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调整后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江西有70家单位入选,萍乡的萍乡春锣、湘东傩面具、莲花打锡、上栗烟火爆竹制作技艺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榜,一起来看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名单
(江西省)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保护单位
民间文学
解缙故事
吉水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兴国山歌
兴国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
武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音乐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
于都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唢呐艺术(万载得胜鼓)
万载县文化馆
传统音乐
锣鼓艺术(花镲锣鼓)
丰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传统音乐
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鹰潭市道文化研究会
传统音乐
九江山歌
九江市柴桑区文化馆
传统舞蹈
狮舞(丰城岳家狮)
丰城剑威学校
传统舞蹈
狮舞(古陂蓆狮、犁狮)
信丰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
狮舞(黎川舞白狮)
黎川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
傩舞(婺源傩舞)
婺源县徽剧传习所
传统舞蹈
傩舞(南丰跳傩)
南丰跳傩研究保护中心
传统舞蹈
傩舞(乐安傩舞)
江西省乐安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
永新盾牌舞
永新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
灯舞(鲤鱼灯舞)
吉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舞蹈
宜黄禾杠舞
宜黄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
弋阳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
传统戏剧
青阳腔
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
传统戏剧
广昌孟戏
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
徽剧
婺源县徽剧传习所
传统戏剧
宜黄戏
宜黄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
传统戏剧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高安市文化馆
传统戏剧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
传统戏剧
目连戏(江西目连戏)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传统戏剧
傩戏(万载开口傩)
万载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
傩戏(德安潘公戏)
江西省德安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
赣剧
江西省赣剧院(江西省赣剧暨弋阳腔保护传习中心)
传统戏剧
西河戏
庐山市文化馆
传统戏剧
永修丫丫戏
永修县文化馆(永新县美术馆、永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戏剧
东河戏
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
曲艺
萍乡春锣
萍乡市文化馆
曲艺
客家古文
于都县文化馆
曲艺
永新小鼓
永新县文化馆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市文化馆
传统美术
剪纸(瑞昌剪纸)
瑞昌市文化馆
传统美术
剪纸(新干剪纸)
新干县文化馆
传统美术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婺源县文化研究所
传统美术
萍乡湘东傩面具
萍乡市湘东区文化馆(萍乡市湘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传统美术
竹编(瑞昌竹编)
瑞昌市南义竹编工艺厂
传统美术
草编(湖口草龙)
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
传统美术
木雕(东固传统造像)
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美术
锡雕(莲花打锡)
莲花县文化馆(莲花县美术馆)
传统美术
民间绣活(夏布绣)
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
传统美术
瓷板画
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南昌瓷板画艺术博物馆)
传统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
传统技艺
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江西省龙南县文化馆
传统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
传统技艺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婺源县文化研究所
传统技艺
金星砚制作技艺
庐山市文化馆
传统技艺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江西省万载县南天烟花爆竹制作有限公司
传统技艺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上栗县烟花爆竹文化传承发展协会
传统技艺
夏布织造技艺
万载县双志夏布厂
传统技艺
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鄱阳县文化馆
传统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江西省全南县文化馆
传统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技艺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吉安市吉州窑瓷烧制技艺研究院
传统技艺
古戏台营造技艺
乐平市文化馆
传统技艺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泰和县文化馆
传统医药
中药炮制技艺(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民俗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安福县文化馆
民俗
全丰花灯
修水县文化馆
民俗
药市习俗(樟树药俗)
樟树市药俗研究协会
民俗
元宵节(上坂关公灯)
南昌市湾里区文化馆(湾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民俗
灯会(石城灯会)
江西省石城县文化馆
民俗
庙会(西山万寿宫庙会)
南昌市新建区民俗文化协会
民俗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民俗
稻作习俗
万年县民间民俗文化协会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关于萍乡的国家级非遗吧
↓↓
萍乡春锣萍乡春锣,俗称打春锣,是中国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并与民间音乐、地方方言密切结合。演出时演员人数过去较少,仅一至二三人,道具简单,后来表演人数有所增加,形式更为活泼。萍乡春锣标示一个“春”字,表明它是与春天紧密相连,是以敲锣打鼓进行报春、颂春的一种说唱形式。“不是春歌我不唱,阳雀不叫不立春。”可以说,萍乡春锣像是阳雀叫春鸣春。萍乡春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于它的原创性、独特性和民间性。它是萍乡民俗的真实、生动反映,也是萍乡民众精、气、神的内在结晶与外化表现。故此,随着岁月绵延传承,为民众喜爱至今。湘东傩面具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属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分布于该地区的麻山镇、排上镇、荷尧镇等。有关史料记载,其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宋代,今见赖明德祖传神谱皆为宋代精品,所雕面具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是我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傩面具雕刻制作技艺历来传承不绝,据说初为铜质材料,后因舞者亵渎了神灵,铜面具无法从其头上取下而遭身亡,从此人们对面具神像更为敬畏,并改以樟木等质轻耐用的木材刻制。
莲花打锡莲花打锡,据传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一位北方锡匠流落到莲花,在街头村播下了繁衍千年的种子。就这样,打锡手工技艺在莲花流传下来了。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的钻研传承,莲花锡艺越来越如火纯青,成为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造型各异的锡器,仅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就落落大方的呈现了出来,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上栗县是烟花爆竹的发源地,爆竹祖师李畋的故里,全国烟花爆竹四大主产区之一。自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年)起,上栗已有多年的花炮生产历史。上栗花炮文化源远流长,上栗烟花爆竹生产工艺、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和现代科技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是先人智慧的体现
让萍乡非遗文化多彩灿烂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