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济文化与哲学邓汉成董事长关于诚济的

关于诚济

1、取名诚济

小时候,我崇拜大姐,她是一名赤脚医生。她背着药箱,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还常常挂着一付听诊器,走在乡间小道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社员从周边的公社(当时公社就是现在的乡镇,社员就是农民),来到家里找姐姐看病,姐姐非常受人的尊敬。她还是“活学活用”积极分子,受到了表彰和奖励,还参加了全省的表彰大会。那时,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高中毕业后,医院工作了,我找出大姐的针灸书和中草药书,开始自学中医,采回很多中药标本挂在房间的墙上,同时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第一回,是治疗我自己,当时我腹泻,我就扎我的足三里,结果竟然好了。接着为一位老农治愈了肠梗阻,还有一位经常流鼻血的姑娘,扎了少商穴、合谷穴后,竟然也好了,从此,还成了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当然,按照现在的规则,我是非法行医的,不过那时,没有这一说。当时,我真的感觉到行医是高尚而圣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医疗市场化的观点,很多医生跳槽到沿海开办诊所,我也蠢蠢欲动。由于一些因素,还是没有离开,于是,医院提出,医院第三门诊,我为门诊部负责人。当时,因为有公费医疗,有很多门诊都采用变相的手法,以卖日用品和食品,开医药发票来获利。而我当时开门诊即制订了一条原则,只看病开药,坚决不卖非医疗用品和食品,也不卖保健品。因为我当时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做事原则,加上自己的技术和真诚的服务,很快就取得了病人的信赖,在所有的门诊中,我的效益是最好的。

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诚信。

医院之初,为了取何名,几个合伙人想了很久,绞尽脑汁,也有很多人为我推荐了名字,我都不大满意。最终,我还是取名为“诚济”。

第一,这个数理32画,非常吉利。

第二,“诚”完全合乎我的行医理念。《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把诚看成是天道,而依天道行事,就是为人之道,是做人的法则。“济”是帮困,在此是治病救人之意,“诚济”则是循天之道,为人治病。也就是西乡的“敬天爱人”之训。

这就是取名“诚济”的由来。

2、“诚济”乃医院之核心,是为院训

其实,凡能成大事者,必是胸怀远大也。

西乡有训:“事无大小,踏正道推至诚,凡事不可使炸谋。”言下之意在于:“不应总想着用计谋达成目的,更不能不择手段,而必须以至诚之心依正道行事。”医院做医生的,更应遵循这一原理,即行正道、尽真诚。

所以,诚济引申为:诚信诚意、精诚济世;济善济美、爱在诚济。

医院的院训,医院的经营理念。

3、创“诚济”之大义

事实证明,能成就一番事业是因为源于高洁无暇之念,从而得到许多人的协助而获得成功。

正如《遗训》所云:“世人所昌之机会,多为侥幸所得。真正之机会,在尽理而行,审势以动。平日忧国忧天下之诚心不厚,只趁时而成,事业绝难永续。”

医院,是抓住了真正的机会,那就是党的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我们抓住了先机,目的就是办一所“为人民谋健康”的医院,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医疗事业引进了竞争机制,符合“在尽理而行,审势以动”。这就是我们创诚济之大义。

所以,诚济的精神和使命便是:“为人民谋健康,为员工谋福祉”。

因此,我必须戒除一切私心,并为此奋斗一生,作为我今后追求幸福人生的动力。

4、坚持“纯粹之心”

英国哲学家艾伦(—)在《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书中,说明只有“纯粹之心”才具备将人与社会引向正确之途的伟大力量。

这就是说,不论事业也好,政治也罢,资金、地位与能力具备,煞费苦心,拟定计划,酝酿战略战术,却仍有出师不利之时。这是因为你是否有“纯粹之心”。

纯粹、美好之心,坦率、真挚的想法,这之中其实蕴藏着惊人的力量。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往往发端于这种至纯之念。

“龙河之滨,锦江之源;天使情怀,诚济共好”,是我“纯粹之心”的向往;“诚信诚意,精诚济世;济善济美,爱在诚济”,是我“纯粹之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健康,为员工谋福祉”,是我“纯粹之心”的使命;“用心做您的健康伙伴,用爱做您的生命守护”,是我“纯粹之心”的宗旨;“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我“纯粹之心”的目的。总之,用“纯粹之心”,建“医院”,循天之道,治病救人。

5、“诚济”院徽

诚济院徽由诚济拼音字母缩写。组合成一颗心,“红十字”藏于心中。寓意诚济全体医务人员“用心做人民的健康伙伴,用爱做人民的生命守护”,永远保持一颗“精诚济世,爱在诚济”之心。

诚济“心”医院名称“医院”和英文“CHENGJIHOSPITAL”,中英呼应体现出医院国际化的标准和规模。

采用以绿色为主,医院对生命的尊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也是年轻和平的象征。绿而向蓝,医院将不断走向沉稳大气。

赞赏

长按







































百部酊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j/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