胪唱,科举时,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庐陵人欧阳观,字仲宾,欧阳修的父亲。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时都哭着说:“祭祀丰厚,不如奉养少薄。”咸平年间进士,历泗、绵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宋朝时期的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不二祠系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祠祀唐朝时期的欧阳詹。不二祠为土木结构,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朱熹此联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

绍韩柳二公,推一代艺林之祖;溯高曾列考,赓累朝华诰之荣: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通渤海源流,派别两江,还许朝宗归一脉;本庐陵著作,文师百代,统成家学冠三吴:此联为欧阳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明朝时期的何乔远撰福建省泉州市欧阳氏宗祠“不二祠”联。

4.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欧阳氏族人因有欧阳修这位顶级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欧阳而自夸,招摇过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欧阳伯乐。他在赴省参加考试时,自持是欧阳修的同乡,写了“庐陵魁选欧阳伯乐”的名条,到处张扬。人们对这种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讽他: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最后一个“修”字与“羞”是偕音。这个故事是说借同乡来抬高自己。另一个故事同这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欧阳修遇到一位秀才。这位秀才说自己认识欧阳修,经常一起作诗,并受到欧阳修多次赞赏。于是便和欧阳修边走边对起诗来。看见一棵大树,秀才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欧阳修和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走到湖边,见到一群鹅。秀才又吟:“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欧阳修和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乘船时,秀才又吟:“诗人同登舟,又访欧阳修。”欧阳修对这位诗文不足而自夸的人不客气地讽刺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欧阳修巧妙解题:由于北宋初期不以经义取士,而以文章诗赋考取人才的影响,士子们的历史知识比较贫乏。欧阳修主张恢复汉唐文风,要求参加考试的人要改变那种浮华没有内容的骈体文。为此考试时有个规定:士子有问题,可以询问。考官一整天都在答复那些士子唠唠叨叨的问题,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静。欧阳修正与主考人员在一起饮酒作诗,忽然有一位士子来问:许多士子写文章想用尧、舜的事,不知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样简单的事也成了问题,使听的人都哄然大笑。欧阳修却不动声色地说:“像这样有疑问的事,确实怕错了的话,就不要用了。”

欧阳修与酒: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中科公益爱心
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g/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