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原本就是唐长安城残城发展出来的,所以这个现象也是很正常的。
西安城墙的南城墙与西城墙用的就是唐长安城皇城城墙的夯土芯。西安城墙现在的含光门里边还套着唐长安城含光门。由于有唐长安皇城的底子,西安城墙有一个明清都城级南京城墙与原北京城墙都不具备的特点,就是西安城墙很宽。宽度基本和高度一致,显得比较有气势。
唐长安城被毁后,宋元京兆府城一直用得就是唐长城皇城城墙。相当于唐长安城仍旧是区域政治中心的存在。宋朝在关中经营西北禁军,元朝忽必烈最初的封地以及首藩王府,行中书省都设在西安,虽然京兆府城的规模比唐朝缩水严重,但依然是天下重镇。
其实长安城与京兆府城就是一个城,无非是取县名还是府名的区别。
明朝建立后,京兆府城几经改名,最终定名西安府。西安府城与京兆府城的区别,就是东城墙与北城墙进行了扩张,并且包砖,成为现在西安城墙的基本形制。
所以,说后来的西安是唐长安的延续是一点不为过,只不过是删减版,失都之后,城市规模严重缩水了。
进入现代化社会,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的时间,唐长安城的范围内才基本消灭了农田,又重新完整填充为城市区域。西安东西二环大致对应就是唐长安外郭城的东西墙,西安建国初规划的西郊电工城大体在唐长安西城墙内,南郊文教城在唐长安南城墙内,由于西安城墙比唐皇城东墙东扩,所以东郊军工城在唐长安东墙外一些,纺织城跨浐河最远。但大体上,西安市区范围就是以唐长安城为主体。所以,一直到三十多年前,西安还在做“唐长安城”的城市拼图。这才刚刚把唐长安拼起来。自然最早开发的文旅项目,都是有关唐长安城的。城市的扩张与文旅项目的开发,肯定是一个由中心慢慢向四周扩展的过程。
而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离得虽然近,但其实性质完全不同。从城池而不是区划的角度看,西安城不是汉长安城的嫡传,是旁系血亲,中间经历过迁都迁城,西安城只能叫汉长安城一声伯祖父,是爷爷的哥哥,但唐长安城却是西安城的亲爷爷。汉城是故城,从唐朝开始,就是遗迹般存在。修隋唐长安城的时候,汉长安城里的很多建筑材料就直接被拆运到唐长安城了。后来这里是禁苑,唐朝一直不对外开放。到唐末唐长安也被毁,汉城才成了城郊的大农村,一直以遗址加农村的形式到现在。
说起来,原始的长安县的东界没有这么偏东。因为汉朝时候,秦咸阳城被毁,长安城所在的长安乡就是秦咸阳县城城郊。汉朝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独立的咸阳县的存在,所以汉长安县基本是完全继承了秦咸阳县的县域。秦咸阳靠西,因此汉长安城原本也靠西。
长安靠西,但隋朝迁都,改长安为大兴,实际上放弃了长安县城做都城,把都城向东迁。东迁的这座新都城,开始叫做大兴城。
大兴县原本叫做万年县。北周把万年县的机构挪到了长安城中,所以汉长安城最后的五十年也是一城两县。西边的是长安县,东边的是万年县。当时修大兴城的时候,就是离开了长安县的区域,占用了万年县的区域,所以把万年县改名叫做大兴县。这等于大兴城实际上是吞占了当时长安县东边的万年县的县城。唐朝又把大兴县的名字改回成万年县,却把大兴城城池的名字改为之前的长安城。
虽然万年县后来改名咸宁县一直存留到年,与长安县共用长安城/京兆城/西安城作为县城,看起来像是万年县蹭了长安县的县城,沾了长安县的光。但实际上,现在的西安城的方位是那会儿的万年县的方位。而原始的汉隋长安城应该是在西边。从隋朝开始,故长安城东边的万年城才是都城,长安城是唐朝给万年城重新又起了长安的名字,留了“长安城”的名字。当然,长安县也移驻到大兴城中,长安县的东部边界也随之东移。
其实若不是隋唐长安县域东迁,西边县域与县城越来越远,唐初也许不会在故秦咸阳城址,与汉长安隔河相望处复设咸阳县,也就不会有现在西咸之争。县域区划传承上讲,原本在西边的长安其实就是故咸阳,长安东迁,入驻万年,才给了唐朝开始的新咸阳足够的复活空间。长安东界东移,对西界距离过远,鞭长莫及,才又在西界处复设咸阳县。长安城是咸阳城东移的结果。长安城继续东移,反而又了咸阳城重新启用的空间。
如果比喻为一颗树,只能长大或者被修剪枝叶变小,而一迁就死,那么抛开区划细抠城池沿革来讲,西安城其实是万年城的后身。长安城在隋朝那次迁城,就已经衰老而死了...万年城后来借名还魂,改叫长安城...与其实说西安是长安的后人,不如说西安是长安兄弟万年的后人。
那西安城作为万年城的直系子孙,肯定“祭奠”更多的是万年城黄袍加身的那辉煌时代...只不过万年崇拜长安,把自己也改叫长安了而已,那么西安城“祭奠”的就是唐长安城...真正的长安,汉长安,其实是一具撂在自己院子里的干尸,屋子里唐长安城一家,包括儿子京兆城,孙子西安城,一直很热闹,但院子里很清冷,甚至有点阴森。还有一群考古守陵人,盯着西安,只能在屋子里热闹,不准到院子里搞这具伯祖父汉城的干尸。现在的西安是碰也不是,不碰也不是,其实挺尴尬的...
其实西安自家院子里,碰不得的干尸不止一具...原汁原味儿的初代目长安城是一具,前边还有丰镐两京和作为秦朝“咸阳新区”的上林苑阿房宫...要说万年是对衰老而亡的长安城的借名还魂,那初代长安城也是咸阳城的还魂,咸阳城也是镐京城的还魂,区别仅仅是没有借名而已...但西安城和唐长安的关系不同,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屋子里的,是带遗传的直系亲属,就算是还魂也是改了名的借尸还魂,还是一张面孔,只不过长残了。
现在省会城市扩张速度很快,西安也是国家点名的国中,城市群核心,重点扩张的城市。所以西安现在的城市触角,其实已经碰到初代目长安、咸阳、镐京几具干尸了。
关键是,因为这几具是早早就死掉的干尸,一直放在那当木乃伊当文物保护。你现在要给它们城市化武装,守陵界是断然不会同意的。西安自己就是改了名,返老还童的二代目长安,自己活蹦乱跳的给自己梳妆打扮,漂漂亮亮,向大家展示唐长安是什么样,但对自家院子里的几具干尸却没法开发,碰都不敢碰。可西安也要搞搞旅游啊,毕竟这么大的IP放在那浪费。
东南有杜陵遗址,东北有阳陵博物院,西北有长安一祖的不腐真身,初代目的干尸,超级汉朝巨无霸IP——汉长安城遗址,西南有即将出现的千亩水库,汉武帝IP衍生品,昆明池...
包裹西安市区四个角的大汉IP,已经就位待命了。其实为什么汉IP是包着西安呢?因为西安的前身是二代目唐长安的城内,等到隋唐这些皇帝想在城池近郊周围搞点什么的时候,发现汉朝的遗迹已经把长安近郊填满了,只能往更外围去。就像汉陵都在市区不远,唐陵都要跑到郊县更外围一样...
所以,除了兵马俑这种逆天级的惊世发现外,按照正常的开发顺序:
一环明现存城墙内,市中心的明清古城元素,西安旅游核心
二环唐城墙范围内,市区的唐长安城元素,包裹城墙的第一层城市文化环带
西安都市圈核心区(西安主城区六区+咸阳主城区二区)内,郊区的汉长安元素、咸阳元素、宗周元素,包裹市区的第二层城市文化环带
西安都市圈,周边远郊区县的历代城池外围元素,包裹着西安都市圈核心区与历代都城遗址的第三层城市文化环带
改革开放初,西安还只能做到1,现在已经做到2,但3才刚刚开始而已,所以显得汉元素不如唐元素那么鲜明。毕竟,西安的市区与唐长安城城区更重合,汉元素较唐长安城元素为外围,受到的掣肘和限制也多。但其实现在西安搞的是唐长安城元素,这个在汉元素包裹着的内部,但唐朝非城内的元素,比汉元素更外围。先明城,再唐城,最后汉城。这需要一个漫长到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来一点点去扩散开发。
其实西安现在只是半个西安府,半个京兆府。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11区2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5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这个范围才是过去两千余年的京兆府/西安府范围。
可现在问题就是,西安自己可以解决1类2类开发。咸阳从西安分出去,咸阳仍作为都市区,却对自己辐射的都市区正北与正西的3类4类开发水平很低,能力不足。比如现在应该已经到了火候的茂陵、阳陵,这样的大ip,根本起不来。西咸新区只是缓解,但效率问题仍然在。乾陵、昭陵这些大IP也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除了西咸分治造成的统合与效率难题外,3类大郊区ip还有个问题,就是考古守陵人的盯梢,不让开发...所以,对这几具干尸,西安不敢动,西安没法像搞市区,对自己那样浓妆艳抹,梳妆打扮,干尸是不能动。西安只好剑走偏锋,给自家院里几具干尸搞花里胡哨的棺材,在棺材的装饰装点上下功夫,走侧面突围的路线。
比如昆明池...汉武帝的长安城,汉武帝的未央宫、建章宫,不能动,但可以用斗门水库借题发挥。其实那里只是汉武帝泛舟湖上,玩乐的地方而已。但这种ip文物等级低,而且是利民性质的水库。借着这个路子,紧邻的镐京干尸也可以修修棺材了,镐京博物馆的周元素和汉元素都一块挖了。未来昆明池那片肯定是周汉文化旅游旺地。对了,这里不仅有周汉干尸,又挖出一具仍处在神秘待揭露状态中的更古老的干尸——夏商关中最大的城市,太平遗址,想必这种考古项目无论什么时候发布,都会锁定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甚至可能是多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不过,汉元素最直接的代表,汉长安城遗址,现在给了曲江,但仍没有什么具体的项目规划。前两年搞的宣平里一类的试水项目,现在都快倒闭了。西安开发汉文化的难度,由于汉朝更久远,全部都是要求原始保护的遗址,既没有风景,也无法商业,比唐长安城主题要难得多的多的多的多...摸索的路应该还很长。毕竟,唐长安城可以直接秀身段,秀舞姿,因为她改名西安也长残了,但她是活的,汉长安城是个不能秀的干尸,只能秀棺材...
投稿邮箱mrdyq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