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一姓氏)
(于)
于谨(-),按《周书·卷16·列传第7》载:“于谨,字思敏,河南洛阳人也。”大将军洛拔后裔,陇西郡太守提子。初仕北魏,后仕西魏、北周。性深沉,有谋略,好《孙子兵法》。起初,有劝其入仕者,谨笑道:“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来日。”魏孝明帝正光中,广阳王元琛引为长流参军。孝昌二年(),以战功拜都督、宣威将军、冗从仆射。魏庄帝建义元年(),除镇远将军。不久,转为直寝。永安三年(),因平乱有功,封石城县伯。魏节闵帝普泰元年(),除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授大都督。二年(),除卫将军、咸阳郡守。是年,复又拜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宇文泰赴平凉,问计,谨曰:“关中秦汉旧都,古称天府。今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足观时变。”泰大悦。同年七月,高欢进逼洛阳,谨随孝武帝入关中,投宇文泰,建西魏于长安。由是,授使持节、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进爵蓝田县公。西魏大统元年(),文帝元宝炬即位,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同年,进爵常山郡公。大统四年(),宇文泰为相,拜谨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大统七年(),除大都督,领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兼大将军、恒州刺史。寻召入,封为太子太师。大统十三年(),率兵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大统十四年(),拜司空。大统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入北周,复拜司空,爵封燕国公,官至太傅。周武帝天和三年()遘疾,卒于官,享年七十六岁,谥号文。有九子,俱为高官,以寔、翼、义最为知名。谨死,由长子寔袭爵。史称“谨有智谋,善于亊上,名亊虽重,愈存谦抑,在功臣中特见威信。”详见《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
于寔(?-),燕国公谨长子。按《百度百科》(历史人物):“于寔,北周河南洛阳人,字宾实,于谨子。”少和厚。未弱冠,入宇文泰幕府,任侍从武官,从征潼关、洛阳,屡立战功。西魏文帝大统三年(),随宇文泰收复弘农,力战沙苑,以前后军功,封万年县子、主衣都统。复从宇文泰征高欢,战河桥、邙山,屡先锋陷阵。还师,以功授内殿、通直散骑常侍。不久,升太子右卫率、加大都督。大统十四年()官拜尚书。是岁,宇文泰与太子西巡,由寔伴随。大统十五年,授开府仪同三司,除渭州刺史,进爵为公。西魏恭帝二年(),羌东念姐率部反叛,并连结吐谷浑犯边。上遣大将军豆卢宁征讨,不胜。使寔往征,遂平之。凯旋还京,宇文泰亲迎,以手书隆以嘉奖。周孝闵帝元年(),任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延寿郡公。不久,加官为大将军,任勋州刺史。召还,拜小司徒。武帝天和三年(),又以平蒲川郝三郎有功,除延州刺史。同年,丁外忧,去官守制。天和五年,服阙,袭爵燕国公,进位上柱国。建德四年(),坐事免职。寻又复官起用,出为凉州总管。周静帝大象二年(),高祖杨坚为相,召还京师,加封上柱国,拜大左辅。隋开皇元年()病卒,赠司空,谥号安。夫人元氏,乃西魏司空、尚书令元季海长女,爵封昌宁郡主。亊迹详见《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附寔)》。
于顗(?-?),燕国公谨孙,于寔子。按《百度百科》(历史人物):“于顗,字元武,河南洛阳人也。”史载“身长八尺,美须眉,周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妻以季女。”爵封新野郡公。寻授大都督,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累以军功,授上开府,历任左、右宫伯、郢州刺史。大象中,以水军总管,拜东广州刺史。尉迟迥反,因总管赵文表与顗不睦,顗将图之。于是诈得心疾,迨总管文表往候时,顗以文表与尉迟迥通谋为由,将其杀害。时杨坚以尉迟迥未平,虑顗复生边患,因而劳勉后,复拜为吴州总管。及高祖杨坚受禅,文表弟诣阙上诉,状告于顗以公报私,屈杀其兄。由是,诏令立案查察,迨案情大白后,太傅窦炽等奏于帝,议顗论罪当诛。然隋文帝念其一门勋绩,遂将其贬为开府。之后,仍袭爵为燕国公。隋开皇七年(),复又拜泽州刺史。越数年,以疾免官,卒于家。长子世虔袭爵;次子哲,官至亳州刺史。按《唐莱州司马上轻车都尉河南于公(将)墓志铭》,另有子楚,隋任贝愽泰三州总管、上柱国、封新野郡开国公(史书失载,当补录之)。虔子俭,官至左屯卫将军。亊迹详见《隋书·卷60·列传第25·本传》。
于哲(-),字通照。寔孙,于顗子。隋仁寿二年,以献皇后挽郎,授普安郡西曹掾,寻为通事谒者。出为余杭郡钱塘县令,改汶山郡翼水长。投唐,授上仪同,历隆州南部县令、益州行台。入授库部郎中,出为会州道行军总管,迁行台起部郎中、检校益州别驾。唐高祖武德七年,任陕东道大行台、兵部郎中。太宗贞观初,为桂州都督府长史。其年召入京,为吳王府长史、兼寿州别驾。贞观十年,加员外散骑常侍、使持节、亳州诸军事、亳州刺史。唐高宗永徽元年()二月遘疾,终于兴宁私第,享年七十三岁,葬长安县高阳原修福里。
于将(?-?),顗孙,于楚子。按《唐莱州司马上轻车都尉河南于公(将)墓志铭》云:“君讳将,字方大……祖顗,周开府仪同三司、左太宫伯、骠骑将军、幽瀛冀定四州诸军事、定州刺史、文登郡开国公,尚宜城公主;父楚,随(隋)文皇帝挽郎、雍州盩庢县长、文登郡守、贝愽泰三州总管、上柱国、新野郡开国公。”将仕唐,历官至莱州司马、加上轻车都尉(正四品)。唐高宗咸亨二年()二月,疾卒于河南洛阳章善里第,享年七十二岁。同年,与夫人韦氏合葬于万年县东原。《墓志》由其子玄同撰写。
于楚(?-?),寔孙,于顗子。按其子《于将墓志铭》:“祖顗,周开府仪同三司、左太宫伯、骠骑将军、幽瀛冀定四州诸军事、定州刺史、文登郡开国公,尚宜城公主;父楚,随(隋)文皇帝挽郎、雍州盩庢县长、文登郡守、贝愽泰三州总管、上柱国、新野郡开国公。”于楚,史书失载,由其子《于将墓志铭》,可知其世系,知其宦迹,故收录待考。
于仲文(-),燕国公谨孙,于寔子。按《百度百科》(历史人物):“于仲文,字次武,河南洛阳人。北周太师于谨之孙,上柱国于寔之子。”北周时,为安固太守,善决狱,蜀中以“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赞誉之。后随军征战,以功勋,授仪同三司。周宣帝时,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时杨坚擅政,尉迟迥、司马消难举兵反对。于是约仲文一同起事,仲文不从,迥大怒,遣宇文胄、宇文威攻仲文。仲文不敌,弃郡奔长安,妻与子女皆被诛杀之。由是,拜为大将军、河南道行军总管。使仲文发兵讨檀让,杨素讨宇文胄。仲文以羸弱之师挑战,继而佯败,迨檀让军骄纵懈怠,然后以精兵击其左右。檀让军大败,仲文乘胜追击,遂收复梁郡,攻克曹州。以战功,封柱国,官河南道大行台。开皇八年(),隋灭陈之役,以仲文为行军总管。仁寿四年(),杨广继位,迁右翊卫大将军、掌管文武选事。大业五年(),炀帝西巡河右,征讨吐谷浑,进位光禄大夫。大业八年(),征高丽,仲文居功自傲,不听宇文述言,由是中诈降计,兵将损失殆尽。炀帝大怒,削为民。时诸将皆委罪仲文,遂又将其下狱。病危,方释放之。同年去世,享寿六十八岁。撰有《汉书刊繁》30卷、《略览》30卷。有九子,以长子钦明知名,官拜太常少卿、大总管元帅。亊迹详见《隋书·卷60·列传第25·本传》、《周书·卷16·列传第7·本传》。
于象贤(?-?),燕国公谨孙,于寔子,于仲文弟。尚周武帝宇文邕女义阳公主,封驸马都尉。累官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高祖杨坚为相,象贤极力追随。时周宣帝欲图齐王宪,密使象贤与其叔智,诬陷齐王宪谋反。于是,周宣帝不容分辩,遂以其谋反罪,将齐王宪诛杀。杨坚称帝,以功授左领军武贲郎将、骠骑大将军、上仪同三司,封黔昌定公。有四子,长子德基,隋鹰击郎将;次子德威,益州郫县令;三子德行,恒州刺史;幼子德芳,越州都督。德基子素,太子舍人。德行长子元彻,沧州刺史;次子思言,尚书兵部郎中、官至太府卿(见《元和姓氏纂》卷2)。
于德芳(-)。寔孙,象贤子。史作德方。其《墓志铭》云:“北周上柱国、大左辅寔孙;北周驸马都尉、隋骠骑大将军、上仪同三司、封黔昌定公象贤子。”仕唐,高宗显庆三年(),授金紫光禄大夫、使持节,陇州诸军事、陇州刺史。后改任会稽太守、越州刺史(见钦定四库本《浙江通志》卷)。官至越州都督,袭爵黔昌定公。高宗龙朔三年()二月,病卒于隆庆里私第,时年七十七岁,谥号定公。长子昶,官荆州大都督府录亊参军亊、代州司马护军。
于德舆(?-?),寔孙,于象贤子。按其孙《于嘉胤墓志铭》云:“公讳嘉胤,字嘉胤,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曾祖象贤,隋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大将军、驸马都尉、禽昌公……。祖德舆,皇(唐)银青光禄大夫、殿中监、汾州剌史,袭禽昌公。德舆史书失载,今由其孙《墓志》,可知其世系,知其宦迹,知其藉贯河南洛阳,故收录待考。
于谦(-),字敬同。象贤孙,于德威子。谦以门资授职,仕唐,历官左卫郎将、检校左武卫将军、上骑都尉(正四品)。娶淄川县公李孝同女为妻。高宗咸亨二年()疾卒,享年六十二岁。子安仁,江州刺史。见《元和姓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安仁,江州刺史。”
于思言(?-?),象贤孙,恒州刺史德行子。武则天时,曾以郡朝集使上疏朝廷,请封禅中岳(见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为武则天嘉纳。寻召入,历迁兵部员外郎,擢兵部郎中、官至太府卿。弟玄彻,武则天时,曾任沧州刺史。见《元和姓氏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玄彻,沧州刺史。”
于隐(-),其《墓志铭》云:“公讳隐,河南洛阳人也。”曾祖象贤,周驸马都尉,随(隋)左领军将军,禽昌县开国公;祖德基,随(隋)鹰击郎将;父素,唐太子舍人。隐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尚高祖李渊孙、滕王元婴女金乡县主(正二品)。同年四月,授嘉州司仓参军事,改蜀州司法参军事。睿宗永昌元年(),累加朝散大夫(从五品)。同年闰九月,卒于神都德懋里之私第,享年四十九岁。开元十二年,与金乡县主合葬于灞桥东之祖茔。次子进,宣议郎、行并州大都督府参军事。
于茂德(?-?),燕国公谨孙,于寔女。按《隋书·卷80·列传第45》载:“韩觊妻者,洛阳于氏女也,字茂德。父寔,周大左辅。于氏年十四,适于觊。虽生长膏腴,家门鼎盛,而动遵礼度,躬自俭约,宗党敬之。年十八,觊从军战没,于氏哀毁骨立,恸感行路。每至朝夕奠祭,皆手自捧持。及免丧,其父以其幼少无子,将嫁之。誓无异志。复令家人敦喻,于氏尽夜涕泣,截发自誓。其父喟然伤感,遂不夺其志焉。因养夫之孽子世隆为嗣,身自抚育,爱同己生,训导有方,卒能成立。自孀居已后,唯时或归宁,至于亲族之家,绝不来往。有尊卑就省谒者,送迎皆不出户庭。蔬食布衣,不听声乐,以此终身。高祖闻而嘉叹,下诏褒美,表其门闾,长安中号为‘节妇阙’。终于家,年七十二。”
于钦明(?-?),寔孙,于仲文子。娴骑射,勇而有谋,少从父征战,即屡立战功。历封虎贲郎将,左侯卫虎牙郎将。炀帝征高句丽时,曾任中军行军司马。后投唐,累任军中副帅,与李勣等,数从太宗李世民征讨。任河北道行军总管时,曾率兵血战武阳等郡,杀敌万余,俘获敌将士三万五千余人。以战功,累官太常少卿、大总管元帅,领彭州诸军事、任彭州刺史,爵封延寿公。
于敏直(?-?),仲文孙,于钦明子。按《吴兴志》:“于敏直,永徽五年,自宋州别驾授;迁德州刺史。”清钦定四库本《浙江通志》卷载:“高宗时,曾出任吴兴郡太守、湖州刺史。”《元和姓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敏直,相州刺史。”《统记》以为:“任相州刺史,约在武后前期。”史书无传,以妻张氏贤孝而知名。《旧唐书·卷·列传第》载:“于敏直妻张氏,营州都督、皖城公俭女。数岁时,父母微有疾,即观察颜色,不离左右,昼夜省侍,宛若成人。及稍成长,恭顺弥甚。适延寿公于钦明子敏直。初闻俭有疾,便即号踊自伤,期于必死。俭卒后,凶问至,号哭一恸而绝。高宗下诏,赐物百段,仍令史官录之。”子光运,官至滁州刺史。
于经野(?-?),仲文曾孙,中书舍人敏同子。按诗词索引《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于经野,[唐]河南洛阳人。于仲文曾孙。中宗时,官至户部侍郎。景龙三年,曾从中宗登高赋诗。”按《唐墓志汇编》录《唐故宣州溧阳县令赠秘书丞上柱国开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州将于经野按察江东,特奏公为支使”事,可知其神龙末,曾为州刺史。《全唐文》卷苏颋《授于经野给事中制》称:“尚书兵部郎中、上柱国于经野,可朝请大夫、守给事中,勋如故。”由是可知,经野神龙年间,曾以尚书兵部郎中、上柱国,授朝请大夫、给事中。神龙末,为州刺史,江东按察使。景龙三年召入,拜户部侍郎,终户部尚书。《全唐诗》卷录有其诗《奉和九日幸临渭庭登高应制得樽字》一首。工正书,王光庭撰《唐延安县幽堂碑》即其所书。事迹另见《金石录》、《唐诗纪事》等。
于敬之(?-?),寔曾孙,于仲文弟于恽孙。按《全唐文》卷载:“于敬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江宁县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2》载:“敬之,复州刺史。”《元和姓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敬之,官至复州刺史。”善属文,如《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轨)碑铭》即由其所撰。并由碑铭题留,知其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朝间。
于翼(?-),燕国公谨子。按《周书·卷30·列传第22》载:“于翼,字文若,太师、燕公谨之子。”十一岁,娶宇文泰女、平原公主为妻,拜员外散骑侍郎,封安平县公。因随宇文泰征伐有功,于西魏大统十六年,进爵为郡公,官拜大都督,领宇文泰帐下左右、兼禁中宿卫。寻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长侍、武卫将军。以平江陵功,上赏之。然翼以所赏,悉数分众,竟一无所取。宇文泰闻知,特赐奴婢二百,翼复不受。遂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六官建制,迁左宫伯。北周孝闵帝称帝,出为谓州刺史。北周世宗崩,翼与晋王宇文护受遗诏,辅佐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天和初,迁司会中大夫,拜大将军、总领中外宿卫兵事,出为安州总管。率军平北齐,征南陈,以功封任国公,拜上柱国。时杨坚为相,尉迟迥、司马消难作乱,于是尉迟迥遣人诱翼,被翼锁其使,而后押解长安。及杨坚受禅称帝,翼入朝,隋文帝降榻执手而迎。不数日,官拜太尉。隋开皇三年()因病而卒,赠本官,加蒲、晋、怀、绛、卲、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谥号穆。史载:“翼性恭俭,与物无竞,常以满盈自戒,故能以功名善终之。”有四子:长子玺,次子诠,三子筠,四子让,俱居显职。详见《周书·卷30·列传第22·于翼传》。
于玺(?-),燕国公谨孙,于翼长子。按《隋书·卷60·列传第25·于玺》:“玺,字伯符。父翼,仕周为上柱国、幽州总管、任国公。”史称玺“少有器干。”仕北周,初为右侍上士,后授仪同三司、领右羽林军,迁少胥附。周武帝时,从齐王宇文宪破齐师于洛阳,以累立战功,赐爵丰宁县子。后从周武帝宇文邕平北齐,复以战功加开府,改封黎阳县公,授职方中大夫。及周宣帝嗣位,转右勋曹中大夫、领右忠义军。高祖杨坚为相,加封上开府。及杨坚受禅称帝,进位大将军、拜汴州刺史。在任,甚有能名,上闻而善之,优诏褒扬,寻加上大将军、进爵为郡公。后转邵州刺史,在州数年,甚有恩惠于民。欲调任检校江陵总管,州人张愿等数十人,诣阙上表,请朝廷留玺于任。帝嘉叹良久,遂准其请,令其复还邵州。后迁洛州刺史,又改熊州刺史。所至皆有惠政。寻以疾征还京师。仁寿四年()病卒于家,谥号静。子志本,官至潞州刺史。孙元嗣,官至右金吾大将军。详见《隋书·卷60·列传第25·本传》。
于诠(?-?),燕国公谨孙,于翼次子。仕北周,历官至上仪同三司、吏部下大夫、封延寿公。入隋,领泽州诸军事、任泽州刺史,爵封常山郡开国公。按《大唐故游击将军守永嘉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于府君(贲)墓志铭》:“祖于诠,隋长沙郡守、襄城郡公。”是否为同一人,待考。诠史书无传,生平履历不详,事迹散见《周书·卷30·列传第22·于翼传》、《于荣德墓志铭》。子文雅,仕唐,历官光禄大夫、检校荣州刺史。文雅子荣德,官濮阳县令。
于文雅(?-?),翼孙,于诠子。按其子《于荣德墓志》云:“公讳荣德,字知节,本望东海郯人也。间徙于冯翊华池焉。及策名后魏,向宅河洛,故今称河南洛阳人也……高祖谨,周太师、太傅、燕国公,赠雍州刺史。谥曰文。《周书》有传。……曾祖翼,周驸马都尉、幽州大总管,随(隋)太尉、大司徒、任国公。谥曰穆。《隋书》有传。……大父诠,随(隋)泽州刺史、常山郡开国公。……烈考文雅,皇朝开国光禄大夫、检校荣州刺史。”文雅史书失载,今由其子墓志,可知其世系,知其藉贯与宦迹,故收录待考。子荣德,字知节,濮州濮阳县令。荣德子瑾,朝议大夫、婺州东阳县令。《元和姓纂》卷2载:“(于)诠曾孙瑾,驾部郎中。”《墓志》作谨有误,当以“瑾”为是。
于筠(?-?),燕国公谨孙,于翼子。高祖武德二年,任陕州总管。曾与李孝基、独孤怀恩征讨刘武周。战不胜,为尉迟敬德所俘,武德三年归。武德五年(),任将作大监。时突厥屡犯边境,高祖甚忧虑,筠献策,于“灵武、五原设舟师、治战舰,扼止突厥南下。”高祖纳其策,遂遣筠赴江南招募船匠,于灵州造战船,组建水师。事竣,以功拜太仆卿、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子某,朝散大夫、嘉州绥山县令。
于兆(-),翼五世孙。按《全唐文新编》载《大唐京兆神鼎府折冲于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兆,字计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按《全唐文补遗》:“君讳琎,字计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高祖于翼,周授安州总管、封任国公、拜上柱国,隋拜太尉。曾祖于筠,唐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祖某,朝散大夫、嘉州绥山县令。父节,隐迹不仕。《志》称兆好“孙吴之兵”,解褐万州司法参军。改授右监门卫司阶,迁右武卫贵安府长上果毅。历京兆云泉、神鼎二府折冲都尉。迁游击将军、晋位上柱国(正二品)。开元十年()十二月,病卒於河南府从善里第,享年五十三岁。
于义(-),燕国公谨第三子。按《隋书·卷39·列传卷4·于义传》载:“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从魏孝武帝入关,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历官直阁将军,后改封为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迁安武太守。在任,治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加倍与二人。善安、王叔儿各怀耻愧,羞徙它州。因能以德化人,故郡内风教大洽。旋以贤名,进封为建平郡公。北周明帝、武帝时,历任西京、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劝谏。时郑译、刘昉正被恩宠,因其所奏不利于己,郑、刘先恶言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曰:“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帝乃解。及杨坚为相,王谦、尉迟迥、司马消难作乱,杨坚将击之,问将于高颎,颎答曰:“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后刘昉以“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谏阻,方止。大象二年八月,以梁睿为元帅,以于义为行军总管,率兵讨伐王谦。谦将达奚惎拥众据守开远,义独将其左军击破之。还京,以功升潼州总管、拜上柱国。时义兄翼为太尉,弟智、兄寔之子仲文,皆并列为上柱国,义一家,大将军以上十余人,称为贵戚。开皇元年()病卒,时年五十岁,赠豫州刺史,谥号刚。长子宣道,隋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大将军。次子宣敏,奉车都尉,以上《抚慰巴蜀疏》知名。亊迹详见《隋书·卷39·列传第4·于义传》。
于宣道(-),按《百度搜索》:“于宣道,字元明,于义子,河南洛阳人也。性谨密,不交非类。”仕周,初为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后转小承御上士。高祖杨坚为相,以宣道为外兵曹,后拜仪同三司。及杨坚称帝,迁内史舍人,进爵为子。隋开皇元年(),丁父忧,去官守制,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闻其情状,曾命中使敦谕之。岁余,即开皇二年,诏令视事。守制满,拜车骑将军、兼左卫长史,仍为内史舍人。越六年,即开皇九年(),迁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同年,病卒于官,年仅四十二岁,赠甘、邵、瓜、凉、沙五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谥号献公。有三子:长子永宁,官至商州刺史;次子志宁,官至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弟宣敏无后,故由志宁继嗣之;三子保宁,官至泸州都督府司马(详见《隋书·卷39·列传卷4·本传》)。
于宣敏(?-?),按《百度搜索》:“于宣敏,字仲达,于宣道弟,河南洛阳人也。”少沉密,有才思。年十一,诣周赵王招,王命之赋诗。宣敏为诗,甚有幽贞之志,王大奇之,坐客莫不嗟赏。初为右侍上士,后为千牛备身。隋文帝践祚,拜奉车都尉,奉使抚慰巴蜀。及还,上《抚慰巴蜀疏》,隋文帝省其表,嘉叹不已。谓高颎曰:“于氏世有人焉。”遂纳其言,遣蜀王杨秀镇守巴蜀。宣敏“常以盛满之诫,昔贤所重,每怀静退,著有《述志赋》以见其志。未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九岁,时人惜之。无后,兄宣道以子志宁继嗣之(详见《隋书·卷39·列传卷4·本传》)。
于志宁(-),字仲谧。义孙,于宣道次子(继嗣宣敏)。因周文帝下诏凡入关者一律改籍长安,故又称高陵籍。隋大业末(),任冠氏县知县,因山东民变,辞官回家。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入关,志宁与兄永宁、弟保宁率众投唐,封银青光禄大夫。时世民为渭北道元帅,以志宁为元帅府记室。因从平薛举之乱有功,授天荣府中郎。贞观十八学士之一。深受太宗李世民宠爱。唐太宗贞观三年()任中书侍郎,加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贞观十四年()兼太子詹事。志宁性刚直,太子承乾但有过,必冒嫌进谏,并上《谏苑》以讽劝之,然竟不为其所纳。贞观十七年()承乾被废,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志宁复又任太子左庶子、进侍中。永徽元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授侍中、加光禄大夫,封燕国公。永徽三年兼太子少师。永徽七年()转太子太傅。显庆元年()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后主政,远而不附。许敬宗以其长孙无及同党构陷之。显庆四年,出为荣州刺史,改岐州刺史。麟德元年(),复又改华州刺史。以老请退,上准其请。麟德二年(),病卒于东都安众里私第,享年七十八岁,赠幽州都督,谥号定。上元三年(),又被唐高宗追封为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志宁在任期间,还曾主持修纂《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自撰《谏苑》20卷、文集40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又录补其诗一首。子立政,官至太仆少卿、虢州刺史。
于永宁(-),义孙,于宣道长子。隋仁寿二年,袭爵建平郡开国公。大业七年,解褐任谒者台议郎。大业八年,任襄国郡沙河县令。武德元年,迁蒲州总管府录事参军事。武德三年,授晋州总管府录事参军事。武德九年,授太子内直郎、转扶州别驾。贞观十四年,擢为左监门府长史。贞观十八年,授宁州定安县令。贞观二十三年,授冀州司马、骑都尉。高宗永徽二年,改郇王府司马,转雍王府司马、迁上骑都尉。显庆二年,授轻车都尉。显庆五年,授朝请大夫、使持节商州诸军事、商州刺史。唐高宗总章二年()四月遘疾,卒于家,享年八十四岁。咸亨三年正月,葬雍州三原县万寿乡。长子元祚,袭爵建平郡公,尚德静县主,官益州九陇县令;次子遂古,官至隰州刺史。附其女《唐故尚书左丞李府君夫人东海郡台夫人河南于氏墓志》云:“夫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高祖谨,魏大司空,周雍州刺史、太子太傅、柱国大将军、燕文公、赠太师;曾祖义,隋上柱国、兖等四州刺史、建平郡开国公;祖宣道,随内史舍人、左卫率、成安县开国公;父永宁,皇朝商州刺史、建平郡开国公;叔志宁,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上柱国、燕国公、赠太师、雍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兄遂古,皇朝隰州刺史、建平郡开国公。夫人即商州使君之第六女也。”附其孙女《唐前汾州平遥县尉杜府君夫人于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讳尊胜,河南洛阳人也。唐商州刺史、建平公永宁之孙,洺州清漳令依仁之女。”
于遂古(-),字前经。宣道孙,于永宁子。其《墓志铭》云:“曾祖义,邵州刺史、上大将军、潼州总管、上柱国,建平公。祖宣道,周大将军。隋内史舍人、车骑将军、左卫率、甘瓜凉等五州诸军亊、凉州刺史,献公。父永宁,隋冀州司马,唐许王友、雍郇二州司马,使持节、商州诸军亊、商州刺史。”遂古起家千牛。高宗永徽初,授左武卫龙首府右果毅都尉,转榆林府右果毅。龙朔元年,守御胜州。麟德元年,为瀚海都护府镇押。乾封元年,奉敕领兵九都道,征平壤、汉城,以功授上柱国、游击将军,转右金吾卫、永平府左果毅都尉。调露()初,驾幸神都,以遂古为西京留守。永淳元年,复幸洛,又奉敕留守京师、兼知禁御。武后垂拱元年(),爵袭建平县开国公。垂拱三年,除左玉钤卫、永平府折冲都尉。垂拱四年,领隰州诸军事、任隰州刺史。万岁通天元年致仕,武后圣历元年(),终于明堂县进昌里私第,享年七十五岁。详见《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于公(遂古)墓志铭并序》。
于士恭(-),永宁孙,建平公元祚子。其《墓志铭》云:“公讳士恭,字履揖。其先东海人也。汉太守定国之允。洎五代祖谨仕魏,遂居河南,今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曾祖宣道,隋左卫率,唐凉甘肃瓜沙五州诸军事、凉州剌史,封成安子;祖永宁,唐商州刺史、赠建平公;父元祚,唐益州九陇县令、袭建平公,尚德静县主。公即主之次子也。”士恭年弱冠,以诸亲出身,解褐授好畤县尉。武则天时,累迁临颍县令,官终延州肤施县令、晋位上柱国(从二品)。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春,以能声调选擢用,方迁,遘疾不治。其年九月卒于私第,享年六十六岁。
于立政(?-?),字匡时。宣道孙,于志宁子。按《全唐文》卷姚崇撰《兖州都督于知微碑》,知其历官吏部郎中,国子司业,太子率更令,梁州刺史,转虢州刺史。官终太仆寺少卿。据《新唐书·艺文三》载,立政著有诗文《类林》10卷。工正书,贞观十四年(),曾书《唐河间元王碑》,详见《金石录》、《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四子:长子游艺,生子伯献,官至凉州都督;次子知微,历鄂道利果恒阆六州刺史、太仆少卿;三子光远,官至职方郎中、通陵二州刺史;幼子大猷,官至随州刺史、明堂令。
于知微(-),字辨机。宣道曾孙,于立政子。按《元和姓纂》卷2(河南洛阳于氏):“辨机,扬府长史,左庶子,常、绛二州刺史。”高宗永徽三年()登进士第,授太子内坊丞,迁秘书郎、兼通事舍人、内供奉。亲累,左迁常州司兵参军、梁州西县令、同州司法、岐州岐山县令、魏州贵乡县令。召入,授朝散大夫、行城门郎、兼夏官郎中。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晋、润三州长史。武则天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复又改利州刺史、检校果州刺史。神功年间,复为恒、阆二州刺史。久视元年,改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安二年,授常州刺史。除雍州司马、加银青光禄大夫、改授绛州刺史。入授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爵封东海郡侯。睿宗景云二年()改封东海郡公,加授检校鸿胪少卿。玄宗先天二年()病卒,享年七十九岁,赠兗州都督。《墓志》由宰相姚崇撰写。知微擅属文,工书法。如其弟《明堂令于大猷碑》即其所撰。其夫人《卢舍卫字净观墓志》即其撰并书,论者以“书体法度森严,笔划瘦硬,结体平整而险绝,端庄严整而不呆扳”赞誉之。
于光远(?-?),宣道曾孙,于立政子。历官至职方郎中。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光远为“通、陵二州刺史”。《英华》卷有李峤《授通州刺史于光远加阶制》,由是,知由职方郎中,出任通州刺史、转陵州刺史。
于大猷(-),字徽本。宣道曾孙,于立政幼子。唐高宗显庆三年,授左千牛饼豁。坐事,左迁梓州参军事,转桂州都督府功曹参军。睿宗文明元年,选授苏州司兵参军,授朝散大夫,寻加朝请大夫。后由县令除德州司马,迁汾州长史。武则天圣历元年()腊月,由使持节、随州诸军亊,随州刺史。圣历二年,制除明堂县令。圣历三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由其兄于知微撰写《碑文》。志称东海郯人,移家雍州。分明燕国公于谨后裔,皆称河南、京兆藉,而知微独言东海郯人,令人费解。详见《明堂令于大猷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知其于唐开元中,曾历官至凉州都督。
于礼(-),名仪,字子礼。燕国公于谨第四子。尚魏文帝女广宁公主,封驸马都尉、相州平恩县公,授直阁将军,散骑常侍。复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安平郡公。出领建州诸军事、任建州刺史。迁晋州诸军事、任晋州刺史。周武帝时,拜大候正、大将军,封一子为寿安县公。周宣帝即位,改领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隋开皇九年()八月薨于京师,享年五十七岁。与公主合葬于华池阳渠里。事迹见《周书·列传第7·于谨传》、《于孝显碑铭》、郁贤皓编著《唐代于氏刺史名录》、《于礼与广宁公主合葬墓志铭》。
于智(?-?),燕国公于谨第五子。仕北周,以战功封大将军,官拜开府仪同三司,为周宣帝宇文赟所宠。宣帝宇文赟欲除齐王宪,与智、郑译密谋,使智、象贤诬陷齐王宪谋反。宣政元年()六月二十八日,宇文宪上朝时,被预先所伏武士拘捕,并使智当廷对质,齐王宪百口莫辩,遂以谋反罪诛杀。由是,以功封齐国公,寻又拜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杨坚为相,召入京师,官拜大司空。见令狐德棻编纂《周书·卷16·列传第7》、李大师、李延寿编纂《北史·卷58·列传第46·齐炀王宪》)。
于绍(?-?),燕国公于谨第六子。以父荫入仕,历官使持节、上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封华阳郡公,出为绥州刺史(依据唐贞观十年,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
于弼(?-?),燕国公于谨第七子。以父荫入仕,历官至上仪同三司(从四品),爵封平恩县公(依据唐贞观十年,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余事不详。
于兰(?-?),燕国公于谨第八子。以父荫入仕,累官至上仪同三司,爵封襄阳县开国公(依据唐贞观十年,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余事不详。
于旷(?-?),燕国公于谨第九子。以父荫入仕,累官至上仪同三司,卒赠恒州刺史(依据唐贞观十年,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卷16·列传第7·于谨传》)。余事不详。
于孝显(-),燕国公谨孙,于礼子。其《墓志铭》云:“君讳孝显,字犀角,河阴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隋开皇十三年,以祖荫入仕,授右亲卫。炀帝即位,托疾养素,退归田园。隋义宁元年投唐,授左武候录事参军,迁元帅府铠曹参军。从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屡建战功。武德四年,授雍州录事参军。贞观元年,以朝议郎、骑都尉(从五品),出任濮阳县令。《墓志》称“下车布政,除烦去瘼,移风易俗,三年民富刑清。”贞观十年()四月,病卒于濮阳官邸,年六十四岁。详见《大唐故骑都尉濮州濮阳县令于公(孝显)之碑》。子德秀,官庆州刺史。
于德秀(?-?),礼孙,于孝显子。唐高祖武德中,出任庆州刺史。按《册府元龟》卷载:“于德秀,武德中为庆州刺史。梁师都来侵,德秀击却之。”《元和姓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德秀,彭州刺史。”或由庆州刺史转彭州刺史。事迹见郁贤皓编著《唐代于氏刺史名录》第四。
于頔(?-),按《旧唐书·卷·列传第》载:“于頔,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周太师燕文公谨之后也。”按权德舆撰《于頔先庙碑铭》云:“公姓于氏,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七代祖谨,后魏柱国大将军,周太傅三老燕国文公;六代祖实,周大左辅,隋赠司空、燕国安公;五代祖象贤,骠骑大将军、会昌定公……;四代祖益州郫县令讳德威,夫人京兆韦氏;曾祖绵州显武县令讳元范,夫人北海王氏;王父赠刑部尚书讳汪,夫人北海王氏;烈考(泗州司马)赠司空讳敻,夫人□国太夫人京兆韦氏。”始以门荫补千牛,授华阴尉。德宗建中四年(),擢监察御史、充入吐蕃计会使。升长安令、兼驾部郎中。德宗贞元七年(),为吴兴郡太守、湖州刺史。在任,甚有口碑,寻改苏州刺史。期间,浚沟渎,整街衢,罢淫祀,为政有绩。然过于暴横,观察使上奏,德宗不予理睬。贞元十二年()迁大理卿,出为陕虢观察使。贞元十四年(),调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适逢蔡州吴少诚叛乱,頔率兵攻取吴房、郎山。于是,广募士兵,备甲杖器械。寻奏请朝廷,将襄州升为大都督府。从此,坐拥汉南之地,凌上威下,骄横不法,朝廷姑息,人皆无可奈何。然却能善待士人,以致贤者慕名而归者,千祥云集,如水就下。如苻载隐庐山,乞百万钱买山,頔遂与之,另加纸墨衣服等。韩愈亦曾奉书求其援引。迨宪宗即位,威肃四方,頔稍有戒惧。寻上书,以子季友,尚宪宗女永昌公主。唐宪宗元和三年入觐,同年九月拜相。越八年,因其子敏杀人坐事,敏被赐死,頔以教子不严,贬为恩王傅,寻改太子宾客。元和十年,复任户部尚书。唐宪宗元和十三年()病卒,谥号厉,后又改谥号为思(详见两《唐书·本传》)。工书法,善诗文。如《秀州宝华寺碑文》即其书写。据《刘宾客嘉话录》载,頔与权德舆、韩愈、灵澈、孟郊、刘禹锡、符载等,皆有唱和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两首。
于?(?-?),頔兄。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于(?),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于頔兄。”德宗贞元十四年,由度支郎中,召延英殿,拜御史中丞、判度支。贞元十五年,擢戶部侍郎。与郑馀庆友善。贞元十六年(),坐公事,谪贬泉州司户。《于頔墓志铭》称其“贞干強敏,程功赋职,历官至戶部侍郎。以公亊贬泉州司户,赠楚州刺史。”与诗人包佶深交。佶有《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诗存世。于侍郎,即?也。子兴宗,以御史中丞、任绵州刺史,官终河南府少尹。
于方(?-),頔次子。以门荫入仕,唐宪宗元和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升秘书丞。元和八年二月,因其弟敏杀人案,罢秘书丞职。寻以戚里勋家起用,官至和王傅。家富于财,好交结游侠,务于速进。长庆二年,因与元稹合谋解牛元翼之围,被李逢吉告发,判死罪。寻“以其父在襄阳,颇能几谏,不陷不义,方实有之。又念其弟季友,尝联国姻,特宜免死,长流端州。”事迹散见《新唐书·列传第97》、《旧唐书·列传第》。
于季友(?-?),頔四子。按《唐诗大辞典》(修订本):“于季友,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宪宗时宰相于頔第四子。”尚宪宗女永昌公主,封驸马都尉。元和八年,拜殿中少监,因其兄敏专杀梁正言奴案,坐累修省。十二年四月,居嫡母丧,与进士刘师服夜饮,为御史弹劾,削爵,罚为忠州安置。元和十五年,召授右羽林将军。穆宗长庆初,出任绛州刺史、改宋州刺史。文宗大和七年,复改任余姚郡太守、明州刺史(见《浙江通志》卷)。在任期间,曾于余姚郡鄮县西南四十里筑仲夏堰,可溉田数千顷。寻改任吳兴郡太守、湖州刺史。工诗文,与白居易、张祜、范的均有交往。《全唐诗补逸》收其诗《范处士在育王寺书碑因以寄赠》一首;《全唐文》录其《阿育王寺碑后记》一篇,碑文作于太和七年十二月,时任明州刺史。其事迹散见《新唐书·列传第97》、《旧唐书·列传第》、《金石萃编》卷。长子晦,咸通间,任象州刺史,历绛州、宋州刺史;子盾,荥州刺史;子慎思,壁州刺史。晦子恪,兗州刺史。
于兴宗(?-?),頔侄,户部侍郎于?子。按《唐诗大辞典》修订本:“于兴宗,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以门荫入仕,唐敬宗宝历二年()授东阳县令,史载“理政以简易称。”宣宗大中七年(),以御史中丞、出任绵州刺史,改洋州刺史,官终河南府少尹。工诗,与刘禹锡、方干、李朋、李汶儒等,均有酬和之作。任绵州刺史时,曾登越王楼,赋诗寄朝中诸友,一时文士如李朋、杨牢、薛蒙、李邺等皆有唱和。事迹散见刘禹锡《答东阳令寒碧图诗并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53。《全唐诗》卷存其诗两首。
于颀(-),与頔同奉一祖。按《旧唐书·卷·列传第96》载:“于颀,字休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父庭谓,初为济王府仓曹,累赠尚书左仆射。颀少时,常随父出入公门,故以吏事见闻。及长,以门荫,授京兆司曹参军,为京兆尹史翙赏重,翙出镇襄、汉,遂奏请皇帝,授颀为监察御史、充襄州节度府判官。唐肃宗上元元年(),襄州守将逼史翙同反,翙不从,为乱兵所杀。颀不顾凶险,挺身收葬遗骸,故时人以其义美誉之。后为河东租庸使,累授凤翔少尹。召入,任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转运租庸粮料盐铁等使。颀性机谲,为政繁祥,与元载昵厚。不久,署为郎官,历户部侍郎、秘书少监、太府卿,代杜济为京兆尹。元载获罪,出为郑州刺史。建中二年春,自郑州刺史,改为河南尹。卢杞以其柔佞,荐为御史大夫。从幸奉天,改左散骑常侍。兴元元年,以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贞元四年,与董晋等十二人因前任有治绩,德宗亲试其言而后用之。历官左千牛上将军,拜大理寺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由太子少师致仕。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因病而卒,时年七十四岁。有二子,由长子申袭爵。
于申(-),字伯厚。按柳宗元《河东集》卷12《先君表阴先友记》载:“于申,河南人,至尚书郎。”按《孟补》引《汇编》于公异撰《唐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南于君(申)墓志铭并序》:“君讳申,字伯厚,河南洛阳人也……十八擢进士上第,授校书郎。”由是,知其为燕国公谨后裔,太子少保、谯国公于颀子。唐代宗大历六年()登进士第,授栎阳县尉。召入,迁监察御史,京兆府户曹。寻由京兆府户曹,拜左台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历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晋位上柱国、爵封梁县开国子。唐德宗贞元九年()八月十三日,因病而卒,年仅四十岁。《墓志》由于公异撰。详见《唐故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上柱国梁县开国子赐绯鱼袋河南于君(申)墓志铭并序》。夫人韦氏,孀居十五年,于唐宪宗元和二年()五月病卒,与申合葬之。事迹另见沈文凡、孟祥娟编著《唐代河南于氏家族文学缉考》。
于公异(?-?),按《全唐文补遗》第4辑于公异撰《唐故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上柱国梁县开国子赐绯鱼袋河南于君(申)墓志铭并序》,署“从叔朝散大夫前行尚书祠部员外郎公异撰。”由是,知公异与申同为燕国公谨后裔,并知其为于申从叔,太子少师、谯国公于颀堂弟。少为继母所不容,流寓苏州,遂以吳为家。唐德宗建中二年()登进士第(见《大典》引《苏州府志》)。其文章精拔,为时所称。自游宦成名,不归乡里。建中末,为李晟招讨府掌书记。历迁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德宗兴元元年,朱泚平,朝廷收复京城,公异曽作《李晟收复西京露布》文上德宗,德宗览之泣下,左右为之呜咽。遂授膳部员外郎,迁祠部员外郎。公异素与陆贽不协,时贽在翰林,闻帝赞赏公异,颇不悦。德宗贞元中,陆贽当政,以其不事后母,上奏朝廷。帝大为震怒,遂诏赐孝经,削官为民。公异由是名位不振,轗轲而卒,士多惜其才。《全唐文》卷收其文15篇。最为人称道者,即所作《李晟收复西京露布》文。按德宗贞元五年八月十五日由其所撰《唐故大理主簿清河崔公墓志铭并序》署名,知其时为尚书膳部员外郎。亊迹见《旧唐书·卷·于公异传》。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载,濆为宰相于頔从孙。既为其从孙,亦当为河南(今河南洛阳)藉。据《唐才子传校笺》卷8载:“于濆,科场蹉跎近二十年,为咸通二年()裴延鲁榜进士,到过西北边塞,游历于河南、江苏一带。官终泗州判官,后弃官寓居尧山。”故史又称邢州尧山人。《新唐书·艺文四》录有《于濆诗》一卷。《全唐诗》卷录有其诗45首。论者以其“作品古朴无华,明快直切”赞誉之。代表作有《苦辛吟》、《田翁叹》、《陇头水》等。元代知名学者,辛文房称“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返棹下流、更唱瘖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去和;心醉醇醲,而乍爽玄酒。所谓清清泠泠,愈病析酲,逃空虚者,闻人足音,不亦快哉。”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卷72、《唐诗纪事》卷61、《全唐诗》卷等。
于德孙(-),其《墓志铭》云:“公讳德孙,字启之……公即河南(河南洛阳)人也。曾王父讳抱诚……皇(唐)同谷郡太守,累赠工部尚书。……王父讳邵……皇(唐)任太子宾客,赠司空。……父讳人文……皇(唐)任濠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公即濠州第三子也,叶怀将相,天付诚明。尺度难量,甲于时彦。似孤峰之竦秀,比四渎之发源。远岫微波,不可杂也。羽翰初整,一鸣惊人。重望弓旌,贤相礼辟,有若李景让太保、柳仲郢尚书、相国牛公僧孺、相国汝南周墀,当时翕然,争置门下。类於随珠和璧,光耀一时。自东川评事,拜左拾遗,历太常博士,献替章疏,损益礼仪,当官称职,改侍御史、职方员外……入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俄拜鄂岳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就加工部尚书,星霜四换,入为天官侍郎。五年,清通铨管,收接英才,科级升名,岁有十辈,忧劳心耗,力不之任,乞为东都留守。卧疾八年,家唯四壁……以乾符四年岁次丁酉十月七日弃世,归全於上都务本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九。”赠太子太师。由是,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由“甲于时彦”,“羽翰初整,一鸣惊人;重望弓旌,贤相礼辟”句,应为进士甲科,故录入待考。历官至工部尚书、天官侍郎,以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少师致仕。亊迹详见《翰苑群书》、《于德孙墓志铭》。
于德晦(?-?),人文子,于德孙胞弟。唐宣宗大中六年()任监察御史(见《全唐文补编》录《华岳题名》)。历官金部、户部、吏部员外郎。以兵部郎中、出任杭州刺史,转同州刺史,迁平州刺史,爵封煦山公。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改歙州刺史。在任,曾为族兄于方外,在华屏山之巅建“问政山房”。歙县人聂师道曾拜于方外为师,后为吳国师,问政山由此而得名。工诗文,《全唐诗补逸》卷6,录其七绝一首。《元和姓纂》卷二引《庐山记》五:“《有唐庐山简寂观熊君尊师碣》铭文,亦由德晦所撰。石碣署“门人三洞弟子、朝散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杭州刺史、柱国于德晦撰。”子圻,京兆府录事参军。
于人文(?-?),邵子,于德孙父。《元和姓纂》作人闻。史书无传,按《册府元龟》卷载:“宝历元年三月,以前蕲州刺史于人文为司门郎中、摄御史中丞、充回鹘吊祭册立使。其子《于德孙墓志铭》云:“父讳人文,器宇出群,不坠堂构,自着节义,累剖群符,爵位未酬,庆钟于后,皇任濠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累赠五教(唐代司徒之别称)。”濠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应在宝历元年之后。由是,知其为燕国公于谨后裔。同谷郡太守抱诚孙,太子宾客于邵幼子。有三子,以德孙、德晦知名。
于邵(-),字相门。按其孙《于德孙墓志铭》、《文苑英华》卷于邵撰《送杨炎南游序》自题“河南于邵词”,可知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五世祖筠,历官陕州总管、太仆卿。父抱诚,历官至成州刺史。邵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登进士第,复以书判超绝擢高第。自崇文馆校书郎,历官至比部郎中、道州刺史、改巴州刺史、兵部郎中。寻拜谏议大夫、知制诰。建中元年任礼部侍郎,为三司使、史馆修撰。建中二年知贡举。四月,贬桂州长史。德宗贞元初,为原王傅。贞元四年,授太子宾客。贞元八年,因与宰相陆贽不合,以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出任馀杭郡太守、杭州刺史,迁越州都督(见《浙江通志》卷)。以疾请告,贬衢州别驾、徙江州别驾。唐德宗贞元九年()遘疾,病卒于任,享年八十一岁,赠司空。工书善文,著有《文集》40卷行于世。《全唐文》录其作近篇,其中有《河南于氏家谱后序》。由所撰《河南于氏家谱后序》,知其为河南于氏后裔。弟郢,官至卫尉少卿。邵有六子:长子尹躬,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洋州刺史;次子皐謩,官户部侍郎、充河北东道行营粮料使;三子人文,官至濠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详见《旧唐书·卷·列传第87·于邵传》。
于汝锡(-),抱诚孙,于邵子。少孤,长育诸父间。唐文宗开成四年()登进士上第。初为山阳府从事,历授秘省校书郎、浙江东道观察支使、太常寺协律郎。唐宣宗大中元年(),白公为相,召授集贤校理、殿中侍御,忽遘疾,同年九月卒于钱塘,享年五十七岁。夫人颜宪(-),乃颜真卿孙女,唐文宗开成四年卒。大中二年(),与汝锡合葬于先茔。汝锡善著文,以诗赋鸣世,如其妻《颜宪墓志铭》、妻兄《颜淙墓志铭》,俱其撰写。与诗人王建友善,建有《同于汝锡赏白牡丹》、《同于汝锡游降圣观》、《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行于世。
于抱诚(?-?),于邵父。开元中任岷州刺史。见《全唐文》卷于邵《与郭令公书》:“顷年令公先府君刺史于渭,家世(君)出牧于岷,二境相接,数年修好。睦为弟兄,契以金石。则令公之所闻见也久矣。”按:“令公先府君”,指郭子仪父敬之,开元中曾刺渭州。“家君”,指于邵父抱诚,天宝间任成州刺史。见《元和姓纂》卷2载“河南洛阳于氏:抱诚,成州刺史。”大中元年《于汝锡墓志》云:“大父讳抱诚,守同谷郡,赠工部尚书。”于汝锡,中唐诗人,生于建中元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成州为同谷郡。肃宗乾元元年,复为成州,故其成州刺史,应在天宝年间。
于尹躬(?-?),又允躬。于邵长子。按《唐诗纪事》卷32载:“尹躬,大历进士,元和间为中书舍人,坐其弟皋汉(謩)以赃获罪,左授洋州刺史。制云:‘虽无从坐之法,合当失教之责。’”按《登科记考》,为唐代宗大历三年()进士及第。元和二年,官至中书舍人。唐宪宗元和六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同年,坐其弟犯赃,左迁洋州刺史,病卒于任(见《全唐文》卷白居易《贬于尹躬洋州刺史制》)。工诗文,《全唐诗》卷录其诗《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一首。《全唐文》卷录有其《进贤冠赋》一篇。
于皋謩(?-),于邵第五子。唐宪宗元和四年()任河北东道行营粮料使。元和六年,拜户部侍郎。因人以忿争牵涉之,寻以贪墨军费,下御史狱,被判流放岭南。然宪宗因其侵吞军饷,悔判流放是罪大刑轻,于是暗遣宦官,将其斩杀于途中。时权德舆为相,上疏曰:“依律当处死,但既判流放,应执行之,今复又暗中处死,岂不有损朝廷声誉。”宪宗服其奏。次年,立皇太子,大赦天下,遂准其归葬于乡。皋謩善著文,如唐德宗贞元十年立《复斋碑录徐偃王庙记》即其所撰。
于可封(?-?),按《全唐文》卷(于可封):“可封,洛阳(河南洛阳)人,安州司功元范孙。官国子司业。”按《翰林院故事》引《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云:“(可封)肃宗至德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官至国子司业。”高祖象贤,北周驸马都尉,隋骠骑大将军、上仪同三司,封黔昌定公;祖元范,绵州显武令、安州司功;父汪,秘书监、赠刑部尚书。唐代宗宝应二年()十月,吐蕃侵入京师,立章怀太子李贤之孙承宏为帝,以可封、霍瓌为宰相。并逼可封等人为制封叩拜。旬余,吐蕃败退,郭子仪率大军入城。承宏死于虢州,可封不知所终。《全唐文》卷录其《至人心镜赋》一篇,应由此赋擢第。
于尚范(-),其《墓志铭》云:“公讳尚范,字承范,河南洛阳人也。曾祖义,北周直卜将军、瓜州刺史、爵封建平公;祖宣道,凉州刺史、爵封城安公;父保宁,泸州都督府司马。”以貌美声嘉,博通诸艺,选为长孙皇后挽郎。不久,授益州参军,转右屯卫录亊、少府监主簿、城门郎。出为长子县令,改雉山县令,复又改通泉县令、昌乐县令。俄授沧州司马、相州长史。官至平州刺史,爵封煦山公。载初元年()遘疾,终年七十七岁。《墓志》以其“文韬武库,凤翔文苑”誉美之(详见《唐故平州刺史煦山公于府君(尚范)墓志并序》)。曾孙结,官至谏议大夫。
于结(?-?),于尚范曾孙。唐代宗大历中进士及第。十四年()崔宁欲荐为御史,为宰相杨炎所阻。与胞弟于融,同为唐代诗人。唐德宗时,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官终谏议大夫。史书无传,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郎官石柱题名考》卷4。《全唐诗》卷存其五言排律一首。
于惟敬(-),其《墓志铭》云:“君讳思□,字惟敬,河南洛阳人也。”燕国公谨后裔。曾祖孝武,隋文帝左千牛、安平郡开国公;祖乾长,唐仓部郎中、平恩县开国男;父善询,尚建成女乐陵县主,历官朝散大夫、行洛州温县令。惟敬以荫入仕,历营州都督府参军、衢州司户参军、常州司户参军,除邢州平乡县令。加朝散大夫,改泽州晋城县令,晋位上柱国(正二品)。玄宗太极元年()四月遘疾,终于洛阳县修义里私第,享年六十四岁。其年四月窆于洛阳县北邙原。详见《于惟敬墓志铭》。曾祖以下俱无传,由此《墓志》,可知其世系,知其父祖宦迹,故收录之。
于休烈(-),按《唐诗大辞典》(修订本):“于休烈,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高祖志宁,太子太傅。曾祖慎言,符玺郎。祖安贞,吳兴县令。父默成,沛县令。休烈善著文,与包融、贺朝等齐名。唐玄宗开元二年()登进士第。寻应制策科,复又登第,授秘书省正字。历官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迁比部员外郎、比部郎中。时杨国忠为相,不依附,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践祚,自中部赴行在,拜给事中,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帝问休烈:“良史者,君举必书,我有过失,你将何如?”休烈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时典籍因战乱燔缺,休烈使州县布告,凡得其书送官者,一篇奖绢十匹。且帶头自献藏书,帝悦而嘉奖之,擢为工部侍郎、兼修国史。代宗即位,拜右散骑常侍、仍兼修国史,寻加礼仪使。大历二年,以右散骑常侍、检校工部尚书,兼判太常卿事。寻拜工部尚书、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史载“休烈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乐贤下士,推毂后进,位崇年高,从无倦色。在朝三十余年,虽居要职,不治产业,及退居,除藏书外,家无儋石之蓄。晚年,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代宗大历七年()病卒,寿八十一岁。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元。长子益,进士及第,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谏议大未;次子肃,比部员外郎、翰林学士、考功郎中、给亊中、赠吏部侍郎。著有《文集》10卷。《全唐文》录其文4篇,《唐文拾遗》录入一篇。曾参预修纂《唐书》卷。《会稽掇英总集》卷2录有其《送贺秘监(知章)归会稽》诗一首。事迹详见《新唐书·卷·列传第29》、《旧唐书·卷·列传第99》。
于益(?-?),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于益,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于休烈子。玄宗天宝初,及进士第。代宗初,自驾部员外郎入充翰林学士。永泰元年,加礼部员外郎。迁谏议大夫,卒。”(《全唐文》卷(于益):“益,赠仆射休烈子,天宝初进士,为翰林学士(正三品)。”
于肃(?-?),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于肃,「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于休烈子。代宗初,自比部员外郎、入充翰林学士,加考功郎中。官至给事中。”按《全唐文》卷(于肃):“肃,赠仆射休烈子。与兄益相继为翰林学士,终给事中。赠吏部侍郎。”《翰苑群书》卷4载:“于肃,自比外(比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考中(考功郎中)充给中(给事中),又充(翰林学士)卒。”子敖,进士及第,历官至刑部侍郎,曾出任宣歙观察使、兼御史中丞。
于敖(-),休烈孙,于肃子。按《百度百科》:“于敖,「唐」字蹈中。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约贞元初期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先由湖南观察使杨凭辟为从事,复由凤翔节度使李鄘、鄂岳观察使吕元膺辟幕府佐官。自协律郎,历大理评事、试监察御史。元和六年,真拜监察御史,转殿中,历仓部、司勋二员外郎,出为万年县令。召入,以右司郎中、任商州刺史。长庆四年,入为吏部郎中。其年,迁给事中。坐李绅党,左迁信州刺史、改汀州刺史。召还,拜工部侍郎、迁刑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唐文宗太和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礼部尚书。按《旧唐书·卷·列传第99》“有四子:球、珪、瑰、琮,皆登进士第。”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有五子:球、珪、瑰、琄、琮。琄,历官平卢军节度使,推其理,也应为进士及第,但暂无证据。敖于唐文宗太和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礼部尚书。工书法,事迹见《唐书·本传·墨池编》。犹擅诗文,《全唐诗》卷录其《闻莺》诗一首。与白居易友善,白居易有《见于给事(敖)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因以戏赠》诗。事迹详见《旧唐书·卷·列传第99·本传》、《新唐书·卷·列传第29·本传》。
于球(?-?),肃孙,于敖长子。唐宣宗大中元年()进士及第。直弘文馆,任校书郎。与杨绍复等奉诏编纂《续会要》40卷。历迁至青州刺史。宣宗大中十年(),由青州刺史、拜容管经略使(见《历代容管经略使年表》。咸通十三年(),韦保衡为相,与其弟琮不合,琮被贬,球亦坐累,遂贬为崖州刺史。子棁,广明二年登进士第。
于珪(?-?),肃孙,于敖次子。按陶昜编著《唐代进士录》:“于珪,大中三年()状元。字子光,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曾祖于休烈,史学家,官工部尚书。父于敖,官至宣歙观察使。于珪兄弟四(应为五)人,皆登进士第。长兄于球,同于珪一同编纂《续会要》。三弟于瑰,大中七年状元。四弟于琮,尚广德公第。弟瑰,大中七年状元及第。”由《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乡贡进士孙备夫人于氏墓志铭》,知于珪“擢第春官。赴东蜀,周丞相辟入蓝簿,直弘文馆,纂《新会要》,超拟补阙,金陵幕府中监察御史里行。”按其岳母《唐故尚书屯田员外郎归州刺史韦公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云:“长女嫁河南于珪,以御史从事浙右府。”由是,知其为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科状元,直弘文馆,任校书郎。与杨绍复、郑言等人,奉诏编纂《续会要》40卷。书竣呈御,授补阙,以御史从亊浙右府。史称“官至清显”,故人以为或曾任郎官、翰林学士之职。长子涛,官至泗州防御使、歙州刺史。次子競,善画牡丹。唐亡,仕后梁,官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亊,位至宰相。
于瑰(?-?),又瓌。肃孙,于敖第三子。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于瑰,「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匡德。于敖子。宣宗大中七年登进士第。”《广卓异记》卷19引《登科记》云:“于瑰,大中七年()状元及第。”《纪亊》卷52载:“于瑰,字正德,敖之子。大中七年进士第一人。”本名匡德,宋人避讳改正德。初授校书郎,迁朝议郎、监察御史。唐懿宗咸通五年(),擢为兵部员外郎,转吏部员外郎。咸通十年()任湖南观察使,湖南节度使。咸通十三年()韦保衡为相,不合,被贬为袁州刺史。病卒于任。《全唐文补编》卷85有刘邺《与同院于瓌判官》文,称瓌“自冠甲科,迹参戎幕,已擅郄诜之美;仍彰阮瑀之才。发词苑之菁华,高标桂影;从士林之节操,憇歇棠阴。尚书慎选英僚,必资贞实,判官光膺辟命,允副群情。”瓌好吟咏,唐宣宗大中年间,于兴宗任绵州刺史时,曾赋有《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诸友》诗,和者甚多,瓌亦作诗和之。《全唐诗》存其诗二首。附于后:《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诗一:“楼因藩邸号,川势似依楼。显敞含清暑,岚光入素秋。山宜姑射貌,江泛李膺舟。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诗二:“极目郡城楼,浮云拂槛愁。政成多暇日,诗思动先秋。远霁千岩雪,随波一叶舟。昔曾窥粉绘,今愿许陪游。”尤擅长书法,临摹有《褚河南墨宝》(褚遂良《文皇哀册》)存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有《唐赠太尉白敏中墓志铭并序》,即由高璩撰文,瓌书丹。
于琮(?-),肃孙,于敖幼子。按《搜狗百科》:“于琮,字礼用,「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之后,户部侍郎于敖之子。”陶昜编著《唐代进士录》:“于琮,宣宗大中十二年()进士。字礼用,敖第四子。落拓有大志,初以门资为吏,久不见用,驸马都尉郑颢奇之。大中十二年李藩知贡举,郑颢荐琮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尚宣帝女广德公主,历银青光禄大夫、右拾遗、内供奉,封驸马都尉。唐懿宗咸通四年(),由水部郎中升翰林学士、授中书舍人。同年,官拜兵部侍郎、判户部。咸通八年()七月,以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咸通十三年韦保衡主政,不合,改检校司空,出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使。保衡进谗,复贬为普王傅、分司东都洛阳,寻又贬韶州刺史。唐僖宗即位,韦保衡获罪。琮召还,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加平章事、授太子少傅。乾符六年(),黄巢围困广州,向朝廷索天平军节度使职,琮力拒之。于是,巢改索广州节度使,琮复又拒絕之。巢大怒,遂破广州。广明元年()腊月,巢大军逼京师。僖宗出逃,琮病不能从,被巢军所执。巢知其有经济策,欲起用为相,琮以疾推辞。巢屡迫胁之,琮断然不受,曰:“吾病亟矣,死在旦夕。加以唐室亲姻,义不受命,死即甘心。”广明二年()被黄巢杀害,而独将公主赦免之。公主曰:“妾李氏女也,义不独存。愿与于公并命。”巢不许,公主入室,遂自缢而卒。事迹见《旧唐书·卷·列传第99》。
于琄(?-?),肃孙,于敖第四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代于氏刺史名录》引《旧唐书·懿宗纪》云:“咸通十三年五月,‘前青州刺史、平卢军节度使于琄为凉王府长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于氏:“琄,平卢节度使。”唐懿宗咸通十三年(),时韦保衡为宰相,因与其弟于琮不合,阴参奏之。于是琮被贬,琄亦坐累,被贬为登州刺史。《资治通鉴》卷载:“甲申,贬前平卢节度使于琄为凉王府长史、分司,前湖南观察使于瑰袁州刺史。瑰、琄,皆琮之兄也。”
于涛(?-?),敖孙,于珪子,于琮侄。按歙州《新安志》载:“于涛者,宰相琮之侄,授泗州防御使、歙州刺史,佐淮南杨行密,为副使。”《桂苑笔耕集》卷8《泗州于涛常侍》别纸云:“(于涛)常侍荣戴貂冠,远驱熊轼,能施善政,遍恤疲氓。暂牧雄州,已安乐国。”《桂苑笔耕集》卷13有《请泗州于涛尚书充都指挥使》。《唐文拾遗》卷37有崔致远撰《泗州于涛尚书》。史书无传,故不知其任何部尚书。事迹另见《太平广记》卷43引《神仙感应传》。
于競(?-?),字德源。敖孙,于珪子。以善画牡丹知名。仕唐,初授补阙,历官至礼部侍郎、知制诰,改吏部侍郎。入后梁,于开平二年(),由吏部侍郎任中书侍郎,与翰林学士承旨、刑部侍郎张策,并为同平章事,位至宰相。入后唐,封银青光禄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晋位上柱国。工画牡丹,据《图绘宝鉴》卷2载:“梁相国于競善画牡丹。幼年从学,因覩槛中牡丹,乃命笔放之,不浃旬夺真。后遂酷思无倦,动必增奇。”贵达之后,非尊亲旨命,不复含豪。人赠诗曰:“看时人步涩,展处蝶争来。”有写生全本《折枝传》行世。善属文,《王审知德政碑并序》,即其天佑三年()所撰。与诗画僧贯休交深,贯休有《送于競补阙赴京》诗:“乱离吾道在,不觉到清时。得句下雪岳,送君登玉墀。冷惊蝉韵断,凉触火云隳。倘遇南来使,无忘问所之。”
于景(约-),魏太尉于烈子。其《墓志铭》云:“君讳景,字百年,河南洛阳人也。”年十八,授司州主薄。未及,擢积射将军、直后。宿卫一年,父亡去官。守制满,帝以其父为侍禁闱功巨,复起用景为步兵校尉、领治书侍御史。宣武帝永平中,授宁朔将军、直寝、恒州大中正。延昌中,朝廷以河西两镇国之蕃屏,拜景为宁朔将军,领薄骨律、高平二镇大将。后因收受贿赂,被御史中尉王显所弹劾,先是坐罪下狱,后被赦免。孝明帝神龟二年(),灵太后当朝,幼主莅正,因其兄忠死,复以景为武卫将军。正光初(),因谋废元乂,事不果,被元乂黜为征虏将军、怀荒镇将。景虽不得志,如去,聊无愤恨之心。至任,树德沙漠,绥静北蕃,使胡马不敢南犯。《墓志》称“正光之末,限满还京,长途未穷,一旦倾逝,以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六月遘疾,暨十月丁卯朔八日甲戌,薨于都乡谷阳里。即以其年十一月丙申朔十四日己酉,窆于北芒山之西岗太尉公之陵。”而史载:“正欲还京,蠕蠕主阿那瑰乘机叛乱。于是镇民固请粮廪,景不准。镇民不胜其忿,遂反叛。缚景及其妻,拘守别室,去其衣,令景著皮裘,妻著故绛袄,恣意毁辱月余,被杀害。后迎柩回洛,葬北邙山太尉公之陵。”有二子,长子显贵,官司徒府参军事。详见《于景墓志铭》。
于忠(-),字思贤,又字千年。于景胞兄。按其子《于彧墓志铭》云:“君讳彧,字长儒,河南洛阳人也。”其弟《于景墓志铭》云:“君讳景,字百年,河南洛阳人也。”由是,定其籍贯为洛。年弱冠,擢侍御中散。太和中,授武骑侍郎,转太子翊军校尉。宣武帝即位,迁长水校尉,擢左右郎将、领直寝,赐名忠。因除元禧有功,封魏郡公,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丁父忧去官。制满,改司空长史。正始二年,以本官加使持节、兼侍中,出任西道大使。使还,授华州刺史,因继母丧,丁忧不任。服阕,复为卫尉卿、河南邑中正。后高肇妒忌,谗言于宣武帝,由是改为定州刺史。不久,帝悔,复召还,官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延昌初,封都官尚书,领左卫、加散骑常侍。每侍宴,帝件赐以剑杖。寻迁侍中,拜领军将军。忠辞无学识,宣武曰:“学识有文章者不少,但心直不如卿。欲使卿劬劳于下,我当无忧于上。”及宣武帝驾崩,明帝即位,领总禁卫,权倾一时。又加封为车骑大将军、常山郡公。灵太后临朝,出为征北将军、冀州刺史。后坐事夺爵。不久,复又封为灵寿县公、尚书右仆射、加侍中。神龟元年(),病卒,赠司空,谥号武敏。子世衡袭爵。子彧,官平东将军、河涧太守。
于彧(-),按其《墓志铭》云:“君讳彧,字长儒,河南洛阳人也。”太尉烈孙;侍中、车骑大将军忠子。年十六,袭封太原郡开国公。除正员郎,入为朱衣直阁。历官至平东将军、河涧太守。东魏,天平三年()十一月病卒,年仅二十一岁。诏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葬邺城西漳水之阴。
于昕(?-),字文福。于景从弟,恒州刺史于敦子。初为员外郎、直后、主衣都统。后以军功,拜扬烈将军。出为怀朔、武川镇将,入为中散大夫。北魏孝昌中,出使蠕蠕。与阿那瑰擒逆贼,破六镇反叛。以功,升辅国将军、北中郎将、恒州大中正。后又迁抚军将军、卫尉卿,出为镇东将军,殷、恒州刺史。不久,复又拜征东将军,卫将军,领定州诸军事。东魏时,累官至尚书仆射、仪同三司。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病卒,赠大都督,谥号文恭。长子扬仁,武定中,为渤海太守。次子叉罗,字仲纲,初为中军将军,后官至光州刺史。三子子荣,官鲁郡太守。
于晖(?-),字宣明。于景从弟,国丈劲子。袭父爵,官拜汾州刺史。善事于人,为尔朱荣所亲善,朱荣以女嫁其子长孺。晖历官侍中、河南尹。后兼尚书仆射、东南道行台。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尔朱荣进逼洛阳,徐纥逃泰山郡依附羊侃。尔朱荣命晖等率兵数十万,击败羊侃于瑕丘(今山东兖州)。尔朱荣又派高欢和尔朱阳增援,羊侃不敌,率部归降南朝梁。永安二年(),元颢攻入洛阳,将晖杀死。
于纂(-),其《墓志铭》云:“君讳纂,字万年,河南郡河阴县(今河南孟津县)景泰乡熙宁里人。使持节、安西大将军、燕州刺史混泥之孙;使持节、后将军、相州刺史染干之子也。”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袭品富平伯。宣武帝景明二年,授威将军、冗从仆射。正始元年,转威远将军、平城镇平北府长史。永平九年,授宁远将军、怀朔镇冠军府长史。延昌元年,迁秀容郡太守。孝昌元年,除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兼大鸿胪卿。孝昌三年()二月病卒于洛阳城永康里宅第,享寿七十岁。赠假节征虏将军、歧州刺史。同年,与其妻叔孙氏合葬于洛阳北帝陵之东。详见《魏故假节征虏将军岐州刺史富平伯于君(纂)墓志铭》。
于神恩(-),其《墓志铭》云:“君讳神恩,河南洛阳人也。”祖知,北魏孝文帝时,官任使持节、东城侯、营州刺史;父亮,宣武帝时,官散骑常侍、大宁太守,爵封东城子。史书无传,因《墓志》书法艺术而知名。以荫入仕,历授散骑侍郎,出任新城县令。召还,授奉车都尉。寻以宁远将军,任扬州抚军府司马、南梁郡太守。不久,改任都督征东将军府长史,加封宁朔将军。北魏孝昌三年(),病卒于洛阳私第,享年五十二岁(见《魏故宁朔将军南梁太守于府君(神恩)墓志铭》)。
于僧翰(?-?),按《宣和书谱》卷20载:“于僧翰,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工八分,称于咸通之际,绳规甚备,与贝冷该俱擅名江左。冷该学明皇书,笔迹疏弱,但得其点画耳,意气格力殆无取焉。僧翰师韩择木,字体妍美,参用篆法,故比冷该为胜。大抵人之学也,有志于上而至于中,有志于中则下焉而已。此僧翰之所以区区之学,所得仅及择木焉。初王羲之初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故知羲之所造殆将凌轹而上矣,则僧翰之于师资宁有是哉?议者以谓僧翰字虽妍美,而格律不高,亦其八分之学去古已远,使技穷于此,亦不过如此而止耳。今御府所藏八分书二千文上、下。”唐懿宗咸通年间书法家。事迹散见《集古录》、《墨池编》、《宣和书谱》、《六艺之一录》。
于惟谦(?-?),名观,字惟谦。唐中宗宰相。史书无传,按其嫡侄《于景庄墓志铭》,知其为河南县(今河南洛阳)人。并知景庄祖延州刺史士俊,即惟谦父。再按其母《胡贞范墓志铭》、其弟《于贲墓志铭》,知其居神都(洛阳)崇业坊,立祖茔于河南县之北邙山。出身不详,武后垂拱初,官至考功员外郎(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垂拱四年()迁鸾台符玺郎,文昌右司郎中。寻由文昌右司郎中,升门下省给亊中(见《文苑英华》、李峤《授于惟谦给事中制》)。历官至兵部侍郎(见《元和姓纂》)。圣历二年()任司宝卿(见《荆州大崇福观记》)。唐中宗神龙二年(),以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拜同中书门下三品(见其子《于光庭墓志铭》、《旧唐书·中宗纪》、《新唐书·宰相表上》、《大唐故凉州府功曹参军于公(偃)墓志》。唐中宗景龙二年(),为相仅一年零九个月,便左迁为国子祭酒,其原因不详。事迹详见《中华文史论丛》吳炯炯撰《唐中宗朝宰相于惟谦家族世系辑考》。长子光嗣,开元中,以大中大夫、出任泗州刺史。第五子光庭,朝议大夫、闻喜县令、上柱国、封临淄县开国男。弟于贲,唐游击将军、永嘉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
于士俊(?-?),惟谦父。按其孙《于景庄墓志并序》云:“君讳景庄,字□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祖士俊,延、洺二州刺史……父玄基,孝廉擢第,授蔡州司户。”由是,知望出东海,自江陵徙河南(今河南洛阳),立祖茔于邙山。唐高宗时,历官至大中大夫。武周垂拱四年,以大中大夫,使持节、领延州诸将军事、延州刺史,改洺州刺史。晋位上柱国、爵封东海郡公,卒赠瀛州刺史。宦迹散见《元和姓纂》卷2、其子《于贲墓志铭》、其孙《于景庄墓志铭》、《全唐文》卷有许景先撰其孙《于光庭请移置唐兴寺碑》、其曾孙《于偃墓志铭》。
于邺(?-?),字武陵。按其诗作,应为于氏后裔,即河南洛阳人。因寓居京兆杜曲,故史称杜曲人。唐僖宗中和二年()登进士第(按《纪亊》、《孟补》)。以诗知名,好游览名山大川。南至潇湘,欲卜居无果,后归老于嵩阳别墅。工五言诗,附其作三首供赏。一《洛阳道》:“浮世若浮云,千回故复新。旋添青草冢,更有白头人。岁暮容将老,雪晴山欲春。行行车与马,不尽洛阳尘。”二《书怀》:“长安多路岐,西去欲何依。浮世只如此,旧山长忆归。自离京国久,应已故人稀。好与孤云住,孤云无是非。”三《路傍草》:“春至始青青,香车碾已平。不知山下处,来向路傍生。每岁有人在,何时无马行。应随尘与土,吹满洛阳城。”论者以其“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赞誉之。《全唐诗》录其诗作一卷。另著有小说《扬州梦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