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定国,万载县文联首任专职主席,江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万载古建筑的“门当户对”
易定国
“门当户对”是社会上结亲的一种风俗。词典解释为:“旧时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或演化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一般情况下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道理上确实符合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
对于官宦、富裕人家其家居状况及在外的家声影响,婚姻双方很容易取得默契,因门当户对很容易完婚。而对于—般富裕家庭来说,要使婚姻能门当户对,有个“踏嫁场”的过程。所谓踏嫁场,就是女方派出该嫁女子的大嫂、姨娘等女性亲属,在媒婆的带领下前往男方家体察家庭状况。待行到男方家门前时,会察看其门口的“门当”与“户对”。看门当上雕刻的纹饰以及户对的形状数量,这就是要看出该户主人的家世和社会地位。估摸这户人家与自家是否相对,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以此作参照。至于那些没有设置门当与户对的家庭,那就只能进其宅内一看究竟了。
那么大门前的“门当”与“户对”是什么设施呢?一天,我邀了殷祖古建的石总一道去看看正在修复的田下祠堂那“门当”与“户对”上都有些什么讲究。
我们先来看看万载古城易氏大祠。这座建于民国九年的易氏大祠,座落在街区的南边。其建筑面积平方米。三进三厅。其风貌气势宏伟,巍峨壮观。走近前去,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祠门和门前的门当与户对。
石总说:“门当,是传统建筑大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和其上的石鼓。为何要将门口的门当设为石鼓。据传,在历代以来凡外出将士参战得胜而归时,为显赫其战功,会一路敲响取得胜利的战鼓来到祠前,然后将鼓置于大门前,炫耀战功。后来便将用于固定大门门枋的门当石墩上再置一面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备受族人推崇。你们万载的得胜鼓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石鼓又叫抱石鼓,造型为圆鼓形,鼓上雕饰以葵花、龙凤纹,狮子等。下部为须弥座,浮雕花萆人物图案。“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于世界中心,系宇宙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原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祟高伟大。借用其意祠宇大门前便有了须弥座。
《万载周氏族谱》载:“明景泰三年,自冬及春,凝雪连月,积尸满野。公(周仲信)输粟一千二百石助赈,邑候梁公文于朝,以义士竖立石狮营鼓,旌表门闾,事载县志。”可见门鼓石还有彰显宅主“非贵即富”的寓意了。
“户对,是用于大门门楣横木上,既能装饰门框又能搁置门匾用的,又称门簪。代表古人重男丁的观念,祈求人丁兴旺。”石总接着说。“门簪的多少看出门第的高低。”
门簪,取其意便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发簪之意了。
“门簪,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圆形等样式,并规定文官用方形,武官用圆形。”石总有点滔滔不绝了,因为他对古建筑实在是太了如指掌了。
其实在这之前也看了些有关的知识,只是与现实的祠堂尚未挂上钩。比如
圆形或方形的门簪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其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或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是族人对于权力和财富的向往的一种直观表达。
“门簪个数的多少有何区别?”我问。
“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石总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户对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换句话说,即便是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户对!”
易氏大祠的户对(门簪),正门上有四个户对,两旁的大门上各有三个户对。为何易氏大祠门楣上有十个户对呢。
“我们进去看看吧。”石总笑了笑说。
走进大祠,那藻井石柱上一副对联嚇然入目:
兄进士弟进士同榜堪钦真个凤毛济美
唐状元宋状元两朝鼎盛斯称燕冀贻谋
不用解释,从这座祠堂里走出这么显赫的贤人名士,十个门簪对这座祠堂来说是当之无愧了。
无论是建宅院还是建祠,讲究门高于路,故门前要有台阶。台阶的修砌,要按照制度而做。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多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多于三级,以此类推,台阶数目最多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那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到了顶点,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殷祖古建的工程师深谙此道,修复后的易氏大祠及旁边的“左宜”附属建筑的这个“进身之阶”正好八级。
走出易氏大祠,石总示意说:“大祠的右侧本应有座“右有”的附属建筑,这样才与其左侧的“左宜”相呼应。”
是哦,历经近百年风雨,这座‘右有’是否毁于战乱,或因改安置房而被拆已不得而知了。
来到与易氏相距不到一百米远的郭绿阴公祠。郭绿阴本名郭瑾(-),明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及第,任刑科给事中。官至刑部右侍郎。史称“五朝重臣”。为纪念郭瑾,在其去世年后的清同治十三年(),族众开始为郭瑾建造绿阴公祠,并于光绪二年()建成。这座共有五进的绿阴公祠,占地多平方米。当我们来到第一进大门口时,发现其只开—大门,两旁并未开门。这与易氏大祠的三开门比起来为何不—样?正疑惑间,石总带我们跨过门槛来到二进前的空场上。抬头望去,多级台阶上的高大仪门下三开大门巍然立在那里。两付门当石鼓,十个户对门簪历历在目。箱形门槛石上雕刻着跃跃欲飞的凤凰。“郭瑾是位文官。”石总说。“要是武官府第雕的便是虎的形象了。”我们往大门门楣上的户对看去,那门簪上的四个字是“福禄寿德”。这与享年80的郭瑾非常吻合。
“绿阴公词三开门的规制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石总说。“之所以要开三套门,并非完全为了进出方便,按传统规制,大凡进祠者,必须恪守如下规则:文官从右侧进,武官从左侧进,七品以上官员才能走中门跨槛而进。中间这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商议大事或祭祀时才大开中门,而且只有辈份高的人才能走中门,辈份低的只能自觉地走两边边门了。”啊,看来开三门并非平白无故的了。这大门前之所以留有一个近百平米的空场,除能容纳众多族人外,还让来者认清门庭别跨错了门槛。
不过中间这门的门槛非常的高,跨越时石总还扶了下我的手臂,说:“这高门槛象征着郭谨的地位之高。一般府第的门槛没有这高。”
这让我记起一句既是客道又带讽喻的话:“你们家门槛太高,我高攀不上啊”。原来这话的出处在这里。
因那门楣上的四根圆木门簪既突出又显眼,被称作“来头”,所以如说“你这个人来头不小哦!”就是指这个人的家族背景很硬的意思。
到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都知道那里有座石鼓馆。万载古建筑门前的石鼓虽不如“祭于庙堂之上”的陈仓石鼓那样能进入故宫博物院,但每座建筑门前的石鼓也不翼而飞了,现在的石鼓多数为修缮时所添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