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变身计
潭埠镇新田村,是一个位于万载县东部的一个深度贫困村,村里道路泥泞、破旧,甚至一些偏远的村民小组没有通路,全村村民靠挑水喝、家中没有通自来水,各项基础设施落后,雪上加霜的是村里没有什么企业,村集体经济长期“空壳”,百姓增收无门,年轻人外出务工,穷村、老年村来形容新田村再合适不过。↑无人机航拍下的新田村村貌
年以来,新田村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抓好两业促增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如今,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书记领头雁
打造过硬党支部
走进新田村办公室,红色的荣誉墙上张贴着各样的荣誉牌匾,各类党建材料存放有序,这是新田村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工作才能有底气,干事才能有成绩,群众才能信服。”村书记陈玲珠说。为了不断提高党支部党建引领力,陈玲珠将大胆创新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建立了支部书记负总责,支委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任务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将支部班子建成了团结、干事、务实、战斗力强的支部队伍,成为群众相信、上级党委放心的好班子。为了进一步缩短服务距离,在日常工作中,陈玲珠将16个村民小组划分成4个片区,4个村干部按片对应联系,负责片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做到了“事不出村”,有效打通党建服务的“最后一米,最后一步”。新田村党支部连续2年在潭埠镇年度综合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年被评为潭埠镇尊师重道“先进单位”,年被评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先进单位”,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渐完善
幸福乡村有奔头
俯瞰整个新田村,一条条白色的或蜿蜒、或笔直的线清晰可见,它们或长或短的把新田村每家每户串联起来,联通的不仅是普通的路,也是老百姓致富之路、通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未来之路。“我打小就生活在这里,以前没修路的时候很不方便,山里的竹子无人要,现在好了,路通了、上山买竹子的人也多,山里的东西能变成‘钱’,我们也增加了收入!这一个月来来往往的人比我近十年看到的人还多!”家在新田村六任坪组的刘端生感慨道。要致富先修路。从年开始,新田村共修2.5公里村主干道、15公里组级公路,实现了户户通。道路的通畅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且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一年下来,每户能带动经济收入约1万元。新田村是大山里的小山村,有极为丰富的山泉水,但山泉水并未经过过滤、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全村各家各户没有通自来水,有时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喝,生活方面着实不便。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新田村在曾冲组修建一个全村集中饮水房,通过拦水坝、慢滤池、清水池将山泉水统一过滤,再传送至各家各户。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水管管网系统,为全村所有村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管道。现在的新田村,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都喝上了安全的山泉水。产业就业两手抓
百姓钱袋子有着落
“这两袋剪完了,先交上去,再领点回来做!”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金兰和老伴说着,老伴卢根明把两袋子叠的整整齐齐的松紧带放在三轮车上,交到距离家米处的扶贫车间。像这样每周交三次,就能挣到-元,一个月下来有-元收入,这对于60多岁的张金兰夫妇来说很是不错。不仅能在家照顾80多岁的父亲和两个孙子,还可以缓解家里紧张的经济压力。像张金兰这样做手工活,新田村有60多户,因为门槛低、简单易上手,只需要剪线头、折叠松紧带,上到60岁的老太太、下到10岁的小朋友都能做,于是新田村就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景象:在各家各户门口,全家老少都忙着剪线头,好不热闹。做的好的一个月收入有-元。“以前都不敢想,60多岁了在家干活还能赚千把块钱,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勤劳致富,只要肯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张金兰脸上露出幸福的笑脸。远处大山里,一片接着一片开垦出来的黄色大地上,57岁的张先桃在橙柚基地忙活。只见他熟练的把橙柚苗埋在挖好的坑里,身后一株一株的小树苗直挺挺的立在大山上,像是一位位士兵守护着这片大山。贫困户张先桃原本在广东打工,由于年龄越来越大、收入也不高,在听到村里开了合作社、种橙柚和油茶,与农业生产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主动返乡、毛遂自荐要参与生产管理,村合作社就聘请他打理50亩橙柚,一年收入可达2-3万元,不用远离故乡、又能赚到钱,张先桃很是满意。除了张先桃还有16人贫困户,他们平时都在产业基地干活、赚钱,每月收入可达-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让百姓增加收入,新田村以产业、就业为抓手,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农户(贫困户)+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发展亩橙柚、亩高产油茶和70亩虫草参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给贫困户,带动群众致富;将山下组老宅地改革,建立扶贫车间,引进博鹰实业有限公司到村扶贫车间生产,提供就业岗位多个,且人均月工资在元以上,解决了家门口的产业和就业问题。同时,新田村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项目资金购买固定资产收取租金、发展光伏、特色农业等产业,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连续两年在全镇排名第一。文化阵地显身手
乡村文明大变样
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上也不能落后。为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田村根据本地名人刘惠农事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刘惠农故居,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改造新屋组平米场地建立文化广场,在新田组打造党建文化长廊。村庄内,随处可见的“孝老爱亲”等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故事和图画,给这个单调的小村庄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大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庄外表,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大变样。没有了往日的打麻将、打扑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1月17日,新田村举办了首届春晚,村民们纷纷报名参加,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唱歌,有的表演小品,有的跳舞,村民们齐聚一堂,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更展现了新田村人的精神风貌!每个爽朗的夜晚,文化广场人山人海,村民们有跳广场舞,也有休闲散步、健身锻炼,原来一到晚上就死沉寂静的山村,如今夜晚和白天一样热闹。“接下来,想为大家播放《歌唱祖国》这首歌,感谢那些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交警警察、基层干部等奋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真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如今疫情控制的局面,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希望祖国能早日抗疫胜利、千万英雄凯旋而归!”2月15日上午,新田村书记陈玲珠坐在小广播面前、播放点歌,不久,整个小山村传来了《歌唱祖国》的歌声,炽热的歌词振奋着每一个新田人,唱出了每一个新田人的心声。新田村安装的这个广播系统,共有16个喇叭,连着16个村民小组,每次宣传政策、召集会议、发布通知等就派上了大用场。精神上的变化带来行动上的变化。刚开始疫情防控,由于口罩紧缺,村书记陈玲珠通过广播播放购买口罩的通知,不少村民主动捐赠口罩,你捐几个,我送几个,他给几个,大大小小不一的口罩竟有多个。“最明显的感觉是大家比以前更团结了,只要有事在广播里一播,大家都会团结一致,积极配合,可以说现在的新田人是一把拧不断的筷子!”村书记陈玲珠说道。年新田村顺利整村脱贫摘帽,从以前的穷村、老人村,变身成到处鸟语花香、百姓安居乐业的“桃源仙地”,“大变身”后的新田村将带领着新田人们过上幸福、富足的美好生活。来源:万载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