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响起)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
这是一首高亢激扬,气贯长虹,气冲霄汉,至始至终充满着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的歌曲。80年前,它曾响彻大江南北,鼓舞着千千万万新四军战士英勇杀敌,吓得日寇魂飞胆破:——这就是著名的《新四军军歌》,由新四军军长陈毅作词,著名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今天听起来依然有震撼力,它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听了都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时代!
岁月如歌,抚今追昔。今年十月,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7周年和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特喜日子,我们今天欢聚这里,由宜春历史研究学会举办这样一个讲座,特别有意义。我们追寻历史,缅怀先烈,尤其不能忘记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是他们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宜春,因而也有了我们今天的相识和相聚。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其前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再远点就是伟大的红军。在新四军这支英雄的军队里,其中一支队一团和二团,就是从我们宜春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红军游击队,在抗战国共合作时期,改编而成的抗日队伍。
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金戈铁马红旗猎猎——从宜春走出去的新四军》:
一、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年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袁州、樟树、丰城、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10个县市区,及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3个特色区,面积约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9。地势属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尤其山区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如北域呈东西走向的九岭山脉和耸峙于西南部的罗霄山脉,都是全国著名山脉。又赣江、袁河、锦江、潦河等遍布全境。80多年前的宜春,交通闭塞,各县基本上无公路可通。因此,山川纵横,河流交叉的地形,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构成了一道道武装割据的天然屏障。前些年,我分别到过万载的仙源和铜鼓的幽居,从县城出发,乘车到达目的地都要一个小时以上,路平车好都要跑这么久,过去单凭走路,又路狭且陡,杂草丛生,还要挎枪荷弹,不走一天才怪,可能还没到天就黑了,所以敌人只有挨枪子的份。去年10月,我和同事去南惹村,村后面高山上的镇村之宝瑞庆石塔,一眼望去好像就在眼前,可当我们爬上去却整整花了二三个小时,当年红军利用过的石橙、石锅等依然可见……。说明这里的高山峻岭的确适应打游击,开展武装斗争。
年鸦片战争以来,宜春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以来,宜春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不倔不挠的斗争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宜春许多先进青年和进步学生又纷纷到北京、南昌等地学习,接受马列主义,参加进步组织,创办民主刊物,加入中国共青团及共产党。在当时的一份校友杂志上刊登了宜春一位进步学生写的一篇诗词:“怒吼吧!挥起铁一般的拳头,砸烂黑暗的社会;挺胸吧!迈出勇敢的步伐,走向光明世界!”可见当时青年热血沸腾,群情激昂。然后在北伐先后,他们又秘密返回家乡,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年7月,中共铜鼓支部正式成立,它是宜春市最早的党组织。随着北伐的胜利和党组织的建立,宜春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宜春人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工农武装啸聚山林。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铜鼓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又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红五军,并率红五军多次转战湘鄂赣边;年7―10月,毛泽东、朱德再次率领红一军团及红一方面军转战宜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以上这一切,为建立、发展和壮大湘鄂赣、湘赣革命根据地发挥了起了重要作用。
二、湘鄂赣、湘赣革命根据地武装
(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全盛时扩大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广大地区,下辖36个县,人口万,其中宜春境内有铜鼓、万载、宜丰、宜春、奉新、高安、上高、靖安等县,几乎覆盖全市,万载仙源、奉新百丈、铜鼓幽居还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尤其当时万载仙源省苏机关林立,红旗飘飘,歌声嘹亮(因当时有名的《送郎歌》、《送儿当红军》等红军歌曲,都诞生在这里),有“小莫斯科”之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经历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由于红五军过早地上了井冈山,根据地只剩下少数红军主力和游击队作战,加上“左”倾路线的影响,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长征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留下少数红军及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当时坚持在宜春境内的红色武装主要有:
1、湘鄂赣主力红十六师:年7月,由湘鄂赣边苏区的红军与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武装,合并改编成红十六军。年夏,在万载仙源缩时编为红十六师,下辖46、47、48三个团,红军著名将领高咏生、徐彦刚等都先后担任该师师长。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一直战斗在湘鄂赣苏区,多次转战宜春苏区,每次面对数倍甚至十几倍敌人的进攻,都毫无惧色,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其战斗场面十分悲壮。据当时苏区报纸报道:……战后场景让人震撼,英勇的红军战士在与敌人的肉搏中牺牲时,有口里咬掉敌人半只耳朵的,有临死时用双手紧紧掐住敌人喉咙的,还有敌人的刺刀从背后刺穿战士的身体,而战士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向对面的敌人,与之同归于尽的……。其英雄行为感天地,泣鬼神!
2、湘鄂赣东南游击大队:中央红军长征后,敌人继续调集大批军队对苏区进行无休止的“清剿”,东南特委为了开展反“清剿”斗争,决定由万载部分游击队,约30人,20条枪;浏宜万保卫局保卫队40条枪;还有东南游击支队约人,90来条枪,在金钟湖组成东南游击大队,队长何平波,政委张石坚,主要活动据点在浏万边的金钟湖和万宜边的丰顶山。
3、湘鄂赣东北游击大队:年9月,湘鄂赣东北特委成立,决定在原修铜宜奉各地游击队基础上组建东北游击大队。当时散布在各地的游击队有:其中以宜丰同安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10多个人来七八条枪,由姜伯梁领导;以宜丰新庄、棠浦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由赖文龙、喻盛山领导;以奉新兰田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约30个人和条枪,由梁鞋山任队长;以宜丰逍遥、铜鼓双坑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约50人,40条枪,由刘得胜领导;以高安华林山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有20多人和枪,由颜飞任队长;以修水黄沙港为根据地的一支游击队,有20多人和枪,由邱光风任队长等等。经过整编后正式成立湘鄂赣东北游击大队,陈强生任大队长,吴嘉民任政委。
(二)湘赣革命根据地,亦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斗争基础上,于年先后建立起来的。全盛时包括湘赣两省计25个县,人口余万。其中宜春境内有袁州及原分宜、新余等县,洪江古庙一度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临时省委、省政府驻地。红军长征前,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先后在湘赣苏区英勇战斗,后来都因革命需要撤离或随同长征。年6月,因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投敌,湘赣临时省委成立,谭余保任书记,并成立红军游击司令部,谭余保任政委,曾开福任司令,下辖3个游击大队和一个教导队,共多人。曾开福,湖南茶陵人,曾任湘赣省军政副主席,省游击大队司令部司令员,是湘赣省委仅次于谭余保的二号人物,也是谭余保的同乡,打仗很有一套,但就是喜欢女色,谭余保多次严厉批评过他并给予过处分,但仍屡教不改。大叛徒陈洪时就是看中这一点,与国民党精心策划,让曾开福中了“美人计”,最终叛变投敌。那时,由国民党派出一名女特工(凌燕)混入安福县凤子岗小学教书,凌燕假装进步,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活动,并带领学生唱《松花江上》等,一时名声鹊起,都知道有这么一位才貌俱佳的进步女青年。当然,也引起了曾开福的注意,并在国民党设计的一次处死“通匪”凌燕的刑场上将她救下,从此两人形影不离,坠入“爱河”,曾开福让凌燕搞得成天魂不守舍,最终叛变投敌,谭余保知道后,火冒三丈。解放后,曾开福被国民党抛弃,藏匿山中,后打听到谭余保当了湖南省政府副主席,找上门希望谭余保看在过去的情份和老乡上,给他网开一面,谭余保一听,又火冒三火,当场叫警卫员将他拿下,立即枪毙。
三、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随着中央红军及其他各路主力红军撤出苏区长征后,湘鄂赣边苏区只剩下少数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进入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敌人乘机集中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兵力进攻,湘鄂赣、湘赣苏区红军武装及游击队相继受挫,苏区被分割包围,先后变成了游击区和白区。但革命战士和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迅速恢复党组织和发展游击队,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同敌人继续战斗。坚持红旗三年不倒,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陈毅元帅著名的诗作《赣南游击词》“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情况。
敌人对苏区疯狂“清剿”,主要采取碉堡政策和“三光”手段等。敌人在战略要道、重点地区、高山狭口、城镇和村庄大筑碉堡,对苏区进行层层封锁,重重包围,扬言要“车干塘里的水,活捉塘里的鱼”,妄图割断山上游击队同山下广大群众的联系。据国民党万载县政府年8月统计,当时仅万载县就筑碉堡座。敌人白天出去奸淫抢劫,鱼肉人民,晚上则缩进碉堡,监视游击队和群众活动,其危害极大。与此同时,敌人又对苏区人民实行残忍的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手段,如宜丰横土败村一次性就被杀掉多人,房屋全部烧光;袁州慈化先后被杀掉人,丰顶山镜坑、粟埚、沙泥坪3个自然村全被杀光,成为无人区。敌人杀人手段也极其残忍,除大批的刀杀枪毙外,还有活埋、电死、挖心、破膛开肚、油烧等等,总之有之尽有。如万载三兴乡的张梅施,敌人捉到他后,先挖掉他的眼睛,割去他的耳朵,再一块一块地割他身上的肉,直到活活割死。敌人还实行移民政策,把靠近山上游击队村庄的村民强迫全部迁走,成为无人区。并对山上进行经济封锁,所有布匹、药物、食物一律凭证限额供应,任何人不准带进山里。敌人所用这一切,的确给山上的游击队带来了巨大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战士几天吃不上饭是常事,冬天没有棉被也只能钻山洞遮树叶,如有人得了病,也根本无药可吃。但战士们始终保持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战斗精神,靠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坚定拥护!万载三兴乡的一位带着二岁小孩的大嫂,为了给山上的红军伤员送饭,正碰上敌人搜山,小孩又正饿得哭,为了不暴露目标,她将小孩紧紧地捂在怀里,等敌人走后,小孩己经闷死了。还有一次,当时,湘鄂赣省委保卫局局长邓洪奉命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随从十名队员,每人一把驳壳枪,两颗手榴弹,一把匕首。时值深冬,他们趁着夜色从万载仙源出发,第二天深夜到达上高白泥坳村,与他们接头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外号“油箩蜂”,她话语不多,目光犀利,只见她对邓洪说:“不好,有情况,恶霸黄麻子从县城来村里了”。邓洪说:“怎么办?如果有情况不方便的话,我们立即就走。”只见她果断的说:“干掉他,他杀害过我们许多同志”。邓洪点了点头。她立即带领邓洪他们摸到黄麻子屋前,用包子引诱黄狗上当,一刀捅死,然后把黄麻子从床上叫醒,审问了他杀害革命群众的反革命罪行后,立即用绳子将其勒死。两名队员随手把黄麻子扔到屋后的水沟里,她觉得不妥,又同邓洪一起将黄麻子的尸体抬到后山,丢进炭井。回到家里,又赶忙煮饭让游击队美美的饱餐一顿,休息了一会儿,趁着天还未亮又让丈夫带领邓洪他们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谁知,村里出了叛徒告密,天一亮敌人就立即抓到了她,严刑拷打,逼她说出红军的去向,她就是不说,哪怕被敌人剁掉了两根手指也没说。不久,丈夫一回家也被抓走,同样被打的遍体凌伤,也宁死不屈,最终死在牢房。两个小孩被赶出家里,在外挨饿受冻,为了不让小孩受更多的牵连,她把他们送给了别人抚养,自己连夜逃走不知去向。解放后,邓洪担任了江西省副省长,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一情况,党一直在寻找这位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乡亲,可一直杳无音讯。后来,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她送人抚养的大儿子,事发时他十岁,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情况,说母亲好像逃到了万载罗陂头。党最终在罗陂头的一间破旧草房里找到了她。当邓洪听见她亲口说出将黄麻子尸首丢进炭井时,已泣不成声,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党终于找到了您,您吃苦了。”当时整个场景十分感人。
面对敌人残酷“清剿”和经济封锁,湘鄂赣省委及时调整或组建各地党组织,整合扩大游击队力量,发动群众,给敌人有力的反击。年4月,万载中心县委派出一支游击队,化装成“国军”,通过保长刘洁庄带路,在书堂顺利地摧毁了“铲共义勇队”驻守的一座碉堡;年4月,宜丰工作团主任郑季秋带领游击队,以毛家碉堡守卫刘维光作内应,于凌晨冲进堡内俘虏敌军一个班,然后一把火烧掉碉堡继续前进。年10月,新组建的东北游击大队采取“大游小击,专打弱点;不打则已,打则必胜”的战术,常常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时国民党宜丰县长哀叹道:游击队“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化零为整;出没无常,飘忽不定,穿山露宿,隐藏密林,确有防不胜防之隐患”。同样,东南特委和东南游击大队一直坚持在万铜丰一带与敌作战。
湘赣临时省委及所属省游击大队一直战斗在湘赣边。年5月,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转移至洪江古庙,捣毁了敌人碉堡10余座,袭击了一批地方反动武装,缴获了敌人一批枪支弹药。为了加强中心县委领导和更好地开展反“清剿”工作,7月,湘赣临时省委也转移至古庙,招兵买马,练兵杀敌,一直战斗到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爆发。
四、湘鄂赣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年7月7日,卢沟挢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庐山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合作谈判,同时,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湘鄂赣边区各地的党和红军游击队,没有接到党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指示,只是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这方面消息的曲折反映。湘鄂赣省委后来见到《解放》周刊上登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才初步了解我党关于这一问题的方针、政策。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省委一面数次派人去党中央请示,一面部署各级党组织对党员进行“特别教育”,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员的“思想、行动、意识、语言、态度都应该执行和平合作御侮救亡的新转变”;一面动员和组织各地武装力量反击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一面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停战谈判。为了适应联蒋抗日政策的需要,湘鄂赣省委于年5月10日正式成立了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主席傅秋涛,委员涂正坤、邓洪、刘玉堂、钟期光、谢乾、谭启龙、江渭清、明安楼。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湘鄂赣抗日红军游击队。5月15日,以该会名义公开发表代邮快电,提出“凡诸同情本会抗日救国主张者,本会愿与之合作,共同奔赴国难”,“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主张。随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文告,造成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国民党接受停战谈判。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与国民党武汉行营、南昌行营及其直接指挥下之各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进行和平谈判,以増强统一的民族抗敌力量
在谈判开始之前,国民党当局利用叛徙进行所谓“招抚”、“收编”的活动,企图诱骗红军游击队“投诚”,用以瓦解红军。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严正警告,迫使囯民党当局不得不停止诱降活动,派出代表与湘鄂赣省委谈判。双方经过几次交锋后,决定于年7月在平江嘉义关帝庙和浏阳县城正式谈判,我方代表是傅秋涛、涂正坤、钟期光、刘玉堂等。双方就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谈判:1、释放在押政治犯;2、划定部队驻扎地及经费等;3、红军部队集中,番号改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7月29日,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武汉行营谈判成功。国民党武汉行营下令停止进攻苏区,承认每月发饷一万元,承认中共武装改名为抗日军第一游击队,划平江长寿、嘉义为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地点。
当湘鄂赣省委与国民党武汉行营谈判成功时,东北游击大队在大队长吴嘉民、政委刘珍吾率领下,正转战于九岭山区,由于与外界隔绝,并不了解当时的形势。国民党当局又玩弄军事“围剿”和政治诱降的阴谋,他们将东北游击大队围困在黄沙港、逍遥、龙门之间数十里的范围内,先后两次派人来劝降。说什么“湘鄂赣省委傅秋涛、涂正坤、谢乾等人己集体向武汉行营缴械投诚”,“你们游击队在国军重重包围之中,快下山缴械投降吧。”但东北游击大队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根据派出的联络员带回的报纸和消息,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的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我党与国民党只是和平谈判,决不是投降。当阴谋被揭穿后,国民党当局只得与东北游击大队谈判。双方协商谈判的地点在宜丰黄沙港半山坡独立杉树下,后又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内的铜鼓带溪举行。由于国民党继续玩弄阴谋,企图乘谈判之机,消灭游击大队,迫使我方谈判代表就范。幸亏省委派吴咏湘以武汉行营集中专员身份赶到,制止了国民党阴谋,并继续在大塅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年9月,经过反复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了六条协议:(一)双方停止武装冲突、进攻和袭扰,保证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干部不遭一人一枪的损失,如有损失,国军方面负全部责任;(二)确保双方人员行动自由、人身安全和开展工作之方便;(三)红军停止打土豪,下山后一切经费由国民党政府负责;(四)给游红军游击队集中武装组织的方便条件;(五)东北游击大队归湘鄂赣省军区建制;(六)宜丰潭山为红军游击队集中训练地区,并与宜丰政训团直接联系。年10月初,湘鄂赣省东北游击大队18人来到宜丰潭山集中,编成“湘鄂赣红军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九大队”,吴咏湘为大队长,曾金生为政委。群众抗日救囯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游击队迅速发展到多人。11月16日,部队从潭山出发,经铜鼓开往平江县嘉义集中。
省委又派人前往平修铜边区整理、改编地方游击武装,动员群众参军。在这一带活动的,有以傅彪为队长、约40余人枪的平修铜游击队和以朱晃富为队长、约30余人枪的平修铜保卫队。经与国民党当局在渣津谈判并达成协议,下山集中的红军游击队动员爱国青年参军,红军抗日武装迅速扩大到约人,在新四军驻修水通讯处(设马坳)副主任傅彪、朱晃富率领下,于11月间开往嘉义。战斗在金钟湖和峰顶山一带的东南游击大队,约有70人枪,在卢振陆、黄启富率领下,也开往嘉义集中。江渭清等领导的西北游击大队约人,也到达嘉义,湘鄂赣苏区队伍人数达到1余人。
与此同时,年11月,谭余保领导的湘赣边游击大队,也从武功山、明月山等地到莲花县垄上村集中,部队迅速发展到人。
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支队副司令兼一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处主任钟期光。全团官兵1余人,有步枪支,轻机枪3挺,另外还有把马刀。年2月3日,部队从平江嘉义出发,开赴苏皖前线。途经长寿衔、浏阳的东门、官渡,来到宜春的慈化。广大群众欢欣鼓舞,沿途热情慰问。短短的三四天内,就有多爱国青年踊跃参军。年3月,傅秋涛领导的第一团与谭余保领导的湘赣边游击大队会合,湘赣边游击大队被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湘赣省委常委、湘赣边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刘培善任二团副团长。至此,曾经战斗在宜春这块红土地上的湘鄂赣、湘赣红军游击队全部改编完毕,他们在高吭激昂,气冲霄汉的《新四军军歌》声中,奔向抗日前线,再续辉煌。据当时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中写到:他们跨在奔跑的战马上蓦然回头,看见立在寒冷中的乡亲们还不肯离去,一股寒风把一位老大娘的白发撩起,她沧桑的脸上流着不舍的目光;几位小女孩在队伍的后面奔跑着,拼命的挥舞着手中的头巾……是啊,马上要离开广大的乡亲们,是他们哺育和支援了我们;马上要离开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面还流着先烈们的鲜血和汗水,每个战士此时都一个个心潮澎湃,眼眶里面含着激动的泪水……乡亲们,我们会回来的,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五、将星灿烂,功绩永存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第二团在皖南集结整训后不久,于年5月在陈毅率领下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从年至年,又历经了由陈毅、粟裕指挥的东桥、句容、新丰车站、虹桥机场、黄桥保卫战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宜春籍的战士共牺牲人;年1月皖南事变中,宜春籍的战士又牺牲多人。
从宜春走出的新四军,历经八年抗战,最后在解放战争时期,相继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和25军,均隶属华东野战军(三野),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是他们打的,其中24军解放后还入朝作战。
从宜春走出的新四军大约人,历经抗日、解放战争后,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其中仅宜春籍就有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诞生了上将2名,中将4名,少将24名,党政高级领导干部8名。下面重点选择介绍几个:
1,傅秋涛,新四军一支队副司令兼一团团长,原湘鄂赣省委书记,历任新四军七师副师长、政委,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上将。
2,钟期光,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原湘鄂赣省委秘书长,历任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三野)。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上将。
3,刘培善,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副团长,原湘赣省委常委、湘赣边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历任新四军一师二旅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十纵政委,十兵团政委。解放后,任福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将。
另外,在新四军中还有几个宜春籍著名人物,在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1,夏征农,丰城人,年4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民运部长,苏中地委宣传部长。解放后,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主编。
2,张翼翔,万载人,年参加红军,长征后,任新四军四支队十四团团长,二师五旅、六旅副旅长,一旅旅长,野战军二十军副军长。解放后,任二十军军长兼政委,铁道兵司令,第二炮兵司令,参加抗美援朝,中将。
3,黎同新,宜丰人,年参加红军,参加长征,历任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七师政委。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少将。
4,李辉,袁州人,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万载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驻慈化通讯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四野五纵十三师政委,入关时不幸逝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