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天下秩序的因素,从先秦的东封西祀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东封西祀是指东方封禅于泰山,西面祭祀于汾阴之地。其中封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大礼,先秦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大地之上海拔最高的山——距离上天最近的位置,因此登泰山顶祭拜上苍被认为是答谢天恩的最佳方式。因此,封禅泰山成为历朝帝王重视的国家大典。相传古时封泰山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汉武帝均举行过封禅大典。史载:“上(秦始皇)自泰山阳至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天子(汉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历史上如此诸多帝王封禅于泰山,这一举动到底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他对现实的王权统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东封西祀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作了《封禅书》,开篇云:“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受命”是指受到天命的意思。在司马迁的意识中,如若封禅泰山,首先封禅之人必须要受到天命的眷顾保佑,其次应该在太平的盛隆之世举行,而世道衰落之时就应停止举行封禅典礼。在古人的世界里,“天”的存在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终极依据,成为了人们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同时,古人又在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观念的作用下,认为能够得到上天垂青的人,必然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算得上是“人上之人”。

天命的眷顾证实着自己的德行广大,德行的广大诠释着自己身为“人上之人”—帝王的合理性。天命、德行、身份,它们在封禅之中找到了共同的落脚点,在仪式中实现了融合,三者之间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证在现实之中有了归宿。封禅泰山不仅凸显着帝王受命于天而拥有的盛德,更要向“天下”展示自己身为九五至尊的合理性,诏告“天下”繁荣盛世,从而赢得“天下”之人的信服。宋代皇帝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思路中开启了封禅之路。

宋代进行封禅大典的是宋真宗。此前宋太宗也欲封禅,终没能施行,他的继任者则了却了此愿,宋真宗君臣为了营造封禅的氛围,首先导演了一场天书降临的闹剧。天书降临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背景,景德元年宋与辽被迫签订了澶渊之盟,当时有人将之称为城下之盟,这在宋真宗心里留下了阴影,史载:“初,王钦若既以城下之盟毁寇准,上自是常怏怏。他日,问钦若:今将奈何?钦若度上厌兵,即缪曰: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因此,宋真宗以为澶渊之盟使得朝廷颜面大跌,造成了心理的失衡。

如何找回已经丢失的尊严,弥补心理的落差?在王钦若等人的推动下,天书降临之事开始被酝酿,并最终按照神人指示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天书,见天书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天书玄秘性的降临过程将人君奉天受命的神圣一面展露出来。它一方面弥补了澶渊之盟给宋真宗带来的心里不平衡,另一方面又为之后饰天下太平的封禅大典营造舆论氛围。正如王钦若所言:“封禅是已。然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乃可为。”天书降临只不过是封禅于泰山的序幕。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君臣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封禅大典,继而在祥符四年进行了祭祀汾阴之礼,《宋史》云:“东封西祀,以告太平”。显然封禅乃是彰显“天下”太平之事。司马光曾经这样表述太平的景象:“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

司马光认为“四夷怀服”是太平盛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彰显太平之事的泰山封禅自然也必得有四夷的参与。如大中祥符元年三月,众人在呼吁请封伊始就有:“蕃夷耆艾之伦。佥以时洽治平。物无疵疠。宝符肇降……愿举升中之礼。备稽典故,共拜封章”,这里的“宝符肇降”即是前面所述天书降临一事。四月,“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合门,凡五上表请封禅”。

在这两次的上表请封中均出现了蕃夷的影子。在十月举行的封禅大礼中,参与的四夷之人更是熙熙攘攘,“东封泰山,溪洞诸蛮并来贡方物。诏以人数稍多,命使臣专以岳下馆待之”,邛部州蛮派使者“会于泰山”,大食国“舶主陀婆离上言,愿执方物赴泰山”,也有占城“遣使陁傍亚声来贡,会于泰山之下”。待至宋真宗登顶泰山,大礼正式举行,在封禅过程中所现气象,史官作了如下记录:“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悉纵四方所献珍奇异兽于山下”,而后“御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中书门下文武百官,皇亲、诸军校、四方朝贺使、贡举人、蕃客、父老、僧道皆在列,大赦天下”。诸四夷不仅请封禅于泰山,而且众多蕃客还亲自会于泰山,并参与了整个典礼的过程以及向真宗皇帝朝拜道贺,以显示对赵宋天子厚德的认可。此外据《宋史》真宗本纪和夏国传中记载,西凉府、三佛齐、西夏均参与了此次封禅盛况。东封泰山之后的三年,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君臣又策划了西祀汾阴的典礼,其用意与封禅几无二意。

宋代君臣通过东封西祀的举措,彰显了赵宋天命所归、厚德广博,地位尊崇的叠加状态身份,这种身份在东封西祀的仪式中加以确认和强化,而宋人在实施这种仪式的过程中,更获得了四夷怀服来朝的满足感。在面对四夷齐聚泰山的盛况,宋真宗君臣对于心灵上所充盈的那个“天下”似乎有些自我陶醉,他们或许高估了东封西祀对于怀服夷狄的意义。黄纯艳给予宋真宗封禅之举评价说:“四夷参与东封西祀可能确有因此大礼而入贡者,更多的或并非朝贡国的主观思想,而是宋朝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有意营造的效果。”处于诸多异族政权并立的赵宋时代,宋人为了坚守“天下”的理想,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却使保留在思想上的“天下”意识在现实的物化仪式中得以诠释。

二、历法颁赐

历法是人们关于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总结,进而达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目的。《尚书》云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帝尧命羲、和二人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变化,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从而使得各种事业繁荣兴旺。这是关于历法方面最早的记载。历象授时是历法的基本功能,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封建社会以农业作为国家之本,农事的丰欠状况事关国家的安定与否,甚至关乎王朝的兴衰命运。历法在指导农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将历法奉为治国之宝也不足为过。除了以上历法的基本功用,古代的统治者还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件外衣散发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息。

历法之所以介入了神圣至高无上皇权的领域,固然因为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此外,还与历法本身的渊源密切相关。首先,古人认为历法最初是由“太古圣人”所创造,这意味着凡事都要在依古托圣的思路中寻求合理性的古代中国,历法拥有了一个血统高贵的出身。对于这一高贵血统的来源,古人如此叙述道:“太古圣人,体二气之权舆,赜三才之物象,乃创纪以穷其数,画卦以通其变。而纪有大衍之法,卦有推策之文,由是历法生焉。”其次,历法是向天而作,“天”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古人关于上天的论述不胜枚举,因此历法也就有了不言而喻的权威性。

《易》将历法产生的两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作了以下概括:“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圣人”指已经作古的历史上的贤者。有着“历史”和“上天”双重背景支撑的历法被抬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这个位置与帝王的身份有机地实现了接榫,因此帝王颁赐历法于人臣的举动显示了双方上下有别的君臣关系,寓意着受颁赐者对颁赐者宗主身份与地位的主动认可和承认。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历法的追崇热情丝毫不减于前代,并且他们关于历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翻开史料便可以窥见一斑。宋代大儒程颐、程颢指出:“事之最大、最先,在推测天道,治历明时,万事莫不本于此。修齐治平,治之道也。顺时治历,创之立度,治之法也。”二程将历法的创制看作万事的头等大事,依历法敬授人时是万事万物之本。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也说道:“历者,有常之数也,以推寒暑,以先天道,以勉人事,其法信于天下”,继而又从反面论述到:“差之毫厘,则乱天人之序,乘百事之时,盖有国之所重也”。欧阳修表达了和程颐、程颢二人相同的观点,着重强调了历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欧阳修更直接明了地指出了历法规范“天人之序”、“乘百事”,因此被朝廷所器重。披着神圣光环的历法在宋人那里受到格外的重视,而且它在周天子和诸侯那里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示范,当它开始被赵宋天子颁行于诸边蕃夷时,上下君臣的关系、宗主与蕃属的地位自然也就隐喻其中了。

历法在宋朝与其他异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了特定的政治关系,这在宋与党项的关系中得到了有力的诠释。景德三年李德明向宋朝进誓表,党项人开始内附,史载:“九月,(李德明)遣使进誓表,……此西夏进誓表之始。”第二年便“诏赐赵德明冬服及仪天历”。“德明时行中国《仪天兴注历》垂三十年”,截至天圣年间,“曩霄称帝,自为历日,行于国中。”

元昊前期,宋与西夏的关系达到了冰点,党项人不再使用宋朝历法,而是采用了自创的历法,当双方关系缓和以后,庆历五年,“辛未,始颁历于夏国”,元昊再行宋朝颁赐的《崇天万年历》,元丰八年,宋廷复颁赐西夏《奉天历》。由此可见,宋与西夏党项族关系的好坏完全可以通过历法的颁行与否反映出来,历法颁赐这一举动已经成为折射宋夏关系的一面透镜。所以当南渡的宋廷再也无暇顾及西北一方,西夏开始依附于金朝时,也就不难理解绍兴二年初,宋高宗以“乾顺附金久,不复颁赐,自是,不行中国历”的深层原因了。

还有一件事颇令人玩味,政和八年,宋科举考试宏词科竟然以“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表”为题目,足见宋代君臣对历法在对外交往中的象征意义的重视程度。再如淳熙三年,宋朝赐安南国的历法与封安南国嗣的敕书一并颁发,史载“宰执奏:赐安南国历日,合降敕书。缘李天祚薨,其子未有封爵,欲作赐安南国王嗣子龙翰敕书”。淳熙三年的这一举动,充分呈现了历法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来契丹和宋的历日之争应是属于技术层面,然而历法背后的象征含义使得双方各自顽强地坚持着己方的立场,守住了本国的历法似乎就意味着守住了本国的尊严,维护了本国“天子”的至高地位,否则,就有矮人一等的嫌疑。他们各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xw/16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