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仙源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是湘鄂赣省委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着随处可见的茂密竹林,这样也就造就了一门职业“篾匠”:“篾”指劈成条的竹片,“匠”指具有专门技术的,篾匠的基本工作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手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竹篾制品。
篾匠在中国是很古老的一门职业,在万载仙源现在也还有很多都在使用篾制品,以前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很多的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篾制品在大城市几乎被淘汰,但在我们农村还是相对受欢迎,质量和实用性都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在城市又逐渐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但由于制作工艺繁琐,价格相对昂贵,没有得到推广,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竹篾片或竹篾丝,首先要把竹子砍下来劈开,再把它从内到外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竹篾片或竹篾丝。首先要把竹子劈开:分成一指半宽竹条,对剖最内层去掉,再对剖对剖,剖成竹篾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篾片和黄竹篾片。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竹篾片或青竹篾丝。剖出来的竹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其中有一种万载仙源客家方言为“竹麻篾”(意为母的竹篾,但科学而言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的植物,雌雄同株,不分雌雄,即通过了解它是竹子在从竹笋成长为竹子过程中的一种,劈开,对剖再对剖留下竹青篾下开水熬制一段时间,使其有韧性),其可用于绳索功能;还有就是可以用其老竹子经过长久烟熏制,使其变得很具有刚性,制作成各种钉制品,竹子的全身都是宝,都是可以运用的。把它不同的部位或者不同初制品互相混合制作成各种不同的竹篾制品。
在万载仙源其中有一种篾匠叫吉水蔑匠。其中有一位老人三十年前开始,他独自一人,背个包,拿张篾刀,过赤兴,走仙源,闯荡了一个篾匠的生涯。
本地仙源本土篾匠现在还有,如仙源刘包全篾匠,其学艺于其老丈人株木桥的夏盛(已故)老师傅;还有雷石韩世端;新市的廖石桂等。
本地已故老篾匠师傅有万载县康乐镇联和村余桂成,于亲叔余山洪老篾匠拜师学艺,后因新青年下乡来到仙源乡落户,因其手艺精湛,所有篾制品手到擒来,做工精细,成为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还有前面提到的株木桥夏盛;仙源熊炳、赖友生;雷石韩世豪、韩火生、韩贵初;阳圭洞童石福(父)童学炎(子)父子;等等优秀的竹篾匠老师傅。
他们打火笼、笼藏、箩、骑笼、角箩、篮子、竹席、竹筛、谷筛、竹筐、竹畚箕、簸箕、撮斗、笃垫、篓子、筷子、竹耙子、火钳、筅把、竹簺子、昢笼、兔笼、竹勺子、竹床、摇椅、竹椅等竹制品(部分非篾匠也可制作),也许你们的父亲请他做过篾,也许你们家里还用着这些东西,可是,时光易老,一眨眼多少年的光阴悄悄流逝,他们做的老物件也许早已化为灰烬或者束之高阁,但也有可能我们都还在使用,还在用它盛放东西。那些曾经挨家挨户上门的老篾匠们,那些不辞辛苦为我们创造物质的智者们,而今篾匠只有老人们在做了,手艺也逐步走向消亡了,但无论何时,请记住他们的存在,他们是一颗闪耀的明星,照耀着红色的革命圣地,点亮了中华之千年文化?
(希望篾匠这门工艺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相关资料感谢仙源笔记及仙源爱心友人无偿提供!
广
告
时
间
刘金彪
昢笼
谷筛
簺子
笃垫
竹席
竹耙子
小盘子
笼藏
撮斗
摇椅
角箩
火笼底部
火笼
虑几子
簸箕
饭筛
兔笼
篮子
箩
骑笼
撮圭
竹椅
撮斗
火钳
筅把
转自:万载仙源微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