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万载走进城隍庙万载的城隍千秋

◆◆◆

万载的城隍千秋的文化

万载的城隍千秋的文化

文:袁赣湘辛增友雷水亮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自身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万载城隍庙,座落在龙河东岸集贤坊(今城隍庙路)。据万载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迄今已有年的历史。近年来,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万载城隍庙是江西省县城内惟一幸存的,明代风格浓郁的古建筑,具备较大的研究价值。

古庙明代建筑风骨:古庙门前,但见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斗拱琉璃之上饰以宝顶,隐然透着古朴端庄的气度。每逢庙会之日,古庙内外香客如云,热闹非凡。

城隍庙座东北朝西南,六进大殿,占地平方米。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庙内雕刻尤以第四进大殿的藻井为最,穹顶雕有龙头,围成环状,俗称“龙窝”,配以草卉鳌鱼,镏金重彩,精美异常,是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百年工艺品。

城隍庙的庙会曾中断过较长一段时间。“文革”期间破四旧,城隍庙首当其冲,当时所有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庙内的诸多神祗塑像也悉数尽毁,自此庙貌颓败,年久失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万载县人民政府对城隍庙进行了初步的修复,并在旧址上增加了部分佛教建筑,定名为“万佛禅寺”,古庙正式对外开放后,香火才逐渐旺盛起来。

进入第一进大殿,只见弥勒佛居中而坐,身后是护法韦陀,四大天王分立两厢。这座殿堂即为万佛禅寺的前殿,属当地政府整修古庙时新增的佛教建筑。

古庙的第二进是一座雕花彩绘牌楼,正门高耸八根木柱,两侧为钟鼓楼。门楼上书一木质竖匾:“城隍庙”,笔力凝重古朴,与配饰匾额的精美木雕相映成趣。

在“城隍庙”匾额之下还悬挂了“万佛禅寺”的庙额,佛道两教在此同时接受尘世的香火,倒颇有些和谐共襄的意味。庙廊外青石立柱上刻有楹联一副,曰:庙宇巍巍长此金汤资保障,台门奕奕时维出入肃观瞻。整座牌楼下方则是石雕基座,以中间过道为界,东西两厢分别雕刻了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牡丹、芙蓉、金菊、腊梅。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进大殿尚存彩雕燕窝状藻井,上面镂刻着形态各异的蝙蝠,似飞似舞,寓意百福吉祥。

穿过这个门楼,即来到第三进,新建的万佛禅寺的大雄宝殿便设在此处。但见殿内金碧辉煌,释迦牟尼宝相庄严,文殊、普贤等侍立两旁,十八罗汉或坐或立,骑龙驾虎。每逢佛事,钟鼓齐鸣,木鱼法铃,声声入耳;和尚居士诵经如歌如诉,使人顿然有脱尘忘俗之感。

沿两旁的游廊横穿一个过道,只见过道中的大殿外墙上钉有一块牌子,上书:“日本哑弹着落处”。据了解,抗战期间,曾有数架日机飞临万载县城进行空袭,不少房子纷纷中弹起火,一时屋倒人伤,血肉横飞。街道店铺关张不及,情急之下有数百平民躲进城隍庙内寻求庇护。突然,一枚炸弹从天而降,落入大雄宝殿原址的左边天井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料炸弹竟未爆炸,原来是个哑弹!惊魂稍定的众人大难不死,个个都跪在城隍爷面前顶礼膜拜。这虽只是一个巧合,但“城隍显灵”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从大雄宝殿走出,一边是清凉悦耳的梵音,一边却是曾经触目惊心的哑弹着落之地,不由得令人百感交集,慨叹世事的变幻无常。

紧接着大雄宝殿的,即为古庙的第四进观音殿。该殿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绕,拜亭内则由十数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上镌有捐资修建的信士名字和商家铺号,诸如“信国学生卢盛发、周发兴仝敬助”等,字迹仍清晰可辨。观音殿正中藻井内雕刻有二百龙头,围成环状,镏金重彩,俗称为“龙窝”,这是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百年工艺品。

每逢观音生日或其它庆典,七色鳌鱼彩灯闪烁照耀,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观音殿的正面尚高悬一块彩雕镶嵌的匾额,上书“敕封显佑伯”五个镏金大字。据万载县志记载,“咸丰六年,粤匪据城,官军交仗,屡彰灵异,今皇上颁赐宣威遏寇匾额。”可见这块金匾乃是清朝皇帝的御赐真品。

由观音殿向后,便来到第五进的城隍殿正厅。作为原城隍庙的核心建筑,该殿参照官衙规制,确实非同一般。整个大殿顶高十五米,抬梁式木结构,巨梁绘彩,高大宏伟。由民间捐资重修的城隍神像,官帽朝服,栩栩如生。两侧为四位随从皂隶,神态各异。正对城隍塑像的高墙上还悬挂了一个巨大算盘,上书“不由人算”四个大字,一语道尽人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前五进大殿一路观来,或庄严,或肃穆,惟有第六进的寝殿能够使人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寝殿,亦称夫人殿。据说元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夫人。相传万载城隍夫人是一位叫玉莲的民间女子修行而成。民谣云:“花钱缠绵当红娘,玉莲有德嫁城隍,阿莲行善修行好,自选城隍做新郎。”又有一说是该女子逛庙会时,因长相姣好,被描影而去,遂塑为城隍夫人。当然,不管何种说法,都寄托了民间的美好愿望,也为整座古庙增添了不少温馨的亮色。

纵观整座古庙,除了外观和布局上明代建筑风骨依存外,记者发现该庙的建筑排水系统仍然保存得非常完整,并暗合“四水归堂”的建筑理念。“四水归堂”即屋檐之水不能飘落屋外,取“肥水不外流”之意。以“四水归堂”天井院为中心,万载城隍庙各正殿和偏殿均有多重天井,四周高墙围护,仅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并与外界沟通。这样的建筑风格能够完整地保存至现在,殊为不易。

实际上,万载县城隍庙在其六百多年的建筑历史中,也曾经历过十毁十修的遭遇,古庙命运异常坎坷。万载县志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自明洪武三年(公元年)建成后,旋即于永乐年间毁。正统十年(公元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公元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公元~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公元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公元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乾隆三十八年(公元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公元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咸丰五年(公元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官军交战,庙毁。咸丰八年(公元年),咸丰十年(公元年),同治九年(公元年)合县绅民迭次修复。

庙会文化底蕴深厚

不断的倾圮,不断的整修,万载县城隍庙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着自己的建筑生命;岁月的流逝,给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形式上的改变只是暂时的,众多的人文轶事和民间传说却大大丰富了它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使之得以在这座小城长久地存活下去。

清康熙十七年,万载来了一位年方十六岁的少年知县,名叫常维桢,他下车伊始,即到城隍庙明誓于城隍神曰:“某只饮万载水,不要一文钱,违则殛之。”常知县在任七年,确实遵循了自己在城隍庙立下的誓言。他为万载人创办公益事业带头捐出俸禄,有时竟弄到家无隔夜粮之地步。志载常维桢“在位七年,清白如一”,万载百姓常在城隍庙烧香祭拜,祝福这位少年清官。后常维桢果然升任京官,县民立“讲堂”祀之。

万载城隍庙大门左侧有一口水井,四季清澈洁净,无论怎么干旱,该井从不干涸。过去县人冬酿米酒,夏制凉粉,必取此井之水。传说该井水食之可消灾祛病,益寿延年,大家称之为“仙水”,常有远道来取水以祈安福者。

据随行的宜春文史专家介绍,其实万载城隍庙早年的山门规制与现在迥异,没有宏伟气派的大门,只设四扇小门,进门数米宽的风雨走廊围成一个平方米的院落,呈“品”字形摆下三张戏台,中间一个主台,两旁设副台各一,每逢农历四月十七的城隍诞辰,便有驻在城隍庙的万载商会募捐请戏班前来给城隍爷助兴。

几百年来,城隍庙就是万载百姓庆年节、看戏文和各种活动的中心,城隍庙会按期举行,渐渐地便成了万载县城的一大盛事,四周乡民争相趋之,故本地有谚:“四月十七,扁担伸腰”,意谓到了城隍爷的生日,终日劳碌奔波的乡民总算可以喘口气了。戏台开锣之时,三个戏台同场竞技,谓之“斗戏”,在演给城隍爷看的同时,穷苦百姓也大饱眼福。据说彭德怀率红五军打下万载县城后,亦曾在城隍庙的主戏台上发表过演讲,这给古庙更是平添了一笔红色情结。时光荏苒,寒暑易逝。当年锣鼓铿锵的戏台,如今早已不复踪影,只有刻着名人书法楹联的几十对方形石柱和木柱,仍守护在院子的四周,默默支撑起几百年来沉重的岁月。

万载城隍庙作为江西省县城内惟一幸存的,有明代特色的古建筑,它在旅游与城市建设中,传统和现实连接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而由城隍庙而衍生的庙会文化也在当地民俗文化体系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摘自《万载古城旧事》作者:徐小明

今日互动:

昨天互动话题答案:可惜不是你

点击阅读原文,小台农芒果,5.78元/斤(市场参考价7.5元/斤)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元旦白癜风优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j/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