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次推出将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时光长河”。
鄱阳渔鼓
1摘要
鄱阳渔鼓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的改造,形成了两个支派,一是流行于鄱北山区的“三下响派”,乐器除渔鼓筒,简板外另增一面水钹,击奏时发出“咯叮嘣”三响而得名;一是乐器以渔鼓和简板击奏时发出“咯嘣”二响而得名的“二下响派”。二下响派影响较大,它不仅流流于鄱阳平原地区,而且流传于乐平万年等地,分布地区较广阔。年5月,鄱阳渔鼓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关键词
江西道情,内容丰富;
通俗易懂,曲调优美。
图1:鄱阳渔鼓剧照
一、形成历史
渔鼓,鄱阳人习称道情,道情的来由与道教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唐朝奉老子为始史祖,大倡道教,道曲大盛,在此基础上,一种面向民间的,道教独特的讲唱方式——道情便应运而生了。但道情的真正产生却不在唐朝,最早当在五代时的前蜀时期(—)或是南北朝的宋(—)初。由当时的道士即兴创作,依照道曲曲牌填词演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
图2:鄱阳渔鼓剧照
图3:鄱阳渔鼓乐器
二、主要内容
鄱阳渔鼓的乐器有渔鼓筒、简板。操作姿势及演奏技巧有特殊的技巧,即在放韵拖腔或喧染气氛时用之,摇击时,握板姿势由平握改为竖握,即左手提高,板的两头为上下方向,将简板连速摇击,使简板的两端连速轮换发出一连串“咯咯……”之声,不仅能哄托气氛,喧染环境,还相当于戏曲中的“司边”,大大丰富了鄱阳渔鼓的表现力。这一演奏特技是周天润在长期的说唱实践中创造的,会者不多。
图4:渔鼓老人
图5:鄱阳渔鼓剧照
二、主要特征
(一)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鄱阳渔鼓取材广泛,说唱内容丰富,既可说古也可道今,容量可大可小,古典话本传奇故事可一本连唱数夜,小故事可一夜连唱数折。
(二)鼓词朴实,通俗易懂
鄱阳渔鼓鼓词朴实,多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白话上口,押韵合辙,通俗易懂。语言以饶河戏韵白和鄱阳地方官话为主,又可错用乡语,说那个地方的故事操那个地方的口音,使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三)曲调优美,灵活多变
鄱阳渔鼓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水乡风韵和地方特色,唱腔丰富,板式成套。结构灵活多变,说、唱、表融为一体,说唱者时而以故事人物的面貌出现,时而又以说唱者的身份介入,连说带表,说唱并重,别开生面。
图6:社区渔鼓舞表演队
图7:鄱阳渔鼓传承人
三、重要价值
鄱阳渔鼓从它的传入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历代民间艺人为其付出了不少艰辛和创造,从而成为一个人们喜闻乐见而又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曲种,它代表着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文化特色,记录着某个地区或地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图8:鄱阳渔鼓传承人
来源:上饶非遗
声明: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作者/来源:上饶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