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AAA
仙源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位于万载县的西部偏北,距县城50公里。年4月12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和其他省直机关由修水迁到仙源,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景区内现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红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源红色景区也被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我县第二高峰黄皮尖(海拔米)、拥有许多可供欣赏的名贵古树和珍稀动物的官元山林场、景色宜人的仙人湖(潭口水库)等。
好山好水好环境,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年4月—年1月)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由修水上杉迁驻此地,下设财政、土地、工农检察、劳动、内务等9个部,领导边境三十多个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年9月和年10月在小源先后召开了湘鄂赣省第二、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建设、红军问题等决议案,选举了新的省苏维埃执委,在此期间,省苏维埃政府完善了内部机构,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条例,发展了苏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
年初,国民党重兵围攻小源,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砖木结构,总面积平方米。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年4月—年1月)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为了巩固修铜万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樟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由修水上杉迁驻这里。省委在小源(仙源)期间于年9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党代会,正式选举了以林瑞笙同志为首的第二届省委,曾在这里召开了多次常委(扩大)会,发展了党的组织,加强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支持了湘鄂赣边区的工农武装割据,牵制了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年初,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以陈寿昌同志为首的新省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省级机关主动撤出小源,向铜鼓梓庄一带转移。旧址原为民宅,总面积平方米。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位于县城阳乐大道中段。该馆成立于年,年5月在万载仙源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进行原状陈列。年受“文革”冲击停止开放,机构瘫痪。年3月,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得到恢复,同时成立万载县博物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全馆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展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仿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内设有两个陈列:“湘鄂赣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分3个部分介绍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斗争史。陈列余件革命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黄火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湘鄂赣边区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年增设的“万载籍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介绍了17位万载籍老红军的革命生涯。馆内还建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收藏革命、历史文物数千件。
1年,该馆被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龙自然保护区
景点位置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九白段。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湘鄂赣省委旧址
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旧址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厅10房,总面积平方米。
湘鄂赣省委年4月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旧址中厅正墙上,依然保留有“办公厅”三个大字。
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统一全省财政,奖励生产,发展文化教育,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巩固了苏区政权。年9月,全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小源水口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确定了全省党的总任务,通过了《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等11个文件,选举了由林瑞笙任书记的第二届省委执委。
此后,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湘鄂赣革0据地不断壮大。至年下半年,湘鄂赣省委管辖湘鄂赣边境地区近30个县委、中心县委,党员达5万多人,主力红军至春发展到多人。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省委驻小源期间,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在肃反工作中犯了简单化、扩大化的错误。年7月,苏区中央局就湘鄂赣省委和省委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进行了专门讨论,为加强湘鄂赣苏区的工作,组织工作团于12月到达小源。年1月,在小源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苏区中央局对湘鄂赣省工作的指示,改组了省委,成立了以陈寿昌为书记的省执委。此时,-部署重兵围攻小源,1月下旬,省委决定省委机关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一带转移。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行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4月12日,随0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驻扎在新市村袁家祠,学校由校长、政委、教育长负责。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学员按编制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个大队,下分区队(班),历任校长高咏生(兼)、郭子明。该校先后举办过3期训练班,每期为6个月。教学从实际出发,政治队60%的时间学政治,40%的时间学军事;炮兵和步兵队则相反,实弹射击和毕业考试都在实战中考核。年10月,由于战争频繁,斗争恶劣,学校改为教导队,随红16师行动。该校自开办以来,共培养军政干部近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
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位于仙源王家祠,旧址坐北朝南,祠堂建筑,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瓦顶,分前、中、后三进,正门大门三道,六内石彻天井,于中建有一亭,亭内八角藻井,雕花彩绘,造型优美,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湘鄂赣省委机关报—《红旗》创刊于年4月15日,总编由当时省委书记林瑞笙兼任。报社同时还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还承印部分党政文件、识字课本、宣传……[详细]
仙源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
仙源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工农红军,年10月万载县革命委员会在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驻地仙源建立此纪念塔,该塔矗立于仙源乡人民政府左侧约高50米的罗家脑上,人们脚踏二百余级水泥台阶绕山而上,即有直径11.65米的圆形水泥台地,地面的南北部有高1.8米的梯形塔台,台壁正中有一幅泥塑浮雕画,正方形的塔底边长4.1米,高2米,塔通高9.9米,塔顶有伞状的挑檐,塔顶端……[详细]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仙源桥头王家屋。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民居建筑,风火墙,由南北两栋并列连通,前后两进,共4厅12房,总面积平方米。
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与0湘鄂赣省委一同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省苏旧址南屋仍留存当年书写的“马克思路”、“列宁之路”字样。
省苏驻扎小源后,于年5月4日召开了第一次执委会,会议讨论和分析了当前形势,通过了工作计划。随后,省苏发布了一系列通令、法令,对裁判、教育、土地、卫生、粮食、税收等工作问题作出指示和规定。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小源桥家山韩家祠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红军问题等11个决议案。正式选举出27人组成的第二届省苏执委,主席王显德、副主席彭德怀、刘建中。年10月19日,省苏在小源阳圭洞又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通过了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财政计划、肃反工作等决议案,选举出第三届省苏执委。
省苏驻小源期间,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条例,创办了兵工厂、造币厂、被服厂、工农银行、医院、列宁学校、红军疗养院。发展了苏区的军用和民用工业,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在此期间,苏区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湘鄂赣根据地得以发展和壮大,至年,管辖边境县苏近30个,是湘鄂赣苏区最鼎盛时期。
-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于年12月又集结重兵围攻小源。年1月,省苏政府与省委一道撤出小源,向铜鼓、幽居一带转移。
九龙原始森林景区AAA
九龙原始森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万载县九龙原始森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景区,地处江西省万载县东北部,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3%,交通便利,与宜丰县车上乡、芳溪镇接壤,与本县罗城镇、高村镇相连,距万载县城37公里,距离宜丰城34公里,距上高县城64公里,距离宜春明月山风景区98公里,旅游区与万载至宜丰公路仅7公里距离。景区内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可供观赏,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里有闻名遐尔的九龙庙,传说此地山岚起伏,山峰奇特,有九座山峰形态各异,谓九条龙脉,九条龙脉的汇集处建有九龙庙,当地百姓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得到庙里求神拜佛。景区内水资源丰富,有山溪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境内,水质好,流量大,流速或平或急,季节性变化小,已开辟8.8公里的漂流通道,是理想的夏季漂流戏水之地,山上瀑布随处可见,主要瀑布有五处,其中以井坑瀑布最为壮观,瀑布谷深狭小,溪流自峭壁而下,如龙飞九天,造型极美。
景区内有植物个科,00余种,动物20个科,多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给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参天的古木,常绿阔叶林遮天蔽日。珍稀树种如红豆杉、水杉、三尖杉、香榧、楠木、绿樟、猴欢喜等,使茂密的森林增色不少。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云豹、白鹇、鸳鸯、猫头鹰、穿山甲、豹猫、花狐狸、黄麂等川流不息。当你踏入此地,如同到了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神奇世界,令你目不暇接。
三十把水利风景区
三十把水利风景区,位于万载县罗城镇、高村镇、九龙垦殖场三地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公顷,境内水域全长10公里,水面面积达余亩,为赣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1年3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森林叠嶂、群峰相错、山脉延绵、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地势雄伟、水域辽阔、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木本植物35科种,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南方红豆杉、闽楠、半枫荷等珍稀植物18种;野生动物29科4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白颈长尾雉、白鹇、鸳鸯、云豹、猕猴、水鹿、穿山甲等珍稀动物23种。这里是一方远离污染的净土,一个山欢水笑的乐园,各种游览娱乐设施的建成,将使它成为一个都市游客度假休闲的后花园。
龙湖公园及烟花燃放国际赛事中心
龙湖公园及烟花燃放国际赛事中心总占地面积46.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3.7公顷。
公园的总体布局以湖为核心,以烟花为主题,以龙为提升,以综合性和包容性为内涵,横向主干道将龙湖分隔成了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南区为烟花燃放区域,北区则是满足市民综合性的游憩景观要求为主,是一个景观优美、生态良好、活动丰富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杜平将军陵
杜平将军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杜平将军陵
杜平将军陵年3月4日,杜平将军在南京逝世,骨灰葬于家乡黄茅茶亭岭的金銮殿观音莲(小地名),陵墓座北朝南,高瞻远瞩,气势磅礴。陵园占地面积多平方米,耗费3万多元,由其子女出钱,万载一建公司建造,墓正中望山碑上有-题词:“丹心献中华,雄才书春秋”。两旁的对联左边是卜明题“一生戎马南征北战,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端戈终年;一身正气坚持真理,为国富民强求安康两袖清风”。右边是戊中奇题:“文韬武略一代英豪,坚贞职守堪为吾辈典型;孺将雍容大家风度,文才书艺尽称万代师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坐落于县城东北康乐里泉村12组莲花形山,距县城约2公里。谢灵运(~年),南朝宋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诗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其祖父谢玄在晋太元八年(年)的淝水之战中战功卓著,-为康乐(今万载)公。谢灵运袭承祖爵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后降为康乐侯。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宋元嘉十年(年)10月,谢灵运在刘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倾轧中,被诬犯有叛逆罪,在广州被行弃市刑,时年49岁。
据《万载南源谢氏族谱》载:“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少好学,灵心秀质,吐吸山川,与颜延之齐名,文章为江左第一。刘宋乙丑(年)官任秘书监,后为临川内史。袭封康乐公……晋宁康甲申年(应为乙酉年,即年——编者注)6月18辰生。癸酉(年)4月初3子时卒。葬北关外厂塘莲花形卯山酉向。合邑塑像崇祀,丁田建祠永享香火。……”
谢灵运墓为土封墓,墓前立有谢氏后裔刻立的麻石质墓碑。碑文曰:“合族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墓光绪七年春月重修。”谢灵运归葬何处说法不一,但万载谢灵运墓为全国唯一仅存有碑之实墓,且万载为谢灵运世袭封爵地,又有其族谱准确记载,其墓应为可信。但是否确系谢灵运肉身墓,尚有待考证。
洄澜桥
在皇权-的宗法社会里,乡贤自治使大地生机一派蔚然,各姓族建祠宇、设学馆、置学田,教化子孙,使族人商孙崇向道德礼仪。郭氏族人不仅素来尊宗教祖,还颇好施恩于乡民。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
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每当春涨,人皆望洋惊返。”是时,有人顿生修葺之愿,但又因修理“怵于艰骓”,且“糜费不资”,所以“卒无一慨然而前者”,无人敢修葺此桥,“独郭氏诸贤慨然”,以修桥为己任,“遂合一族共承子肩焉”,共收到捐银千文,于嘉庆二十年(公元年)八月开始修葺,十一月中旬竣工。桥长九丈九尺,宽五尺,高丈许,七墩,两岸均铺以如砥平石。郭安澜为此撰写了《续修洄澜桥记》,文曰:“桥以洄澜名,纪笔架也。位于城之中洲,万象环绕焉。往来行人宛似过江之鲫,上下游艇何殊投机之梭……我祖钟桢创造于康熙之初(公元年左右),合族诸贤迭修于嘉庆……惟是累月经年剥蚀残缺,车辙马迹凹凸崎岖。春洪增加,常摇头而裹足,夜半深,人多胆以惊心。民十三,大众发起,全族赞成,捐千串之钱;济万人之宝筏,添一梁之桥石,升三尺之管墩,四月告竣,合邑腾欢。诸君让后,推我当先,熙熙乎如登春台之上,驾凌云汉之中,虽属一时之盛,诚为万象之基也……”至民国末年,桥仍旧坚固。
桥,在空间建筑中具有观赏、游览,以及分割景点空间的作用。在各个景点中,那一座座式样美观、幽雅别致的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孔桥、廊桥或矫健秀巧,或势若长虹,或小巧多变,或精巧细致。那石桥之凝重、木桥之轻盈、索桥之惊险、卵石桥之危立,无一不波摇月影,与湖光山色配成一幅绝妙图画。
邑人郭定祁触景生情,吟《笔架洄澜》之诗:“浦水潆洄漾绿波,波心涌出笔嵯峨,巨鳌层叠思奇语,摅管淋漓兴会多。”诗中描绘了笔架洲与洄澜桥的美丽景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双虹桥
赣西北边陲古镇万载县城,源于城南竹山洞河流穿城而过,蜿蜒北流,与蜀江合并后汇入锦江。穿城而过之河谓之龙河。龙河之上有一桥,叫双虹桥。
双虹桥河东称作“婺前”,河西则为“婺背”,这是当时县城最为繁华的两条商业街。元代末年,本有一座浮桥,称“婺背桥”。人来车往,拥挤非常,浮桥颠簸起伏,左右摇晃,偶尔还会有人被挤落下河。明洪武,永乐年间,曾多次整修过浮桥。
明成化年间(—),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洪武永乐间,桥又圯。至成化乙未年,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
人们伫立河畔,望水兴叹。
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宋氏系万载望族,宋齐邱曾为南唐名相,宋良佐曾任明太理寺少卿。族中人读书,经商者众多。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戌。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越数十年,桥东圯坏,为继父志,良彦公予以倡修,其时,宋氏族人颇为响应,众族人积极参与,同时整修桥西亭栏。雍正戊甲年,宋氏慎则公又邀集众人敛金修理,所剩银元储存于众会,外借生息,后用息金置有桥棚、店房、田产,此后对桥也予以了陆续修整。
宋氏族人能志承先者,戳力同心以襄厥事,甚为可赞。
清知县邑进士郭大经于道光元年仲秋月撰《修建双虹桥记》,曰:“……越清康熙间,贤之同怀弟希俊,复承先志续修之。雍正五年,桥面亭栏悉环,其族人重铺石,新栏杆,更覆以屋,两岸勒以碑。……而至乾隆、嘉庆间频加修砌,近复撤屋建袤亭于其上,高瓴飞椽,左右列厘十有一,百货杂陈鬻售,梭织往来者几忘雁齿之拾级也。夜则篝灯防步踬,其为功于桥者……”由此可见乾隆嘉庆年间,撤屋建亭,左右列店铺十一间,百货杂陈,人们梭织往来,十分热闹喧哗。郭大经高度赞誉了建桥的不易与修桥之功,以为“作于始者难,作为继者难,作于继而复于累世子孙者尤难。”“以斯桥之扼市衢,啮水冲,其屡修屡圯,亦云瘁矣。……宋先世以心济人,大有造于邑者,而其子孙克承先志,犹兢兢广济人之心,相引于弗替也,是其济世之美,皆可传也。”
双虹桥为县城东西两岸之要津,桥的建成促进了县城商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纪念宋一风的功绩,从康熙年间起,县民就以其号来命名此桥,称“双虹桥”。
明万历年间曾任福建建宁知县的宋九仪(万载人)有诗一首:
十里津梁学士题,飞虹委婉跨丹梯。
中流碧柱龙头起,两岸青山鸟翼齐。
眺入晴川烟霭合,卷来新雨水云栖。
独怜梦草多春思,胜地追攀且杖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万载烈士纪念馆位于万载县沿河东路。万载县小源(现仙源乡)是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湘鄂赣苏区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革命战争时期,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名。
为纪念牺牲烈士,纪念馆于年始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有五四运动浪潮与大革命的风暴、党组织的建立与苏区的开辟、苏区建设与“小莫斯科”的形成、小源失守与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的烽火与黎明前的斗争、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等六个展厅,陈列革命烈士重要遗物、革命文物余件。彭德怀为纪念馆题词。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万载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墙、著名烈士雕像、烈士墓区等组成,安葬烈士名。纪念馆是江西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百岁牌坊
百岁牌坊为文化旅游景点。
百岁牌坊座落于茭湖乡谢溪村牌坊组,整座牌坊均为麻石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年),牌坊正面刻有“百岁坊”三个大字,旁有一幅对联“中婺星辉西江人瑞,南山寿永北阙恩荣”,牌坊背面石刻“万载县儒士钟之妻黎氏立”。在古代,年逾百岁之人极少,地方官发现百岁婆婆以后,便上奏朝廷,清光绪帝便下圣旨予以褒奖,如今在其后人家中照方上仍悬挂着一块金字木匾,-:
光绪己丑年,奉旨贞寿之门
百有余岁寿妇儒童钟质之妻黎氏立
据当地人介绍,百岁婆婆膝下有9子,其去世时8子9媳年龄均超花甲,其有一子病时娶媳,婚后子亡,其媳至终未再嫁。为表彰其贞节,在百岁坊旁立有贞节牌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公路时被毁,贞节牌坊荡然无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万载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位于株潭镇株山村丁家桥,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年历史,大屋分3列,每列5进,门坊、牌楼、雕檐、镂窗均古色古香,均为木质结构,共计有房间多间,栋栋相连,列列相通,属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清代汉族古民居,曾在此处拍过多部电影,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有重要作用。
万载包公庙
万载包公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包公庙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年)建,乾隆庚子年(年)重修。嘉庆年间(~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
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镂刻精致多彩,有龙、鱼、牛、羊等造型。室内设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较细。九十年代以后,该庙香火较盛,时有游方僧人至此主持。
万载城隍庙
万载城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城隍庙明洪武三年(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年),乾隆三十八年(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咸丰五年(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官军交战,庙毁。咸丰八年(年),咸丰十年(年),同治九年(年)合县绅民迭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的“0”期间,破除迷信菩萨尽毁。年捐资重修,现名万佛寺。该寺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五进大殿,青墙灰瓦,雕梁画栋,庙内有方形石柱17对,木柱20对,配以鼓形基座,柱正面有阳刻楹联十数副。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左右对称,现进门为第一殿天王殿(年新建),弥勒佛含笑端坐,韦护神英俊而立,两厢是魁伟高大的四大天王。拾级而下,有平方米的场坪,两旁是风雨走廊。正门有雕花彩绘牌楼,两侧为钟鼓楼。进得过厅,有彩雕燕窝状顶棚(藻井),形态各异的蝙蝠,似飞似舞,象征百福吉祥。第二殿为大雄宝殿(年新建),释迦牟尼佛高坐正中,两边是阿楠、迦叶、普贤、文殊等佛像,十八罗汉或坐或立,造型各异。第三殿为观音殿(年新建),该殿四周有石雕栏杆围绕,由万载县旅台同胞刘心丽夫妇捐建的观音菩萨端坐莲台,顶棚雕刻二百龙头,围成环状,称为“龙窝”。配以草卉鳌鱼,镏金重彩,这是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数百年工艺精品。第四殿为城隍神大殿,殿顶高15米,巨梁绘彩,高大宏伟。由民间捐资重修的城隍神像,官帽朝服,神态威严。两侧为随从皂隶各4位。面对城隍的高墙上悬挂一把巨大算盘,-“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万载城隍无名氏。旧志载,“咸丰六年,粤匪据城,官军交仗,屡彰灵异,今皇上颁赐宣威遏寇匾额。”最后一殿为城隍夫人殿,相传万载的城隍夫人是一位叫玉莲的民间女子修行而成。民谣曰:“花钱缠绵当红娘,玉莲有德嫁城隍,阿莲行善修行好,自选城隍做红娘。”又有一说是该女子逛庙会时,因长相姣好,被描影而去,遂塑为城隍夫人。各大殿两侧均有厢廊相连,还有地藏王殿,普庵祖师殿等建于两厢。每逢佛事,钟鼓齐鸣,观音殿是善男信女踊跃朝拜之圣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广告名胜生态风景休闲旅游文物化古迹揽胜区
距生态红树林30米办公写字楼招租
一楼黄金店铺招租
整栋约平方米可整体招商
分层或共享其他详情请联系
大亚湾红树林旁边国有土地皮出售转让招商,房屋商店铺买卖仓储共享办公写字楼公寓免费出租
邮箱:
qq.海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