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在外的游子,我们还能陪父母多久也许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漫长人生,能够分给父母的时间竟只有64天,很多人表示不敢相信。

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答案虽未必准确,但其中的残酷却很真实,有人陪父母的时间甚至都到不了64天——

“我是重庆人,在武汉工作,一年就春节能回家一次,一般能有5—7天的假期。7天里,大概还有三四天要出门和亲戚朋友聚会、应酬,真正能留在家里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两天了。”

“妈妈今年50岁,如果妈妈长寿活到85岁,那在她剩下的35年时间内,我在她身边的时间最多2个月,而最少只有1个月!”

“我老家河南,已经在重庆定居10年,儿子也已7岁,差不多也是春节才回老家,一般就是6天时间,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1天,而且回河南过春节,是隔一年回去一次。”

“父母如果能活到85岁,还有23年,隔1年回去陪他们1天,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11天了。”

多年前,国内有大型调查机构曾针对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做过一项调查: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即3天6小时。

即使那些回家频繁,甚至能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陪父母的时间也没比64天多到哪去。

人生很长,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

没有我们陪伴的父母,非常孤独与无助,他们成了“空巢老人”。在中国,近1.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40%以上过着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生活预计到年,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的比例或将达到90%。

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将有2亿饱受孤独之感的“空巢老人”。

而新闻中的一幕幕悲剧正彰显着“空巢老人”困顿的生活境遇。

年3月14日,延安市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因卧床吸烟引发火灾,不幸遇难;

年11月14日下午,湖南省长沙市一名95岁的抗战老兵,因忍受不了孤独,从3楼跳下身亡;

年11月,西安城南一小区里,一名70多岁的老人离世半个月后才被发现;

还有的老人因缺少陪伴,只能从他人身上寻找虚假的“关怀”。这也是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屡屡让老年人成功入坑的原因。

他们和骗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明明知道钱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温情都只是假象,他们为了有人陪伴,依然心甘情愿上当。

很多子女都认为,尽孝好像不用着急,父母会一直等在那里。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等我们着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当年,季羡林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赶回去,却只见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邻居老太太告诉他,母亲曾说——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季羡林听完,趴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后来,他写下散文《永久的悔》: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贾平凹在《我的父亲》中写道:

“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以往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小时候,他们是我们的全部。他们总在旁边担心着、支持着、关心着、唠叨着。后来我们渐渐长大,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始“离巢”了,虽然不舍,他们还是努力说服自己,给了我们最宽厚的爱——适时放手。他们也从不愿打扰我们的生活,哪怕只是说一句“不忙了,就多回家看看”。

但那个时候我们或许还不知道,银发、皱纹、眼花这些岁月的痕迹,有一天也会悄然降临到自己父母的身上。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某个瞬间发现了父母的这种变化。

不知哪天起,妈妈开始经常发







































白颠疯早期证状
白殿疯是怎样确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5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