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我们大成都的伟大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刚刚又获得一项国际殊荣!
(图据航拍四川)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在加拿大萨斯卡通
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
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
正式宣布都江堰水利工程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
此前,都江堰
已经拥有两块“世遗”的牌子
▽▽▽
世界文化遗产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那么重点来了
这次获得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到底是什么呢?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评选并授予的荣誉称号,被称之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审定一次。迄今已经评审至第五届。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
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至今日,都江堰灌区已经发展成为灌溉面积超过万亩的超大型灌区。工程的伟大性,早已不言自明。
此次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以什么为标准?加冕“世遗”之后,灌溉工程该如何保护?对灌区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那么申遗有哪些要求?据说10项硬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
?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
?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
?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
?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
?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这10项缺一不可。标准不可谓不严苛、门槛不可谓不高。”中国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建刚认为。
今后灌区咋管理?推行用水强度和用水总量“双控”,灌区“提质”先于“扩域”省都江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旷良波说相对于灌区“扩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既有灌溉范围内的用水、管水和护水能力。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的印证。“‘申遗’成功后,都江堰灌区更要修炼的是‘内功’。”前述负责人认为,相较于“扩域”,灌区当务之急要做的是“提质”。
统计显示,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资源使用率已经接近70%。近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年平均供水量80亿方,供水人口已达万人。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暖等影响,工程水源岷江上游多年积雪不足。积雪,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大春用水之际,补给岷江上游来水的主要水源。
换言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承载力,也有其“天花板”。
相关专家表示,“提质”的思路是,要在全力保障灌区供水安全的同时,对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的“双控”,以尽可能节水和提升用水效率。
“今后整个灌区内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省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斌表示,今后水资源将成为灌区内制定产业布局、城乡布局和人口分布规划的前置要素,“原则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决不能再布局。就是说,不能超出供水能力,也不能破坏水源。”
同时,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水权制度改革、节水灌溉等方式,倒逼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减少输配水过程中的损失,“灌区今后的发展,要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之上。”杨斌建议。
申遗背后:6万字文本3个月拍摄为了申请该项目,背后付出的努力可不少。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申遗的全程参与者旷良波介绍,申报材料主要分为两部分:国内评审材料和国际评审材料。
国内评审材料包括申报文本、申遗电视片(中文版)。其中,申报文本约6万字,近页,包括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请表、都江堰描述、工程成效分析、工程图件与照片、都江堰遗产清单、都江堰价值评估报告、支撑材料等。国际评审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清单和申遗电视片(英文版)。
而拍摄申遗电视片,制作时间更是长达3个月,拍摄素材超G,近千小时。
旷良波说,为确保拍出一流电视片,除了认真打磨剧本,还聘请了一流制作团队以及美国专业配音演员。拍摄过程中,大约拍摄了上百个场景,“为还原传说中李冰开凿宝瓶口的场景,布置了多平方米的实景,聘请演员进行场景模拟”。
此次都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但此次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范围却是有史以来最广的,包括7市(地)38县(市、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
旷良波说,除了待挖掘的历史文化宝库,他感受更深的是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旷良波表示,“过去我们保护的重点主要是都江堰渠首工程,通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审后,我们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