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作万载民间灯彩,珍藏版

万载版好想你

?????????

万载民间灯彩

作者:龙西

万载民间灯彩,千姿百态,习俗盛行。

她与民俗相依相恋,她为百姓喜闻乐见,她在民间播种欢乐,她让岁月收获笑脸。

她可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舞动春天,舞出盛世欢腾,让传统与时尚双开并蒂莲。

现逐一介绍万载的一些主要灯种。

(左仁吉摄)

一、花灯

江西万载,曾是一个“没有花灯不成村”的地方;花灯,也曾是万载灯彩中一个最为普及的灯种。

(胥平波摄)

据仙源花灯艺人张贤林讲,相传秦始皇为修筑万里长城,大量征夫,民夫惨遭奴役,痛不欲生。他的小女儿莹莹公主,同情民夫遭遇,在元宵节这天,率众宫女攀折宫中花枝,来到民夫中歌舞,用诚挚的情感,唱出家乡父老盼望他们重返故里的迫切愿望,民夫们为之振奋,重新唤起生的欲望。后来,有幸返回家园的民夫们,为感谢和怀念莹莹公主,每逢元宵佳节,也采来鲜花歌舞一番,久而久之,元宵节便成了一年一度的灯节,花灯也便世代相传了。

花灯培训(左仁吉摄)

古时耍花灯皆为男性,清末起有男扮女装表演。后发展成男女各半。耍灯者8-12人不等。表演者双手各持花盆状纸花篮。变换采用有讲究的“平端花”、“斜端花”、“摊端花”、“竖端花”、“一字花”、“人字花”等端法,踏着轻盈的舞步,相互穿插。其队形变幻无穷,有“双龙现舟”、“织万字边”、“鸳鸯采莲”、“催开夏莲”、“孔雀开屏”、“青龙出洞”、“盘龙”、“追龙”等10余种。可排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天下太平”等喜庆吉祥字样,向人们恭贺新年。

(胥平波摄)

花灯,不仅队列整齐、穿插自如,而且糅合了龙灯的表演,把花舞成龙状,时聚时散。聚是龙,散是花,令人赞叹不已。

迎春(左仁吉摄)

二、笑菩萨戏狮子

笑菩萨戏狮子是三兴闹坪村独有的民间特色灯彩,于清同治八年()由该村年轻木匠张外祖创制而来。

(郑湘纯摄)

该灯队由16位男人组成,2人扮演一公一母的笑菩萨,8人舞两只狮子,每只4人(狮头1人,狮身3人),2人打头灯,4人伴奏。

公狮(卓传序摄)

笑菩萨笑貌可掬。两只狮子分红脸绿脸,红为公狮,绿为母狮,造型生动,威风凛凛。该灯一般于春节期间在厅堂或祠堂庙宇内表演。两笑菩萨分别手执折扇和蒲扇,背对大门翩翩起舞,变换各种扇花和节奏逗引狮子。狮子则从距大门一丈多远之地起步腾跃,8人须同时跃进门槛。进入大厅后,笑菩萨舞起“团圆扇”、“金钩扇”、“高升扇”等扇花,两只狮子随着扇花的变换,尽情地跳、跃、扑、翻、滚、盘、卧,每完成一个动作或造型,东道主即燃放一串鞭爆,以表迎神求吉之愿望。

母狮(卓传序摄)

三、鹊鹿蜂猴

鹊鹿蜂猴是双桥瓦窑辛家的特色灯彩。它取“爵、禄、封、侯”之谐音,表示庆贺新春,祝愿东道主“进爵封侯、高官厚禄”。故在民间深受欢迎。

(胥平波摄)

该灯由4人分别穿戴喜鹊、鹿牯、蜜蜂、猴子的象形服装和头饰,不执任何道具,各自模拟所饰动物的造型、动作、习性等进行表演。其举止、步伐、或蹦或跳,系民间艺人精心“仿生”的结晶。如喜鹊的“蛤蟆跳”、“鸡啄米”、“凤点头”;鹿牯的“龙现爪”、“打马脚”、“屈肘”、“扣腕”;蜜蜂的“黄蜂出洞”、“花间穿梭”;猴子的“扒腮”、“矮步”等等,均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真乃“形象神亦象”。

鹊鹿蜂猴赴张家港演出(陈就学摄)

四、春牛灯

春牛灯是流传在万载山区的一种客家灯彩。是山民为祈福风调雨顺,定于每年立春之后方才出灯闹春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其表演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写实,一种是写意。

高村西坑的春牛灯以写实手法出现。灯队选用一头雄壮而温顺的公黄牛,用红绸扎花装饰,额心贴“福”字,肩套精致木犁。牧童牵牛,农夫执鞭扶犁在后吆喝:“春牛进门来,恭喜东家大发财!”然后,渔翁、樵夫、书生等鱼贯而入。农夫作耕犁表演,渔翁、樵夫、书生相继作垂钓、砍柴、读写等表演,载歌载舞,渔樵互答,耕读叙事,恭贺东家三星在户,五谷丰登。

仙源株木的春牛灯则以写意手法出现。灯队用竹篾扎成牛形,蒙上红布或红纸。有的在牛形下身安一柄,将牛撑起,也有的安装轮子,赶牛移动,进行表演。山民们为铭记明朝正德皇帝与贵妃娘娘之功德,其角色有八字先生(即正德皇帝)、送饭娘娘(即贵妃娘娘)、打禾蔸人、牛童和犁田的薛文星。牛童牵牛,薛文星手持竹梢作赶牛状,有白有唱,提醒人们不误农时,精耕细作。

五、龙灯

据黄茅光明村老艺人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下来九条龙,其中五条走北方,两条下广东,一条游江南,还有一条则来耍新年。

黄茅光明村龙灯(蓝斌摄)

流传于万载民间的龙灯,有“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属新年灯。其活动时间多为春节、庙会、庆典等各种喜庆活动。火龙,有“秆龙”和“树皮龙”两种,系旧时在夏末秋初的晚上为农家驱虫除疫的一种习俗灯,现已失传。

高村龙灯(王彩英摄)

万载龙灯,以3—19节居多,也有几十节、上百节的,但节数一般成单。舞龙的风格各有差异,有的灯队以珠引龙,舞“黄龙戏珠”;有的灯队扎凤配龙,舞“龙凤呈祥”。舞龙者英姿雄健,气冲霄汉,在激烈的锣鼓声和雷鸣般的鞭爆声中,翻、滚、盘、卧,舞出“筒车挽水”、“扫地割葱”、“画眉跳涧”等千姿百态的花样。舞龙表演,场面壮观、热烈,气势威武、激昂。

元宵灯会(胥平波摄)

六、狮灯

流传于万载民间的狮灯,亦称“打灯”。因万载狮灯在表演内容和技巧上,主要展示当地的传统武术项目。观者,除欣赏狮舞外,更多的看点是灯队的“打作”。

狮上高台(左仁吉摄)

狮灯,有两人合耍一狮的,也有一人单耍一狮的。其动作矫健、敏捷,仿生逼真。如表现狮子的温顺可爱,动作多为舔毛、搔痒、打滚、欢跃等;若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动作多为跳跃、跌扑、翻滚、腾挪等。

黄茅狮灯踩街(胥平波摄)

狮灯每到一处,在进行一阵较为简短、精彩的舞狮表演后,紧接着便轮番上演武术节目。如:套路众多的拳术、舞刀弄棍的比拼、展现实力的飙台角、惊险刺激的高台表演或气功、硬功等。其表演所用的器械主要有:大刀、勾镰、棍棒、梭标、剑、钗、扁担、板凳等,极具乡土特色。高强的武艺令观众赞不绝口、拍手叫好。

万载狮灯,狮头一般为“红面”、“绿面”。在万载,耍“黑面”狮子的极少,因民间有“青狮访友”、“黑面无情”之说。

七、蚌壳灯

蚌壳灯由一女子扮“蚌壳精”,一男子扮渔翁,通过渔翁捕蚌,蚌戏渔翁,演绎着一个渔翁与“蚌壳精”的情感故事。

相传,有一貌若天仙的“蚌壳精”,在河里生长了18年,从未见过天日。一日,她面对如镜的河水,梳妆打扮一番。

蚌壳闹春(龙小玲摄)

有位渔翁,身背鱼篓,手持鱼网,正在河边撒网捕鱼,忽遇巨蚌,欣喜若狂。欲捕之,蚌壳突开,壳内竟是一位芙蓉出水、灵秀动人的龙宫仙姊。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渔翁艳遇,有挡不住的诱惑。顿时,情不自禁,巧借捕蚌想方设法去靠近“蚌壳精”。

“蚌壳精”见渔翁起邪念,便借题发挥,起舞逗乐,巧戏渔翁,以戒色心。

于是,渔翁每每靠近,均被蚌壳非常巧妙地夹头、夹臂、夹脚、夹臀等等。

经过一番滑稽调情,渔翁洋相百出后,总算理智回归。想到家有妻室儿女,“一日夫妻百日恩”,终于收起邪念。

渔翁与蚌壳小憩(左仁吉摄)

“蚌壳精”见渔翁有了理智选择,笑逐颜开,翩跹起舞,喜送渔翁上路。于是,灯队便打起锣鼓过别家。

八、船灯

船灯,由一女子乘船,一艄公划船,是一种表现船在水中航行情景的民间灯彩。因船灯表演并非在水上,而是旱地,所以,万载人将船灯戏称为:“撑旱船”。

株潭船灯踩街(叶秋凤摄)

乘船女为“花旦”,伶俐俊俏,舞姿灵动。艄公为“丑角”,胡子微翘,幽默搞笑。有的灯队为增添船灯之乐趣,加进一位男扮女装的艄婆,艄婆为“彩旦”,她头扎一风巾,手摇烂蒲扇,插科打诨,逗人至乐。也有的灯队采用两位艄公划桨,两艄公不时以偷睹船内女子芳容相互取乐,情趣盎然。

船灯(左仁吉摄)

该灯凭着乘船女与艄公的默契配合,演译顺水划船,一帆风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恭喜东家顺水行舟、万事顺心。

九、车俚灯

车俚灯,是一种有人物、有情节,模仿农家运输工具,由一男子推车,一女子坐车,表现行路情景的民间特色灯彩。该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两人载歌载舞,形象生动地演绎出一段农家男女的欢悦行程。

车俚灯演出(卓传序摄)

该灯由一男一女分别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有的表现一对小夫妻高高兴兴走娘家,有的表现两兄妹快快乐乐去观灯,也有的表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其版本灵活,撰稿自由,利用“旧瓶装新酒”,主题、内容可不断翻新。唱词生动,曲调流畅,配以吹打乐,热闹清新,恭贺新禧。

茭湖农民踩街(叶秋凤摄)

十、鲤鱼灯

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一农家用膳,农户从自家田角塘里捞了一条荷包红鲤鱼,做了一道拿手好菜叫“清水煮鱼”,乾隆膳后赞不绝口,便嘱咐农户好好养鱼,并定为贡品不时送往宫中。后来,因鱼供不应求,全村齐养之。村民因养鱼致富,为谢皇恩、庆贺有余,合计着新春扮起鲤鱼灯。

鲤鱼灯表演(卓传序摄)

一开始,鲤鱼灯仅表现“鱼跳龙门”、“鳌鱼吃水”、“鱼翔浅底”等鱼的生活习性,大家感到缺乏情趣。此时,有位读了点古书的长者讲起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故事一讲,众兴趣盎然。于是,在鲤鱼灯中,增添了姜太公和张三牙两位喜剧人物,使鲤鱼灯既富有观赏性又富有趣味性。

鲤鱼灯中的姜太公和张三牙(卓传序摄)

鲤鱼灯是恭贺东家吉庆有余的一种民间特色灯彩。它不仅有水中鱼虾活灵活现的舞蹈动作和赏心悦目的灯彩画面,而且还有人物、有情节,采用生动俏皮的乡土语言,又说又唱,逗乐爆笑,是一种典型的以“灯”带“戏”,“灯”、“戏”结合的产物。

十一、高脚灯

高脚灯即为“踩高跷”,俗称“高脚鸡”。表演者用脚踩在有脚踏装置的木棍上,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装扮成戏曲中的各种人物,表演时一般随着吹打乐节奏列队行走或旋转蹦跳。演艺较高的能做“乌龙绞柱”、翻“虎跳”等高难动作。在株潭,有的灯队由表演者扮演戏曲人物,演出“折子戏”。

十二、抬阁

抬阁,顾名思义,抬起之阁。该阁用方桌或木柜为底座,四周饰以瓷器古玩、金银首饰、各种花卉,请民间艺人扎成。其造型各异,由童男童女扮装各种角色坐于其中,四人用竹扛抬着踩街志庆,前面有两人手持竹片开道维持秩序。旧时迎神赛会或重大节庆万载县城及株潭等地喜于出现抬阁。

十三、射火

射火类似抬阁,不同之处,是在抬阁的基础上,安装一根翘起的、射向半空的弯弓竹竿,一男童坐于竹竿高端,不时向空中燃放焰火,惊心怵目,令人叫绝。

作者:龙西

来源:德福茶社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就涨五毛!

万载在线客服

欢迎赐稿: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9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