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画报丨山江湖保护没有停留的脚步

跑和走 燃烧脂肪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richangbaojian/31871.html

?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全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空气质量优良率83.9%……”1月25日,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报告出炉,江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溯源而上,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

足迹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长卷

赣州崇义阳岭云海

大自然独具匠心地将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齐汇鄱阳湖,使鄱阳湖流域连成一个生息相关的山江湖区域,该区域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与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重叠。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因历史积累原因,鄱阳湖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淤积、洪涝灾害频繁,生态和经济状况恶化。

年江西省组织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系统科学考察。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山江湖开发治理作为振兴江西的奠基工程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思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成立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拉开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序幕。

年,第一届山江湖开发治理学术委员会成立。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无偿援助山江湖工程一期项目“江西山江湖区域开发”启动。

年,江西省七届人大第二十五次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并特别指出“山江湖开发治理是振兴江西的宏伟工程,也是江西长期的基本建设任务。”

年,山江湖工程作为中国区域开发治理典型,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展出。

年,《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关于共建千烟洲试验站协议》签订。

年,“山江湖开发整治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江西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成立。

年,世界博览会在德国汉诺威市举行,山江湖工程在世界馆展出。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省山江湖办签署《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合作协议,并正式启动。

年,鄱阳湖成为世界生命湖泊网的正式成员。

年,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在南昌召开。

年,江西省政府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实施山江湖工程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

年,南昌湾里区、彭泽县、上犹县、宜丰县等13个县市区批准为“十二五”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年,首部《江西省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同年,山江湖工程作为中国地方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项目的代表,参加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年,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开展“非洲维多利亚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与湖泊保护”项目,向世界推广山江湖经验。

年,第十四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在南昌召开。

年,因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江西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7月,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进,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30多年来,山江湖工程始终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以重大项目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试点先行,系统推进鄱阳湖流域开发、治理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江西画报》年关于兴国县治理水土流失的报道

如今,行走在兴国县龙口镇塘背河小流域,碗口粗的马尾松将各个山头覆盖得严严实实,远近的山岭层层叠叠绿如染,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尽显生态魅力与活力。

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沟壑纵横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的84%,山地植被覆盖只有28.8%。百姓过着“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家中无米”的生活。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曾称,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

更为严峻的是,当年像兴国这样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的地区,在江西比比皆是,到处是红土裸露、沟壑纵横,淤塞的山塘水库,以及泥沙俱下的一江浊水……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曾是森林密布的江西,成了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时在赣南流传着“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江南的红色沙漠”两句话,便是对当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

随之而来的,是河流水系的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减弱、水体污染等问题加剧,从而导致枯水流量少,洪水峰值高,旱涝灾害风险加大。再加上当时沿河“三废”的任意排放放,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

最终,入湖河流的变化与鄱阳湖区盲目的围湖造田、酷渔滥捕等因素相叠加,导致鄱阳湖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湖盆淤积、水质变差、蓄洪容量减少,进一步导致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并反过来降低河道的自净能力。

可以看出,山、江、湖不是三个互不相干、孤立存在的系统,而是“一个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种成分,具有复杂物流、能流、信息流网络和反馈回路的完整生态经济单元”(《鄱阳湖研究》编委会,),仅在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治理,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

要实现治山治水,就必须要治贫脱贫。贫困地区为了维持眼前的温饱,不得不用原始、粗放的方式,过度开发有限的资源,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越穷越盲目开发,越开发越穷的恶性循环。

“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江西人开始了漫长探索与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从开荒种田到退耕还林,从靠山吃山到封山育林……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山江湖工程掀起了一场覆盖全省的绿色革命。不仅包含绿化造林,改善生态的行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宣传普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实践,江西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年与年相比,全省GDP增长倍;贫困人口减少多万人;森林覆盖率由31.5%上升到63.1%;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以上,流域主要水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下降60%以上。

治山

恢复与保护丘陵山区生态

“在山上再造一个新赣南”,曾经荒芜的山丘,如今果香四溢。赣南脐橙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特产,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治山的第一步是恢复森林植被,江西喊出“山上再造一个江西”的口号,先后开展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中德造林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等大型工程,实施了“跨世纪绿色工程”,开展了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最前列。

庐山市白鹿镇有着数百年的花岗岩开采史,境内废弃的新旧矿区很多。曾经,站在庐山五老峰景点都能看到矿区裸露在外的岩石。经过4年的植被恢复,往日光秃秃的废弃矿山,已被构树、马尾松、芭茅草等全覆盖,生机盎然。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整治余条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亩。像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上犹县梅水乡油岭小流域、赣县樟溪小流域等都通过生态修复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修复矿区生态环境。重点实施赣南稀土矿、赣南钨矿、赣东北铜金矿、九瑞铜金矿等矿区土地复垦治理工程。水平梯地、沟道整治、种草、种树、蚯蚓养殖……各种手段显神通。

从单一的南方红壤丘陵治理,转为“山水林田”综合开发,“千烟洲模式”成为了国际样板。

千烟洲地处江西泰和县的吉泰盆地,30多年前,这里一片荒芜,80%以上的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在l%以下。宜林无林,多雨缺水,没通电也不通车,仅剩“7户7烟”人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

江西省山江湖办与中国科学院、吉安市通力合作,在千烟洲正式创立山江湖区第一个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基地。30年来,其创建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与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更兴旺”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千烟洲模式,在江西省38处示范点推广,并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写入高中地理教科书。

据统计,鄱阳湖入湖泥沙量由年的万吨,减少到年的万吨。“治江必须治山”的理念,正在被成功实践。

治江

保护“五河”水资源

峡江水利枢纽

水土流失情况得到了治理,治江的重点便落在水污染防控上。

对于城镇生活污水、垃圾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活污水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城镇垃圾实行集中清运、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制定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标准。逐步在全流域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清洁生产。定期对全流域涉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

推广沼气技术,开展清洁农业畜牧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农村垃圾污水规范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确保水资源调蓄。新修和修复各类水利工程10万余座,先后修建了伦潭、山口岩、峡江等大型水利枢纽。

开展流域监测,尤其是源头区生态系统监测,保护“五河”源头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全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2%,鄱阳湖水质总体上基本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治湖必须治江”落到了实处。

治湖

恢复与保护鄱阳湖生态

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

治湖最重大的工程,便是自年起开展的鄱阳湖退田环湖工程,包括“平垸行洪、退田环湖、移民建镇”,工程先后实行4期,还湖近千平方公里。

恢复与保护湿地生态。近年来,鄱阳湖成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其背后是最长达30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重建技术研究,越冬候鸟与湿地保护专项行动,湿地植被恢复行动等。

以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为起点,全省建立类型齐全、分部广泛的自然保护区。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处,总面积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1%。

瑞昌官田湖基地过去血吸虫施虐,如今这里已经是疫区扶贫开发的典范。在山江湖工程支持下,以水产为中心,采取鱼、草、牧、果沼相结合综合开发模式,改善湖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做到既彻底消灭血吸虫,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年农业总产值猛增倍。

开展大水面综合开发,以余干县云湖基地为例,根据当地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不同水面的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综合开发模式,成效显著。

治理与恢复湖区沙化土地。都昌县境内,有是江南面积最大的4.5万亩沙山,风起时,风沙吞噬良田、毁坏植被。当地年年种树防风固沙,却几近全军覆没。年开始,山江湖工程委派项目组专家经过多次调研,筛选了湿地松、蔓荆子、沙棘、香根草等50多种适应沙化土地的先锋物种,建立了重度风沙治理和轻度沙化防治示范区。两年生湿地松育苗及沙化土地治理模式,使试验成活率达85%。昔日的万亩沙山已开始披上绿装。

千里赣鄱,青山绿水,今日江西,风光锦绣,正如年毛泽东在会昌岚山上的抒怀——“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治穷

促进流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奉新县万亩猕猴桃休闲园

推动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结合自然环境特点提出治理模式,依据赣南山区实际情况,提出“猪-沼-果”生态农业“赣南模式”;在红壤丘陵区,创建了“千烟洲模式”与刘家站的“顶林、腰园、谷农”先进样板。

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了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的产业化发展,持续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年产沼气5亿多立方米。水电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循环经济。星火工业园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从年建设以来,实验区致力于“资源-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吸引有机硅上下游配套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通过推广参与式农村发展扶贫,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先后开展山区培训、丘陵区培训、湖区培训,培训学员10万人,有力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实践乡村振兴。

传统农业大县万载在山江湖工程的推动下,有机农业产业化步入发展快车道。如今,在农业部认定的多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万载县是唯一一个以有机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全县从事有机种植的农民有6万多人,有机农业土壤面积达27.43万亩。

猕猴桃是适宜缓坡地带种植的高效水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又好。过去,奉新县猕猴桃种植虽有一定规模,但品质不佳、产量不高。

为此,省山江湖办当“红娘”,引进新西兰先进的猕猴桃栽培与管理技术,在当地建立“中新猕猴桃科技合作基地”为全县果农提高收益的技术支撑。如今,当地自主培育的“奉黄一号”猕猴桃品种可以和进口品种媲美。

万载县百合种植邓龙华摄

开放

走向世界的山江湖工程

大汊湖白鹤

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菲利普亲王一行,于10月25日到我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进行了考察访问。他们冒着蒙蒙细雨,兴致勃勃地来到大湖池观鸟。

因季节关系候鸟数量尚不很多,但还是可以看到灰鹤、白枕鹤、白鹳、苍鹭和野鸭等珍禽。亲王在望远镜前高兴地说:“看到了,看到了!”

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世界因为山江湖认识了江西,江西也把山江湖工程带向了全球。

30多年来,开放合作的观念,伴随着山江湖工程的成长。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智”和“引资”结合,“内联”和“外引”互补,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相济的大开放战略,广泛开展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江西山江湖工程建设。

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右二)在鄱阳湖观鹤

年11月21日,在南昌举行第十四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外国代表观看江西生态展后感慨万分。邓高正摄

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0多个国际组织以及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多次。实施国际合作项目50余个,争取国际无偿援助资金和贷款达10亿元。

近年来,依托南南合作网、世界生命湖泊网和国家鄱阳湖生态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展与南南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流域合作,促进综合保护治理技术走出去,打造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和国际大湖流域综合交流合作平台。

年11月21日,在南昌举行第十四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江西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和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获颁“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球自然基金会主席、世界生命湖泊网执行主席玛丽安说,湖泊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谓“生命湖泊”,一定要有流动的水体和相对较好的水质,绝不能是一湖死水,江西鄱阳湖是当之无愧、真正的“生命湖泊”。

展望

吹响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的号角

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西方案》),7月,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全面提升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江西方案》的出台,江西也已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的号角,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效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迈向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江西勇于担当,聚焦重点难点,当好改革“试验田”,为美丽中国贡献“江西智慧”。

摄影:纪伟涛

   郭 晶

  敖玉龙

轻松阅读

视觉分享

长按下方图片可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9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