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昭昭有唐,厚重的史书,浩瀚的文化。
在当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读好书?如何读好历史?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在今天又该如何应用?我们怎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找到文字叙述里之于我们个人最重要的内容。
前不久的「贞观大讲堂」,《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先生,以自己独特的创作经验为依据,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以下是现场实录的文字版。(有删节)
大家好,我是马伯庸。
首先特别感谢大家能来听我的讲座。听说中签率还挺低,好多人问我,咱俩关系这么铁,能不能蹭张票什么的?我说不瞒你,能上讲台也是我自己抽到的,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个人抽一个呢,所以我今天能做这个讲座特别高兴。
我记得上次来西安做讲座是五月十五号,当时在陕西省图书馆,那会儿《长安十二时辰》还没播,所以这次活动应该算是播了之后衣锦还乡,总算腰杆能更直一点了。
今天这个主题当时跟「贞观」聊的时候,他们就问我希望讲什么,我想了想,我来西安,我敢讲什么?
讲文物讲历史吧?在座的肯定比我熟,在西安讲历史,怎么都觉得有点班门弄斧,所以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能跟大家伙说道说道怎么读书,或者更专点,怎么读历史。
很多人问我:我想读一些历史,但我读不下去,你有什么办法没有?相信今天来的各位或多或少也有这种困惑,现在到处都在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也在寻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文化基因,那怎么获得这个东西呢?思来想去,只能是读书。
但是现在读书读历史确实有困难,怎么办?所以,我今天就打算请出历史上的一位大咖——苏轼。
结合苏轼的方法跟我自己的经验,跟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书。
01在这之前,咱们先想一想,历史书为什么读不下去?
其实很简单,读小说就不一样了,随便找本历史小说来看,只要写的好,一口气一天就能读完,那为什么历史书就读不下去呢?其实是因为小说、故事跟历史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小说、故事通常有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链条,有前因有后果,前面留有伏笔的话,后面就一定会把伏笔解开,所以人物一定会有一个交代,因此,我们读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有一个预期。
但是历史不一样,历史就跟咱们写日记一样,非常散碎,今天吃的啥?明天去哪儿?后天干什么啊?这些记录就像流水账一样,只有我们读到足够多的资料之后,才能从流水账里提炼出一些规律,发现它有趣的地方。
举个例子,这是《三国志》的目录,比如说我们要了解赤壁之战,如果是普通人,看了《三国志》,估计很快就眼前一黑,因为这本书跟我们习惯读的历史书不一样,它是纪传体。
以每个人的生平为基本单位,所以它是讲曹操、曹丕每个人的生平这样一路下来,而赤壁之战在哪呢?
赤壁之战隐藏在所有这些相关人物的生平里,所以要想找到这个故事,不仅要读曹操的传记,还要读刘备的、孙权的、诸葛亮的、周瑜的等等,差不多二、三十个人的都读完之后,才有可能把赤壁之战的所有内容提炼出来,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当然,这对史学家来说不成问题,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么读的话,赤壁之战根本读不下去,因为需要自己把所有碎片化的东西拼合出来,就很容易头疼。
怎么办呢?其实我原来也读不下去,觉得费劲,但后来,我无意中看到苏轼的读书法,特别有意思,解决了这个问题。
02那苏轼到底是怎么说的?
苏轼这人也不容易,六十多岁的时候,被反目成仇的好基友章惇陷害,贬到了海南儋州。他年纪都那么大了,还得一路跑到海南去,那会儿的海南跟现在可不一样,现在一提海南,阳光沙滩大海什么的建设得很好,但那会儿的海南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很多人到了之后就得病死了,再也回不来了。
苏轼到了海南,因为他是个诗人,必须要写诗,他当时就写了一首诗,叫《儋州夜梦》。
这首诗里就透露出了苏轼的秘密,这秘密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咱一句一句聊。
第一句“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讲的是他到了海南以后,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回到小时候在那儿玩,结果他父亲苏洵找到他,问他说,你作业写了没有,然后就把他给吓坏了。他爸究竟给他留了什么作业,把他给吓坏了呢?
第二句就讲了“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也就是说他爸让他把《春秋》这本书完整地读一遍。
首先,《春秋》这书特别难读,每一个字都微言大义,历朝历代研究这个书的人也特别多,现在的人可能都读不下去,对小苏轼来说,就更难了,那他读了多少,全书十二个君王,他才读了三个,那肯定要被爹骂呀。
所以你看他后来这个状态,“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整个人就坐立不安,吓得快得心脏病,跟鱼被鱼钩挂起来的样子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不用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苏轼那么厉害,他读不下书也是一样的状态,历史对他来说也是如临大敌。
接下来的中间我们先不用提,但后面他说“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刘书绕缠”,意思就是说他在官场上混了40多年,结果呢,当官没当顺利,最后只剩下书陪着他。
但是后面,他说了一个口气特别大的话,“自视汝与丘孰贤”,这个丘是孔丘,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我问自己:跟孔子比较谁读书比较勤奋啊?
这话就厉害了,他在跟孔子做比较。
后面又提到一个典故,“易韦三绝丘犹然”。孔子读书“易韦三绝”,但我读书怎么样呢?苏轼说,“如我当以犀革编”。
意思就是说孔子读书是用熟牛皮编的,但以我看书的勤奋程度,这些绳子根本扛不住,必须要拿犀牛皮来串。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句开始还讲他一读书就吓得跟钓鱼一样,心脏病都要犯了,结果到最后,他觉得自己比孔子读书都勤奋,中间这个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
03得亏苏轼是个话痨,像韩愈读完书,他就告诉你,要勤读书,但不给你讲具体的技术。但苏轼不一样,他是个话痨,什么都爱记录下来,有一次,他给他侄女婿王庠教了一个方法。
王庠这个小孩特别中二,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发下一个宏愿,说要把天下的书都看一遍。苏轼听了之后就很担心,说王庠这孩子智商很高,但怕走错路。
所以他就给王庠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苏轼苦口婆心地把他的阅读方法放在了里边,信里主要就说了一个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这个名字有点怪,但一会儿我给大家解释,咱可以先看这个文章。
我给大家一句句来说一下,比如第一句,“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意思是如果年轻人想读书,该怎么读?要多读几遍。
当然到这儿还没啥,咱再往后看,他说,“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意思就是,这个书实在太多了,你根本读不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书籍中去,根本看不过来。
那我们该怎么看?首先要想清楚你自己想从书里得到什么东西,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点。
后边他说,“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意思是你要是真的愿意读书,那每次就只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比如说,“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意思就是,如果有一本历史书,那你这次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读一次其中所有政治以及人物在其中起的决策作用,下一遍,你再给自己设定另外一个目标,读里面的这些制度,这个样子慢慢来。
我们很多人原来读书,必须从第一页开始看,而且一定要看到最后一页。我就有这毛病,有些书,我其实看不下去,但我咬着牙也得从头看到尾,搞得我就特别困难。
苏轼就说了,你不应该这么读,应该先想清楚读这本书,你想看什么?哪怕从中间翻开一页,把这些看了也行,这样就可以有一个目的性和效率。
所以苏轼特别提了一句,他说,这个读书方法呀,是很笨,但是如果你学成了以后,你比那些泛泛而读的人,读书效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里面说“八面受敌”,为什么叫“八面受敌”呢?如果你们有街头斗殴的经验,应该就能知道,举个例子,很多人以前上学,放学了会遇到几个同学说放学以后在门口别走。到了校门口一看,前面四五个比我身材高大的,冲我走过来,那这时候怎么办呢?跑是跑不了的,但是打也打不过,毕竟寡不敌众啊。
这个时候,该采取什么策略?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你揪住一个人打,不管别人把你打成什么样,你就揪住他,直打到他站起来维护你为止,那就结束了。你会发现这样比你光挨打要好很多,当然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所以说,这个八面受敌读书法也一样,这么多书围在你身边该怎么办?认准一点,不管书有多少,就揪着一本往死了磕,读深读透,这样才能有所获得。
苏轼当时还特意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读汉书,他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就是说他特别喜欢读汉书,每次都要读好多好多遍,第一遍,他读所有关于政治的东西,尤其关于民生的朝廷政策。
第二遍呢,他读人物。比如读读汉武帝怎么回事,这些著名政治人物究竟什么样?第三遍翻开,只看三公九卿。然后呢,再读一遍兵法,比如读卫青、霍去病,读对匈奴的战争。
最后一遍读财货,那就读桑弘羊、《盐铁论》,所有关于铸钱的这些政策。每次都只设定一个目标,最后读完之后,就事事精巧了。
你再跟他讲里面的细节,讲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他都可以给你说的头头是道。
但如果你真的是咬着牙一口气看下来,那看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根本记不住。
所以,苏轼给这个八面受敌读书法设了两个原则,一个叫博观而约取,一个叫厚积而薄发。尽管看得多,但只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地积累多了之后,就会有一个爆发。
04前面讲的是理论,我觉得光讲理论,大家还不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接下来,咱们实操一把。
到西安了,那就举一个跟西安有关的例子——鸿门宴。
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但是我相信里面很多细节,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得特别透。所以,咱就把《史记》里的“鸿门宴”单单拿出来,用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读一遍。
首先,八面受敌读书法最重要的是读之前设定的一个目标,比如咱们第一遍目标设定的叫史实,读整个鸿门宴的发展过程,那么这个故事就是刘邦去见项羽,然后两个人见面聊聊天吃饭,然后范增让项庄去舞剑刺杀刘邦,最后被项伯拦住了,然后刘邦借着上厕所的机会跑了。
当然,我不是细讲,因为大家都大概知道这个故事。我们重点放在后边几个目标。
第二遍,设定的目标是地理,就是说,要读所有关于地理的知识。
比如前面讲到,沛公到了地方之后,先倒了个歉,他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如果我们读地理的话,那么这一句话就需要格外 版式设计:霹雳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