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头、刺猬头、冲天辫……十多年前,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杀马特”造型风靡一时,如今已成为众多“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
可是你知道吗,早在一千万年前,这造型就在一种鸭子头上“流行”,它就是中华秋沙鸭,“杀马特”的鼻祖。它们的头上仿佛喷了很多发胶,让稀疏的“头发”触电般竖立起来,十分飘逸,“嘴巴”红红的像涂了口红,时尚前卫延续至今。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的孑遗物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其最醒目的特征是两胁羽毛上有黑色鳞纹,俗称鳞胁秋沙鸭,因其模式标本产地在中国,故称“中华秋沙鸭”。
成年的中华秋沙鸭,体长可达六十厘米左右,虽然长得像家禽但飞行能力比大部分鸭子都强,有的甚至将巢穴筑在七八米高的树上。这些树大多靠近河湖,便于受到敌人攻击时迅速飞入水中避险。
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十分狭小,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长白山、兴安岭等地区,每年春季,中华秋沙鸭飞回北方繁殖地育雏,秋天又成群结队迁徙到长江南北两岸越冬。
它们喜欢栖息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或开阔湖泊,通常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多在缓流深水处觅食,妥妥儿的“捕鱼达人”。它们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在哪里栖息安家,被誉为“生态试纸”。
为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近年来,我国在其繁殖和栖息的地区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许多地方还成立了“中华秋沙鸭保护联盟”,坚持巡湖护鸟。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在四川境内的雅安、成都、乐山、眉山、德阳、自贡、内江、凉山等地拍到了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小档案
中华秋沙鸭,隶属于雁形目鸭科,俗称鳞胁秋沙鸭、唐秋沙、油鸭、中秋等,长长的下垂冠羽、白色的胸部以及鱼鳞斑纹的胁部区别于其它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是一种食鱼类游禽。。
本期主创:
撰文/王代强
供图/成都观鸟会
海报设计/沈晓颖
特别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