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按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甲辰年”,辰代表龙,因此民间也称“龙年”。龙年,12年为一个循环,这是因为地支有十二个。甲辰年却不同,它是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而来的,60年一个循环,也就是说60年才遇到一个天干地支相同的年份。
在万年历上我们可以看到,年的立春节气虽?然?是公历年?的2月4日,但在?农?历?上?看?却是在?农历年的十二月二十五交节?,?而年的立春节气是在农历的正月初六,在农历上,年自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一这中间是没有立春节气的。
历法虽然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到大寒为一整年的,但通常我们所说的一年,是自农历的正月初一,到十二月三十为一整年,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农?历??年没有立?春?节?气?。?人?们?把?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就?称?“?无?春?年?”?。?
对于“无春年”,民间的人们当然也有着很多的说法,不过多数却都是把“春”和“阳”联系在一起,什么无春就是无阳等等的说法。比如,“无春年”不宜结婚、不宜盖房等,说的都是遇“无春年”阳气不足,因此,民间也把“无春年”称为“盲年”、“寡妇年”。
“甲辰无春年,三伏不见天”这句老话也是关于“无春年”的一种说法,意思就是说,龙年遇到了没有立春的年份,在“三伏天”的时候或许会出现阴雨连绵、不见晴天的天气。立春离“三伏”很远,明显这句老话也是对以后天气的一种推测,老一辈为何这么说呢?
古人认为,甲辰年为龙年,是吉祥的象征,毕竟龙在古人的心中普遍认为是降雨的神,“龙行天下”就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在民间到了春天也一直有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但因为无春,也就等于此年没有了节令,会导致阴阳失衡,从而会引起降水不均。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降水最多的季节,对于“三伏天”的降水,有句顺口溜叫“伏里天、洼不干”,这也是对“三伏天”降水的描述。
常言道“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的开始,大约30天或40天结束。之所以历法规定三伏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因为古人对于五行生克的认识,夏天属火,庚属金,火克金,金要伏藏。说了这么多,也是为了大家便于理解“甲辰无春年,三伏不见天”这句话与五行生克也有一定的关系。
古人认为,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生火,火才能旺。“无春年”没有立春,就少了一分木的力量,到了夏季火势也不会太强,到了“三伏天”下雨多的时间段,阳气也就会更少,也许会出现长时间不见太阳、阴雨连绵的天气。
这样的?说法,虽然理由不充足,但老话能流传下来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或许是老一辈根据过往的年份的一种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是可以借鉴去提前防患于未然的。
其实,出现无春年很正常,这是由于阴阳两种历法计算方法不同,农历需要“置闰”的结果。在农历年中,每19个年头里,就有7个年没有立春,7个年是双立春,5个年是单立春。这说明,”无春年”、“双春年”都和单立春的年份一样,每年都有立春节气,这是农历“置闰”造成的,属于人为,不属于自然。
对于“甲辰无春年,三伏不见天”这句老话的准确性,我们也没必要寻根问底,毕竟现在很多有规律的事已变得无规律可寻,年的三伏天是阴雨连绵不见天或是少雨,还要以我们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不知大家还听到过哪些关于“无春年”的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