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塔坡村位于韦曲街道西侧的凤栖原南麓半坡上,现有1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近人,是韦曲最大的行政村。上塔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北邻西部大道,西邻东仪路,东临长兴北路,南邻韦曲建材街及韦曲步行街,周边有国美、西安秋林、长百商厦等商业网点,交通便利,商业极其繁华。
上塔坡所在地唐代为何将军山林的一部分,系长安城南名胜。金代因凤栖原西坡(亦名清凉山)建有名刹清凉寺,寺中原建塔楼一座,名为靖宁塔(亦名简宁塔),寺外村庄以塔为名,得名靖宁堡。而村名为塔坡者,以有靖宁塔且在坡上而得名。(靖宁堡南侧入口,在此处曾有城门一座,高约两丈,顶部有条形门额,镌刻“靖宁堡”三个字)靖宁堡入口处的四棵皂荚树目前已录入西安古树保护名目。
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上、下塔坡。靖宁堡位于今天上塔坡北侧,亦名塔坡北堡,后发展连村,属上塔坡管辖。
村内有庙三座,分别是上塔坡大庙、太白庙、东岳庙。
改革开放前,村民们一直过着塬上种粮、塬下务菜的传统农耕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创办面粉厂、缝纫厂、蜂窝煤厂、冶炼厂、翻砂厂、修理门市部以及规模较大的砖瓦厂和塑料厂等集体企业,在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经营工副业商品产品。
年后,首先针对村办小学校舍陈旧、严重危漏的状况,多方集资,建起一座三层24间的多功能教学楼。并设立“金榜奖”,对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实施奖励。其次是针对村内道路状况太差,村民出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实,硬化全村大街小巷的道路,实现道路亮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再次是增打深井,架设自来水管道,家家通上自来水。随着长安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全村土地逐步被征用,成功地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突破。
村民享受到的发展成果越来越多。从年开始,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制度,全村享受这项待遇的老年人共有多位。年以来,相继完成长安新市、西部大道等区级重点工程协调任务,连接西安的朱雀路、东仪路和清凉山公园等建设工程也已全面完成。
上塔坡因与诸多的名胜古迹紧密关联成为历史名村。这些丰厚的资源主要有:
(1)凤栖原(亦名清凉山)。它是指少陵原西部全长约3.5公里,宽2公里一段:汉时称作鸿固原。《陕西金石志》有“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记载。又据竺安府志》载: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有凤凰集于鸿固原西,因命凤栖原。”民粤称其为“凤栖原”,则源于春秋时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秦穆公有一女名叫弄玉,善于吹笙,立志要嫁给一个精通音律之人,后经一番周折,终于与善于吹箫的美男子箫史成亲。夫妻二人不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箫史乘赤龙,弄玉跨紫凤,驾云离宫,隐居山林。每奏笙箫,便有凤凰来临,栖集于林际,与百鸟和鸣。黎民百姓祈盼风调雨顺、龙风呈祥,便将弄玉、箫史隐居的鸿固原改名为“凤栖原”。
(何将军山林。唐代何将军山林就是上塔坡所在的凤栖原上下。据《西安通蚴记载:“唐天宝年间,名将何昌期在上塔坡建别墅,名何将军山林,为长安城南名胜。何昌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偏将,他于唐开元初年屯兵于清凉山(即风栖原),晚年在这一代建立庄园,号称“山林”。诗圣杜甫游览何将军山林,留有诗作15首,其中“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等诗句,写出了何将军山林景致的优美和清静。当他踏上归途,还不时回头眺望这个白云缭绕、流水回环的幽美山林,怅然发出了“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的感叹,甚至准备“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盼望着能与何将军结邻而居。北宋学者、史志学家张礼在错城南记》中,对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作了明确注释,元代学者骆天骧在他的《类编长安志》中,对何将军山林的气势和范围作了进一步叙述:“何将军山林今谓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马村起,至此而尽;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东,韦曲之西。山林久废,上有寺,浮屠已废,俗呼为塔坡。”此后,元、明、清、民国及当代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何将军山林都不同程度地作过考察、论证币和注释。
清凉寺。位于凤栖原(即清凉山)西坡的清凉寺,建于隋代仁寿年间(公元—年),曾名“真寂寺”,距今已有余年。唐时曾改名“崇福寺”“化度寺”。唐贞观年间,澄观法师常往清凉山上清凉寺传经礼佛,弘扬华严经。后被唐德宗赐号“清凉国师”。他在享年岁的辉煌人生中,身经9朝,曾为7位皇帝之师,被赐封为“教授和尚”,“镇国大师”等多种称誉,真可谓功满天下,备极荣宠,肩负着统领全国佛教活动的重任。金大定二年(公兀年),由法演法师主持扩建清凉寺院,并在寺院东侧清凉山上修建七层砖塔,为寺院取名“清凉寺”,被敕封为清凉寺院。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年),清凉寺进行了重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住持智朗再度修葺清凉寺。设置“天地洞”、“百神洞”以及“古清凉寺”。建国前后,常有僧众前来诵经。古清凉寺本属十方丛林,松柏环绕,曲径通幽,僧侣居士、多愿徙居,从而香火不断。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长安县法院、长安县供销社干:部培训班和塔坡小学等单位,曾利用清凉寺的闲置房舍进行办公和教学,以后陆续搬迁。“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捣毁,寺院土地由生产队开荒耕种。近些年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清凉寺得以重建。连战祖母——沈太夫人墓园。原中国国民党主席、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自勺祖母——沈太夫人的墓园位于清凉山西坡下的清凉寺东南角。沈太夫人本名沈墩,字少云,是台湾殷商沈德墨之女。她明诗习礼,是一位典型的娴淑闺秀。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年)与有远大抱负、曾撰著《台湾通史》的台湾名士连横结婚。夫妻二人默默相许、感情浓厚。年,连横在上海去世,其子连震东搬迁父亲灵柩葬台后,将母亲沈少云接到西安同住。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为了安全,连震东奉命将“西京筹备委员会,的档案材料等贵重物件搬往上塔坡清凉寺疏散隐藏,家人也随迁至附近的杜城与东姜村居住。沈少云性格随和、乐善好施,人缘很好,闲时常到毗邻的清凉寺念佛打坐,有时还帮助香客居士做饭、洗衣、清扫寺院。年,沈太夫人在东姜村逝世,连震东遵母命将沈太夫人葬于清凉寺的东南角,托付亲友每年清明、寒食代为祭奠。连震东后去重庆携家人返回台湾。年5月1日,连震东之子、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偕家人前来清凉寺祭拜祖母沈太夫人,看到整葺一新的沈太夫人墓园,连战心情激动、感慨万端。随之参观晋谒了清凉寺佛堂,行了布施,并亲笔题写了“佛法无边清凉寺”的缘词;年9月5日,连战再次来清凉山祭祖,并向清凉寺僧众对其祖母墓地的维护表示谢意;年4月3日,身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连战第三次来清凉寺祭祖,对近几年来清凉山和清凉寺的开发建设极为赞赏,表示愿为清凉山的环境美化出一份力,并欣然挥毫,为寺庙题词:“璞真纳清凉,福地有圣泽”。目前,沈太夫人墓园已成为台湾一种寻根的象征,在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井勿幕之墓。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先生之墓,位于上塔坡村北的清凉山上。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陕西分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家,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民国7年(年),赴凤翔劳军途中,于兴平南仁村被害,终年31岁。遗体原葬蒲城东外,民国35年(年),迁葬上塔坡村北清凉山,建有陵园,墓前修有青砖碑楼。青石墓碑上刻有蒋介石亲笔题字:“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文化大革命中,墓园被破坏。年10月,在几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墓园才得以修整。
与时俱进的历史名村上塔坡,目前继续经历着长安城市化建设的洗礼,酷似一只栖息在凤栖原畔的金凤凰,正在举目远瞩,振翅高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