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涧书院”与“三刘贤祠”
“西涧书院”与“三刘贤祠”曾是南宋大文学家文天祥任瑞州知府时的讲学之所。它是为了纪念北宋伟大的史学家刘恕及其父刘涣(别名西涧,史学家)其子刘羲仲(史学家)三代而兴建的。始名称“西涧书院”(取刘涣别名西涧)后改称“三刘贤祠”,是当时瑞州府的著名书院。南宋文天祥任瑞州知府时,曾常讲学于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大地推动了当时瑞州府(含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的教育事业。
文天祥对“三刘先生”的卓越才华和高风亮节十分推崇。他在书院讲学时,常勉励学生要像“三刘先生”那样做到“忠”、“信”、“诚”。他指出:“圣学浸远人伪交而言之无稽甚矣;诞谩而无当,谓之大言;悠扬而不根,谓之浮言;浸润而肤受,谓之游言;遁天而信情,谓之放言。此数种人其言不本于其心,而害于忠、信、诚,不足论也”。痛斥了那些口头上大讲性理道德,行为却狗屎不如的无耻之徒。这也正说明了文天祥的思想行为是有别于当时那些虚伪的道学家。因文天祥教学有方,成绩卓著,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为“西涧书院”、“三刘贤祠”树立了威信,扩大了影响,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宋开书院有群英,西涧当年亦擅名”。使得“西涧书院”、“三刘贤祠”名噪一时。
二、凤仪书院
凤仪书院是继“西涧书院、三刘贤祠”之后,在原地重新建立起来的。据《高安县志》载:凤仪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当时瑞州知府杨仲兴倡率三邑(即高安、上高、宜丰)创建。当时,高安县石泉村游谟烈俱置田亩,竹山支持书院的建设,被称为“创建凤仪书院卓卓可称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年),瑞州知府都世昌倡率合邑绅士创建的“养正书院”置有的田南、竹山、也并入凤仪书院。该书院在清朝咸丰年间被寇毁,清朝同治庚午九年(公元年)瑞州知府黄廷金率属捐修。
现凤仪书院遗存珍贵文物有:
1、“凤仪书院”石匾,楚北黄廷金题,同治庚午九年九月九日立。
、“试馆”石匾,清朝同治壬申十一年立,
3、“凤仪书院”学生付联芳习作选。
4、凤仪书院图书馆藏书余册,均为线装善本,图书盖有“凤仪书院藏书图章”,现藏高安中学图书馆。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遗产,现收藏在高安中学老校区图书馆。
三、进修学院
高安“进修书院”也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著名书院,与“凤仪书院”齐名,后合二为一。这里讲一个二十世纪中园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白采与“进修书院”的故事。白采,原姓童,名汉章,字国华。自号土风,受之。(一一),高安市荷岭镇茜塘童村人。他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驰名中国文坛的诗人、小说家,流行于世的主要著作有巛绝俗楼诗》、《绝俗楼我辈语》、《白采的小说第一集》等。被朱自清年编选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收录了白采的《赢疾者的爱》,这是一首6言的长诗。朱自清称“白采是现代国内少见的诗人。”
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中国文坛上是一大损失。年重阳节前后,因思念七十岁高龄而又生病的老父,白采由上海回到高安家中,此后三年多,他在“进修学院”购买《史记》等图书,创办图书室,为高安同乡读书提供方便。并联络高安同仁,倡办同学会,筹募资金,资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在高安县女子学校担任教职两年,所有收入都为支持“进修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努力;使书院越办越好。至今宜春学院(原高安师范学校)高安校区校史馆还珍藏有“进修学院学生付仪生习作选”,这是非常难得的珍贵文物。
四、现代教育
自一九0六年四月始,以上书院改设为:“高安师范传习所”、此后又相继更名为:“国立高安师范学院”、“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抗战期间因高安城被日寇侵占,于年学校搬迁到英岗岭万寿宫,开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简师班”,年又搬迁至荷岭三桥天主堂,开办“江西省立高安师范学院”,解放后,于年搬迁进高安城区,在千年学府原址一一凤凰山(即碧落山)东麓,开办“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为高安本土及邻近丰城、靖安、安义、奉新、上高、宜丰等县市培养了大批教师专业人才。
直至年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宜春学院,成为“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后由于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更名为“宜春学院幼师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幼师专业人才,老校区满足不了形势的发展,随即在高安大城昌西文化产业园区重建规模宏大的新校区,把“千年学府”发展至极,成为高安教育的绚丽之花。(又讯:“宜春学院幼师专科学校巳升级大学建置,巳于00年搬迁至地级宜春市)。
来源:高安寻古——THE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