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每逢过年过节或操办红白喜事,民间总有敲锣打鼓的习俗。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想必大家司空见惯,而做锣做鼓的传统手艺就未必人人见过。

图▏网络

元旦前夕,记者路过万载县株潭集镇,在一条不足两百米长的老街上,就发现有四五家锣鼓店铺,让人感到稀罕。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但听当地居民介绍,这种锣鼓店铺在宜春、萍乡、浏阳等地都少有,整个万载县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带着对传统工艺的情结,记者走进了其中一家锣鼓店铺。这家面积约十五平方米的店铺堆满了数百件锣鼓货物,依墙叠放的木鼓犹如一个个鼓胀的啤酒桶,而摆放在柜架上的铜锣则像大小不一的农用晒盘。店主李俊文介绍,他的手艺主要是做铜锣和唢呐,鼓是从外地进货,不过本地也有一位会做鼓的老人,但满足不了店里的供求。李俊文说,他家三代做锣,远近有名,十里八乡的锣鼓唢呐队都在他这里订货。手工铜锣制作工艺流程繁杂,主要包括铜饼锻造、铜锣排音、试音和手工抛光等。因为是纯手工,铜锣的制作速度缓慢,面积大的铜锣需要三四人同时合力才能拉平打圆,平均每天只能锻造一面铜锣。手工制作铜锣的技术难点是把握火候,炉火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铜锣的质量,而判断温度高低主要靠观察铜饼的颜色,这得凭经验,没有两三年时间的锻造经验是难以做好的。

  看完铜锣制作后,记者在向导的带领下,在集镇偏僻处的一栋老屋里找到了做鼓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放下手中的活,客气地招呼我们坐下。老人名叫罗荣方,今年72岁,也是三代祖传做鼓。说起做鼓的事,老人感叹起来:“哎,现在外面大都是企业机械化生产鼓,手工做鼓的人很少了。”罗荣方告诉我们,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约有年的历史,用于祭祀、乐舞、驱兽、报时与报警。罗荣方14岁跟从父亲学做鼓,至今已有50多年了。在罗荣方刚学做鼓的时候,父亲首先教他制作竹钉。别看这小小的竹钉,却是考验做鼓人基本功的活,每枚竹钉大约要削上几十刀才成形,刀刀要恰到好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做鼓皮的流程中,刨牛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步骤。鼓皮必须削得厚薄适当,做到中间略薄四周渐厚,鼓皮太厚则鼓声闷而不响,鼓皮太薄则声音高噪容易破裂。除此以外,木板厚薄、弯度的计算,以及木板侧面斜度的计算都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够准确无误。罗荣方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做的鼓质量好,不愁卖不出去,都是顾客自己找上门来。有一次,他去外乡走亲戚,看到一个他20多年前做的鼓,基本上保存完整,用鼓槌击之,声音悦耳,这是其他鼓无法达到的。“我做的鼓虽不愁销路,但销量不大,一年卖几十个鼓,大的两千多元,小的百把元。”

信息来源:宜春新闻网/原标题:在乡间寻锣问鼓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就涨五毛!

万载在线客服

欢迎赐稿:

qq.







































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j/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