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患僵直性脊椎炎的藏族小伙普措说:“手术后完全变了个人,呼吸不一样了,外表全部也不一样了,现在看以前的照片就有点害怕。高考完了,我想在四川读大学,想做志愿者帮助别人。”
走医院,骨科工作室外,患者们正排着长队等待就诊。主治大夫忙着为“驼背”的患者调整支架,这里的患者大多脊背严重侧弯,胸腔和腹部几乎贴到一起,还有一些脊椎畸形导致背部高耸。已经历过两次手术的普措,在众多的病患中身高最为突出。
四根支架用钢钉穿过头皮固定在颅骨上,这是在做物理拉伸,志工忍不住皱起眉头问他们:“这样会痛吗?”得到的回答是淡淡的“还好了”“不会啊!”视觉的痛楚逐渐被轻松的氛围冲淡,但疾病带来的苦滋味,只有患者自己本身才能去体会。
遇见爱遇见希望
身患先天性脊柱弯曲(僵直性脊椎炎)的藏族小伙普措,现就读什邡市七一中学。四岁时身体脊椎开始侧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愈加明显。父母带着普措去遍了玉树医院,但碍于当时的信息闭塞和当地医疗水平的有限,普措只得回家继续等待命运的安排。
二零一零年青海玉树县发生7.1规模强震,震后什邡市七一中学对口支援玉树教育,二零一五年开始接收玉树学生来校就读。二零一六年五月一日,七一中学组织玉树学生来洛水慈济服务中心参加人文活动,互动中志工发现普措的脊椎变形状况,主动向前关心。
这份爱在当地慈济志工及爱心人士的接力下延续,助普措解开了病苦的枷锁,二十二岁的年华,终于有幸再次扬帆起航。
谢谢您们在我身边守候
同年六月,志工及生活老师陪伴普措前医院,找到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梁益建医师为其诊治。梁医生建议对脊柱畸形进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时间约为一年。
普措父母都是道地的藏族人,以放牧为生,家里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变卖掉家中仅有的九头牦牛,凑到三万多的手术费用后赶来成都陪伴,但医院预估手术费用二十万元,慈济志工融合各方资源协助就医。
普措利用暑假回玉树做治疗前的相关准备,年10月14日和家人一起赶来成都。很少出远门的普措妈妈,虽可以听懂一些汉语,但夫妻二人均不会讲汉语.面对人地生疏的城市、不同的语言及饮食习惯,为了治好普措的病,一家人同心一志决定要留下来慢慢适应。
为了方便照顾普措一家人,志医院的高层出租房,10几平米的空间不大,但卫浴齐全,只需与隔壁的病友共享厨房。在医院附近租房的很多都是病友或是家属,这也成了与病魔抗争的根据地。
图说:志工每次来看普挫总不忘带《慈济月刊》,通过真人实事分享大爱世界,鼓励感知到爱的普错,有能力也去帮助身边的病友。
入院初期,志工带普措办理住院手术,陪妈妈添购日常所需。原来普措家人所设想的举步维艰之囧境,有了志工的陪伴全部都化险为夷。平时只要有时间就来看望普措的志工吴丕玉说:“他的饮食习惯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最经常吃的就是他们从老家带来的糌粑。考虑到普措手术期间的需要补充营养,大家经常带着(净斯)五谷粉和水果等礼物去看他们。”
每次做手术,志工也都尽量陪伴。在普措心里,志工的陪伴仿若异地的亲人般让人感到安心。治疗上有任何的进展,普措总不忘通知慈济人,丕玉说:“因为前面已经做过两次手术了,明天去的时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次进手术室之前,我们希望他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升起对疾病抗衡的信心,希望他能振作精神迎接明天的手术,而我们其实仅仅只是在旁边陪伴而已。”
10月31日,志工来到普措的病房,普措父母正收拾着病床的被褥,准备手术后的护理。普措在医生的召唤下,由家人和朋友搀扶着走向手术室,医院的病友得知后来给他打气。大家都坚持站着在外面等后,期待着普措手术室手术能顺利,也为在内心摸摸底为他送上祝福。普措的妈妈紧张地握着双手,身体不自觉的颤抖。丕玉过去搂着普措妈妈,不断地抚着妈妈的背,以此安稳她的心。
等候区的家属从上午的满满当当到人越来越少,长达八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医生们陆续出来报平安,普措的父母听后欣喜地流出泪来。满怀感激地一边为医师献上哈达,一边用蹩脚的普通话连说:“谢谢、辛苦了!”
一年多的时间,从物理拉伸到三次的手术矫正,手术以15个螺丝固定脊椎两侧的4根钢筋,用力压紧两片肢具,瘦削的身体被牢牢夹紧。才让普措拥有看起来正常的身姿。
经过两个月的恢复,普措的身高也从原来的一米五四升高到一米七四。志工再见到普措时不禁感叹:“长这么高了!”
“手术后完全变了个人,呼吸不一样了,外表全部也不一样了,现在看以前的照片就有点害怕。高考完了,我想在四川读大学,想做志愿者帮助别人。”普措说。
谢谢您们带我遇见崭新的自己
物理拉伸就象是缓缓拉开的帷幕,这四支金属支架撑起的不仅是面对他人的信心,更是一个个想过平凡生活的愿望。普措这一路上,少不了贵人相助,不医院医生。
12月24日,普措一家带着哈达和锦旗一早出门,准备一站一站的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医生、老师和慈济人亲手送上哈达表示感恩。
回到久违的学校,班主任梅桂花老师激动地说:“刚来的时候这个小男孩脸色是青青的,很成病态,他的背高耸着,脊椎侧弯对内脏也有压迫,当时军训普措就站在一边看着。上个楼就气喘的厉害,那个时候的他可能就齐我肩膀这里吧,现在看他,我都得仰视他了。不止是治好了他身体上的病,更是重塑了他的生命,你看这个孩子从内到外都发生着变化,他有一颗非常感恩积极的心,人也变得开朗了。”
站在校园望着教室,同学们从窗内探出头来,满脸欢喜的大声叫着“普措”!操场上刚刚下课的同学们也来一一拥抱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同伴。很多时候以平视面对他人的残缺,好过热情的‘嘘寒问暖’,一直以来普措身边的同学对他从来没有另眼相看,所以普措从未感觉自卑。
同班同学旦周才仁看到普措的改变说:“以前他比我矮一点现在他和我差不多,个子长高了。看到他的变化,我也感到爱心人士的温暖。”
而现在的普措最想做的,就是回到校园里去。他说:“进到校园特别温暖,见到老师和校长他们都期待我来学校,体育课也见到我的同学,很想早点去学校读书,跟他们一起。”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春节刚过,普措已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为高考准备。治疗虽耽误一些课程,但普措依然不放弃这一搏的机会,全力以赴。
谢谢您们恩情我用行动反馈
“志工帮我的时候,我看到帮助别人是件很高兴的事,如今帮助别人,或许是因为心里的那份恩情吧!”普措带着这份感恩的心,用行动落实在了生活中。
随着治疗的深入,医院的治疗流程越来越熟悉,在完成医生要求的1-15楼每天步行上下6趟的复健后,他也开始用自己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为初来住院的藏区病友做翻译。
从入院到全面检查结束通常要一周时间,看不懂的单据、听不懂的医嘱,普措都尽量全程陪伴一一解说,还在手术前把医生讲述的治疗风险说明详细翻译给病友,好让病友和家属做好准备。
为解决藏区病患的语言沟通问题,医院也积极在每周五邀请志愿者教藏族同胞汉语,普措还当起了汉语老师的小助手。
医疗资金的支持可以救急解决病苦,但细心体贴的陪伴,才可以重建日后面对生活的信心。以前的普措只能无奈地忍受着不幸,任其坠入谷底。而重生之后的他,用坚定而挺立的臂膀,成为身边人最温暖的依靠。
(文:张永图:边静、张永、叶萍四川报导年2月24日)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