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都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你走进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便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你看到的精美文物背后,是修复者的匠人匠心;你看不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保驾护航。展厅里,一套繁复华丽的冠饰引人驻足。唐开元二十四年,唐高祖李渊的玄孙女、25岁的公主李倕病逝;多年后,头戴一套精美冠饰的她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千年土封,珠宝蒙尘。冠饰上的丝线已朽坏,金属部分则扭曲变形,不复昔日光彩。遗物分布示意图冠饰有多精巧华丽,提取复原就有多复杂纠结。文物修复工作者将包裹在土里的冠饰分为数个平层,每清理一层,就组装一层。整个冠饰材质近20种,零散构件余件,每一次拼接都需要考虑良久。今天,唐代公主至死不离的爱物陈列于展厅的“C”位。一鳞鳞吉光片羽,终复原出盛唐气象。圆明园兽首铜像举世闻名,但,你知道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吗?年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海外重要文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文物工作者利用X射线成像仪器和荧光光谱仪,给马首进行“全身检查”,许多秘密才首次揭晓。检查结果显示,马首通体采用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其颈部、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无分铸或焊接,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纤毫毕现。可以说,马首铜像的活灵活现,归功于精湛纯熟的技艺。马首X射线成像图圆明园兽首为何至今仍光亮如新?荧光光谱仪告诉我们,马首铜像材质为纯度98%以上的红铜,所以色彩深沉厚重,经年辗转而不锈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余枚竹简木牍,其中的《论语》为失传余年的《齐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论语》最早抄本。埋藏千年的竹简字迹漫漶,许多古文专家花费一辈子也识读不了几支。幸好,红外线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双“眼睛”。红外线成像原理图利用波长至纳米范围内红外光具有一定穿透性的原理,竹简上的墨迹与其他材质可被分别辨析,电脑再将这些数据整理成图像。还有一些竹简,因为长期在古墓中泡水,一旦脱水就会变得皱缩,造成损坏。材料科学此时大显身手。文物修复专家发现,出土饱水竹简干缩变形后,可以采用表面活性剂和生物碱进行溶胀复形。竹简内部干缩变小的空隙结构被新材料填满后,竹简上的文字笔画便得以舒展,且对字迹无损伤。脱水定型后的竹简针对饱水竹简糟朽严重、自然干燥即造成其损毁的问题,文物修复专家会用“复合乙二醛脱水技术”“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技术”置换竹简中的水分,达到脱水定型的目的。就这样,古老的文字显出原形,古人的密码一一破解。这是一幅从唐代韩休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玄武图》壁画。你可能想不到,这幅壁画被发现时,是这样的:《玄武图》绘制于韩休墓墓室北壁,发现时已被严重盗扰,百余块壁画残块散落在地,乍一看,和我们在路边见到的墙皮没什么区别。千年的“乱码”谁能解开?人工智能成为“拼图大师”。文物工作者通过高清扫描设备和高光谱对画面进行信息采集,对现场拾取的壁画残块进行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拼接和人工拼对,同时在壁画修复中尝试使用新型纳米材料,最终完成壁画的复原性修复。且看,修复完成的《玄武图》中,龟蛇缠斗、怒目圆睁、腾云驾雾,观者无不折服也!“干货”满满的展览,开幕两个多月以来让首都博物馆一票难求。近日,该展览正式推出线上版本,大家足不出户,即可在“云端”享受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窥斑见豹。一场“万年永宝”展,让我们见证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文物保护工作已从传统到科学、从零散到规模、从合作到共赢。正确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持续的投入、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j/1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