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膜的烧制土器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匋”táo,会意字,也作‘’,从包从缶,‘匋’字目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楚简、东汉《说文》承袭西周金文。勹,‘包’的减省,人体内的胎儿,此处引用‘包裹、胎衣’的引申义;缶,在容器内捣土,此处引用‘烧制土器’的引申义。造字本义:包膜的烧制土器(缶),后泛指瓦器、陶器。引申为‘包裹的事物、密封的事物’。备注:当‘缶’烧制的温度足够高的时候,黏土中一定量的特殊矿物(硅酸盐)会完全融化成为液体,冷却后就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像玻璃一样的反光层,这层反光层又被称作釉。据此推测,造字者用‘勹’来表示这层膜,随后造‘匋’,以表附着釉膜的烧制土器,即瓦器、陶器。
但从后造字‘掏、淘、萄’等字来看,这些形声字的造字者认为,‘勹’所指的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于‘匋’字而言,是指烧制土器的土窑。至于‘匋’字造字者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留待大家思考吧。
土器烧制后,即使是低温陶(瓦)上也有釉膜,所以说,‘匋’泛指不同温度下烧结的土器。
匋(陶)器并不是造字时代才有的产物,早在距今约万年到20余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学会使用自然火,并能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取暖、照明,也用火驱赶野兽。在几十万年后的陶器制作中,火也是不可或缺的。
粗砂绳纹红陶罐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生产和陶器制作为标志的,而这两者都跟泥土有关。或许最初原始人只是偶然发现泥土被火烧后会变得坚硬、不漏水。当他们把湿泥土揉捏成形、然后晒干、用火烧制,最初的陶器就诞生了。当时的烧制温度较低,在摄氏到度左右,制作的陶器也粗陋、简单。粗砂绳纹红陶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陶器,距今约2万年到1万年,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中期金文中曾出现过一些以‘’作‘匋’的字,至春秋时期仍有这种写法,后逐渐被淘汰。以下是‘匋’的金文:
经过反复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这种被称作釉的主要成份是一种矿物原料——硅酸盐。这种矿物材料在长石、石英中含量较高。如果把长石、石英等矿石研磨成细粉,去除杂质后加水,就可以制成釉浆。把釉浆涂在干燥好的泥胚上再进行烧制,就可以在制成的陶器表面形成光洁的釉。
同时,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更加纯净的粘土——瓷土。这是一种呈白色而又细腻的粘土,又被称作白云土或者高岭土。用这种土烧制出来的陶器外观更加细腻美观、而且结实耐用。于是,人们用瓷土制作泥胚,再涂上釉浆。再改进窑的结构,使窑内的温度更高,更均匀。最终做出了终极版的陶器——瓷器。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古文释义
徒刀切,音桃。
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从缶,包省聲。
今作陶。
又餘韶切,音遙。與窯同。南山有漢武舊匋。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