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在法国南特市市政厅
叶小钢,中国作曲家,出身音乐世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
作为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界别的委员,CCTV《文化十分》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聊聊新时代的美育。
练琴是一种肌能上的训练
叶小钢出身音乐世家,父亲叶纯之是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生活在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的氛围中。他继承了父亲对音乐敏锐的感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室内乐、舞剧、歌剧、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
▲叶小钢从小就学习钢琴
对于自己身上的职务或头衔,他说他最爱的还是人民教师。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和博导,他认为在当代中国,美育教育是全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小钢参加年两会
对美育的理解有好几个方面,一般说德智体美。美育包括对文化的熏陶与培养,比如说会唱歌,会弹奏一样乐器,会跳舞等,主要是对美的欣赏能够增强自己对即将面对之未知世界的想象力。
一个家庭,如果有孩子,德智体美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不妨让孩子在这方面花点时间,进行一些音乐、美术的熏陶,多看一些杂书,这都大有裨益。
▲叶小钢在新华网接受访谈
对于中国的美育教育,叶小钢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美育教育的项目。他拟在中央音乐学院设立一个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至少应有三项职能,第一是当代音乐文化的推广,第二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是美育的理论与实践。
▲年两会会场
叶小钢认为美育方面也要“精准扶贫”,因为城市里的孩子想要学琴,学美术很方便。周边学校很多,老师也多。但是农村的孩子也想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就会有地区资源分布上的差异。
美育教育确实是我们学校、我们国家很急需弥补的一个状况,尤其是老少边贫地区,要赶上发达地区同等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叶小钢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小学
还要继续努力,改善相关条件。让稍微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从小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能从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一方面是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城市里有很多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学美术,学小提琴,周末父母都忙得焦头烂额,把他们送到各种辅导班去学习。
很多孩子考到十级后可能就觉得任务完成了,他终于可以给父母一个交代,再也不用去那么苦地去练琴。追求艺术修养变得不再纯粹,成一种功利追求。
▲叶小钢发起为边远地区"送校歌项目”,图为在甘肃临洮县的启动仪式
对于这个现象,叶小钢作为一名专业音乐教育家,他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假如家长确实认为艺术的学习对孩子的思维开拓,想象力有帮助,哪怕是一开始练琴辛苦些,这种选择是无可非议的。
▲学琴漫画
另外一种家长只是觉得很多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仅仅进行一种机械性的学习,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成为一种精神负担。
练琴涉及到肌肉机能上的训练,不能说弹钢琴就一点不费劲。在身体上是需要付出的,弹钢琴、拉小提琴或其他乐器,手指、手腕、手臂及体力上是有肌能训练的,这个肌能训练和体育有点类似。手指移动速度的快慢跟肌肉机能有关,有的孩子也许这方面肌能不是特别好,就会让他觉得练琴是负担。
其实学琴不应该成为负担,所以老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我觉得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如果老师教法得得当、得体而且能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真正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个目的出发,孩子不应出现逆反心理,应该会比较愉快。
▲叶小钢在云南西北部小学调研
叶小钢说,艺术方面的学习切不可以功利心的目的出发。孩子练琴,拉小提琴跟从小去练体操是一个道理,都有对身体肌能上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骨骼的柔韧度不好就不可能去练体操。
弹琴也是一样道理,如果孩子手指、手臂或身体肌能不是特别好,那么他也不适合练琴,这都需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出发。
▲叶小钢在黔西南地区小学与贫困地区小学生合影
我小时候拼命想当钢琴家
在叶小钢的少年时代,家里有很多音乐唱片。因父亲是音乐家,他能接触到一些东西方的音乐经典,培养了他的兴趣。从四五岁时他就开始学琴,叶小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但他对钢琴最感兴趣。
▲叶小钢练琴的年龄很小
我姐姐有时一边弹琴一边掉眼泪,哥哥拉小提琴有时简直就是受罪,我从来没有过,我特别喜欢,所以这个也是先天条件。我觉得弹琴很开心,我从来没有被大人逼着弹,从来都是自己要弹。
所以这还是跟个人兴趣有关,“考钢琴系永远弹别人作品,考作曲系也许一辈子别人就弹你的东西”。恢复高考那年,中央音乐学院到上海招生,没招钢琴专业,叶小钢可以选择的只有作曲系。母亲的话坚定了他报考作曲专业的决心。
▲大学时代的叶小钢
我那时候拼命想当钢琴家,也没有想到要作曲。中央音乐学院到上海去招生时,没招钢琴系,我觉得机不可失,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做钳工六年了。
我是钳工和钣金工,别看我现在很斯文,当年我可是烧电焊烧风焊都能干的。还是白铁匠,什么都要做,每天还要练锉刀基本功,当学徒还很辛苦的。
我每天早上六点起来上班,下午七八点钟才回到家,吃两口饭,赶紧练琴。
每天一睁眼,大约有十几个小时都不是自己的。我当时很想脱离这个环境,不是说做工人不好,工人阶级光荣,“是领导阶级”。可当时我一门心思就想搞音乐。
对我影响最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他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主义思想对十七八岁的我影响很深。
▲叶小钢年赴三峡采风(摄影赵易元)
中央院考试时,叶小钢花了两三天写了人生中第一首曲子,顺利通过了考试。本来计划录取10名学生的作曲专业,因为邓小平的批示,最终增加到34人。
进入位于西城鲍家街43号的中央音乐学院没多久,叶小钢就和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并列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大二时,他的作品获得齐尔品作曲比赛第一名。他看到了音乐人生的第一道曙光。
▲著名的作曲系级。叶小钢(三排右五)、谭盾(二排右四)、郭文景(二排右三)、瞿小松(三排右三)、刘索拉(一排左四)、陈怡(一排左二)、周龙(二排右二)、陈其纲(三排左四)、苏聪(三排右二)、张小夫(三排左五)、金月苓(一排左三)、艾立群(二排左三)、赵易元(三排右一——、鲍晋书(一排左一)、汪镇平(一排右二)、张丽达(一排右四)
美育可以增强文化自信
▲从美国留学回国任教不久的叶小钢
年,叶小钢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至此开始接受世界各地的委约,并尝试创作众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当代音乐作品。追求“现代派”作品中的古典文化气质。
▲叶小钢在法国南特市市政厅
当时祖国刚刚改革开放,一切都是非常蓬勃向上的。我们是这么一辈人,碰上出国留学,留完学又回国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所以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当然也很难复制。▲法国“中国故事”音乐会排练合影
叶小钢在很多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的民族音乐浩如烟海,他的音乐很多都基于民族音乐传统,结合时代变迁,写出新时代的音乐。
我是中国音乐家,中国古典美学对我有影响,不光是文字中体现的文化,包括美术、诗歌、意境,包括当代中国的,自己作品中国文化背景很突出。
▲英国爱丁堡“中国故事“音乐会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