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正,年3月出生。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家协会理事,宜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任万载双桥乡、县文联、县史志办副职,年晋升副处级非领导职务退休。有数百件作品在国家、省、市县发表。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万载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间习俗。然而,星移斗转,时过境迁,过去的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许多民俗已经消失或趋于消失。
剐蚁粪
七十年代以前,城里人多数住的是平房,地是泥地或铺了一层窑砖。天晴落雨走回家,鞋底上总会沾一层泥巴,蹭在家里的地上,天长日久就形成一层黑黑的地泥。每每一月半月就有农民担着撮箕,拿着镰铲,上门免费来剐地泥,谓之“剐蚁粪”。把地剐的干干净净,住户和农民都很高兴。化肥普及以后,这一习俗就消失了。
捡狗屎
经常有人提只小撮箕,拿把小铲子,在大街小巷或大路小路边转悠,看到狗屎就铲起来带回家去作肥料。七十年代以后,再也看不到捡狗屎的人了。
换粪换小肥
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大便小便都是在家里解决,在家里选个角落挖个坑,埋一只瓮,架上木板,就算厕所。在房里的角落放一只木桶,随时都可以小便。经常有农民挑着粪桶,在大街小巷吆喝:“换粪咧!换小肥(即小便)咧!”粪坑满了,小便满了的人家,就会出来打招呼,往往是一桶小肥2毛钱,一担大粪1元钱不等,价格有涨有落。后来住楼房了,有了排污管,大便小便都往河里排,农民到城里也换不到肥了。
赛龙舟
每年端午期间,县城龙河或蜀江都有赛龙舟活动,龙河两岸,人山人海,鼓声震天,锣声频催,龙须飘飘,桨急人欢。此赛事七十年代以后消失。
换叮啵糖
过去常有人挑担游走于大街小巷之间,担子一头是盛着一饼米糖或番薯糖的木桶,一头是用来收购废旧物品的箩筐,手执铁质的半圆形刀片和小锤子,晃晃悠悠,边走边敲,也不用吆喝,小锤子敲击刀片发出“叮啵叮啵叮叮啵”的响声。小孩子们都知道是换糖的来了,纷纷从家里奔出来,举着甲鱼壳、牙膏皮、鸡内金等等换糖吃,一件物品可换一根手指长半厘米厚的糖。此现象七十年代以后基本消失。
磨剪刀
过去常有专门磨剪刀的师傅,穿行于街坊之间,肩扛长櫈,櫈子上一头镶嵌有磨刀石和水筒管,手执一串铁片,不时抖动发出“悉悉索悉悉索”的响声,不用叫喊都知道是磨剪刀的。听到响声,便有妇人走出家门请师傅进去磨剪刀。其时磨一把剪刀需付2毛钱。此行当七十年代以后消失。
扎柏子门楼
八十年代以前,每年国庆节每个单位每个店面的大门都会扎柏子门楼,采摘来青翠的柏枝,用绳子串起来,再缀上五颜六色的纸花,悬挂于大门周边,再挂上红灯笼,以示庆祝,节日气氛祥和浓烈。此举八十年代后消失。
打仁生米
八十年代以前,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炒米糖。每到腊月,县城、乡镇大街上都有几起打仁生米(爆米花)的,这里“嘣”的一声,那边“嘣”的一声,一升米可以爆出一箩筐米花。围观者挤挤挨挨,好不热闹!此行当于八十年代基本消失。
补火笼
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只取暖的火笼,用久了火笼框子、提手或烂或散,每到冬季,就经常有篾匠带着一把细篾和竹片,行走于街坊,为人家修补火笼。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火笼渐渐淡出寻常人家,也就见不到补火笼的人了。
修圆木家私
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每家都有木制的生活用具,如饭甑、水桶、脚盆、菜盆、澡盆等等,使用久了免不了会糜烂、断箍、烂板、散盖等。就有善做小木的师傅走街串巷,拖长声音叫唤“修圆木家私!”有需要修理的人家,就会把师傅请进去修理用具,如果到昼边还没完工,还要招待师傅吃饭。后来金属器具取代了木制用具,修圆木家私的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感谢胡学正先生的原创作品
欢迎读者朋友们赞赏留言转发
更多精彩敬请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