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千里之程,人有凌云之志。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清晨,黄峭叫族人在宗祠门前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自己领着二十一子、兄弟、侄儿、村里宗亲,整齐排列站在祖宗神台前,向列祖列宗举行十八子远行前的告别仪式。大家三跪九叩后,黄峭发谱给众男宗亲,并郑重地说:“这是新修族谱,记我黄氏年深岁久之由来,乃家史也。吾祖分自河南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禾坪,而中城鹳薮、竹粟、坳头、鹿口、小洒、黎舍皆吾一脉之亲所居住的地方。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庶上不坠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孙之世泽,又何分合之得而二视也。他日相逢,彼以施礼,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天地祖宗,将相为默鉴也。”众兄弟子侄听了唯唯点头称是。
接着,大伙又一起朝黄家大院走去。今天的黄府大院格外热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门外空地上排列着黄峭为儿子们购买的准备启程用的十八匹马,十八辆马车;客厅中筵席满布,黄峭借着吉日春光为二十一个儿子分家壮行。酒过数巡,大家酒足饭饱之后,黄峭拿出历代积累下来的八千万贯金银分给十八个外出的儿子,计每人一斗瓜子金,百两白银;留在家中侍奉三位夫人的各房长子则承受田产。
午时一到,阳光普照。十八个儿子翻身上马,雄纠纠、气昂昂地站成一排,马头戴红花,车鞍挂彩带,威武雄壮似军旅出征。十八辆马车上坐着有妻室的家眷或装着行李。全村大小男女都来送别,人头攒动,赞声不绝,“噼噼啪啪”的鞭炮作响,青烟四起,颇为壮观。黄峭偕上官、吴氏、郑氏三位夫人,站在溪水桥头,强忍悲泪,为众儿送行。黄峭拄着紫竹拐杖,走下桥头,恋恋不舍地为儿子们整整衣装,抚摸众孙子的额头,又为马头轻轻拂尘。他千言万语叮嘱再三,话语难尽,最后说道:我继承祖宗传统,在族谱上留下了河南老祖黄歇、湖北江夏祖宗为后代遗留下来的《认宗诗》。今日,我也为你们赋诗一首,以壮远行:(这首诗,后被世人称为《遣子诗》或《认祖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年迈苍苍的上官夫人,亦语重心长地嘱咐:“儿啊,你们兄弟此去,为海中之鱼,初露霜寒之笋,子孙繁衍,务勤耕读。分处遐迩,兄弟间以所执家谱为凭。凡能诵得你父之诗者,谊认亲属,即请升堂接待;不吟此诗者,亦是歇公流裔,切不可简慢待之。”黄峭即兴又赋诗一首叮咛:
郢州江夏遽移乡,恐久渊源未许详;
姓据陆终来历远,庙传扉祖相宗香。
随居奉寐先灵安,到处和邻事业昌;
聊记嘱语欣合韵,能知德安共流芳。
十八子深切感动,热泪盈眶,跪于地下,拜叩父母,辞别弟兄,齐声道:“儿等谨记父母之嘱,敬请放心。”并共同吟诗回应:
钦承遵命出本方,振肃三纲并五常。
克念显扬兴世泽,存心耀祖归家乡。
四时益重光先德,万古犹荐我祖尝。
叠叠怀承嘱咐语,芳声部诏祖宗强。
黄峭听罢,既欣慰又激动,拐杖一举,大声说道:“上马——出发!”
十八子应声,上马扬鞭,霎时车辚辚,马潇潇,长长的车队走上出行道路。黄峭看着远去的车马,拖着黄灰消失在山谷弯路,仿佛又望见车马沿着巍巍武夷山脉跨越,沿着富屯溪东去,沿着闽越古道奔向远方……
黄峭在一千多年前,敢于冲破习俗的偏见,毅然决定遣子创业,并教育诸子:不管社会如何动乱,前途如何困难,都应当以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谋求生存与发展。这种科学见地,是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而黄峭却做到了,也更加彰显出他那博大的胸襟,心灵深处蕴藏着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卓识。所以,有后人评价他的遣子之举,是一个大智慧者教给儿孙们的思想境界,而不是生活小技巧。
后约半年间,黄峭陆续收到儿子们到各地落户寄来的信件,获知众男均得乐土,安家立命,十分高兴,遂将《鹳薮黄氏宗谱》重修一遍,再加以作序,并手订宗谱十八部,派人送往各个儿子收执。该《谱序》全文如下:
重修黄氏宗谱序
昔诸葛孔明,驱南番之兵;见土地荒闲,田园广阔,山水环绕;喟然叹曰:“此真好营生矣!”吾今年老,合有水里之鱼,可遇雪中之笋,三位妻室,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十八子,吾订宗谱十八部,各人收执随迁居,兴隆家业。各均遵命,择日登程,择定住处,邮书报命。官氏长子和,在守侍奉,未曾远迁;次子梅,迁邵武泰宁县梅口;三子荀,迁泰宁县上荀;四子盖,迁邵武四十一都盖竹;五子楚,迁建宁县楚溪上堡;六子龟,迁宁化大龟潭;七子洋,迁黄洋岩。吴氏七子:长子政,绕膝侍奉;次子化,迁汀州宁化县;三子衢,迁邵武四十一都下衢;四子庐,迁建宁安吉堡庐田;五子福,又名村,迁福州闽县细林村;六子林,迁泰宁县梅林;七子塘,迁泰宁县石塘。郑氏七子:长子发,未曾远离;次子潭,迁将乐县黄潭;三子城,迁江西新城县坎头;四子延,迁南剑延平津江;五子永,迁建宁永乐坊;六子井,迁江西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头;七子层,迁延平黄层口。渐接邮书,悉知众男均得乐土。爰将手订宗谱十八部,分驰送往各个收执。将来开枝散叶。绵远代代,他日相会,若有此谱,比对符合,便允入室,不得途人相视。如无此谱,即非枝叶,难以认为同宗共脉。特写此序,以志不忘云尔!
广顺元年()岁次辛亥小阳月谷旦
黄峭山谨序
黄峭的二十一子,
以妻房大小分,顺序是: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庐福林塘,
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按出生时间排列,顺序是:
和梅荀发盖潭城,楚政化龟衢洋延,
庐福允林塘井层,排行第几则了然。
接着,由黄梅带头依次向父母汇报别后二年多的生活情况,三房长子也依次向兄弟介绍在家侍奉父母的生活情况。黄峭听了二十一子的禀告,很高兴地对三位夫人说:“你们也要对儿媳们勉励几句,以表示我们做大人的心意。”
上官妙秀对儿子吟诗勉励:
才郎峭老有三妻,上官吴郑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吴妙香吟诗勉励儿子:
吾年八九难相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倘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郑妙季吟诗勉励儿子:
祷告苍天佑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三位夫人除赠诗训子外,还分别将黄峭“遣子诗”的第一句改动两个字,作为嘱咐媳妇诗,以便于后裔区别是哪位夫人所生,大年初一吃素的餐数,也同为这一目的。
上官妙秀嘱儿媳诗云:
骏马行行往异方,
元旦日食素一餐。
吴妙香嘱儿媳诗云:
骏马悠悠往异方,
元旦日食素二餐。
郑妙季嘱儿媳诗云:
骏马匆匆往异方,
元旦日食素三餐。
有几个儿子触景生情,一时诗兴大发,也和诗五首凑趣:
上官夫人长子维栋吟诗:
不授官爵出朝堂,骏马加鞭往异乡;
隐迹布衣传训子,子孙克绍永垂芳。
吴氏夫人长子维柱吟诗:
当代簪缨不乏贤,冠伦朝野爵为先;
父祖一孙皆甲弟,峭公后裔永绵绵。
郑氏夫人长子维梁吟诗:
世代绵绵接续传,子孙不可失根源;
于今书笔为规式,万载千秋众口喧。
二十子黄井吟诗: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庐福林塘;
发潭城延同允井,层居念一共雁行。
二十一子黄层吟诗:
官娘七子是和梅,荀盖楚龟洋共胞;
吴娘所生为政化,衢庐与福乐相偕;
更有林塘同有出,郑生发潭继美来;
城延允井层公殿,荆花念一并根怀。
黄峭听到三位夫人和儿子作的诗,高兴异常,也吟诗一首云:“二九男儿徒四方,只留三子在身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