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党成立周年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5月9日,宜春市芦洲小学全体党员赴万载县仙源乡开展“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万载县仙源乡(旧称小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史迹。湘鄂赣省级机关在此驻扎近两年,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队伍先后参观了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在参观革命旧址的过程中,大家认真听取讲解员细致讲解,仔细观看图片、文字、实物,详细了解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湘鄂赣苏区发展经济、加强党的建设、丰富革命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反“围剿”斗争的革命历史进行了深入了解,对湘鄂赣苏区人民坚定信念、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精神表示由衷景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翠竹林海间,全体党员瞻仰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肃立默哀。校党支部副书记张健和副校长胡祖文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张健副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庄严重温入党誓词。
张健副书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湘鄂赣革命斗争历史和宝贵经验,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以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开创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
★
★★★
★
HOME
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资料、一件件真实的红色文物展品,一个个难忘的革命故事,让人真切地领略到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铮铮铁骨和壮志豪情。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之行,以宜春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课堂,通过“看”、“学”、“感”,让党员干部们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感悟初心使命,锤炼党性、坚定信念,以更昂扬的精神面貌、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
新闻链接
湘鄂赣苏区位于湘东北、鄂东南和赣西北边界,由三省边界苏区发展而成。全盛时期,苏区东西宽约余公里,南北长约余公里,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其中比较稳定的苏区人口约万,宜春的铜鼓、万载、袁州、上高、高安、樟树、宜丰、奉新和靖安等9个县(市、区)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度成为湘鄂赣苏区的中心区域。年4月12日至年1月28日,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从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现在仙源乡)。与此同时,省军区、省保卫部、省总工会、省互济会、省反帝大同盟、红五分校、省兵工厂、总医院等数十家单位先后迁驻小源一带。小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湘鄂赣苏区是党领导的秋收起义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区,是建立全国县级红色政权最早的地区之一,是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前期创建的全国六大苏维埃区域之一,第一个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尤其是三年游击战争后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下山改编为新四军后东进抗日,为中国革命蓬勃发展保存和积蓄了力量,被毛泽东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湘鄂赣苏区紧密地和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联系在一起,湘鄂赣红十五军、十六军、十七军、十八军均属红三军团建制。湘鄂赣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先后取得“株木桥大战”“茵果大战”等著名战役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一、二、三、四次军事“围剿”,牵制了国民党主力部队10余万人,为中央苏区反“围剿”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后来写下“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著名诗句,高度赞扬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人民取得的辉煌业绩。
在保卫红色苏区革命斗争中,湘鄂赣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积极支援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红色政权,成千上万的先烈长眠在湘鄂赣苏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仅万载苏区就先后有两万多名革命先辈为国捐躯,其中英名在册的先烈余人。
编辑:刘娟
审核:张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