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喻氏源流考

世界喻氏宗亲总会通知

尊敬的喻氏宗亲:

浙江省“桐庐砚石喻氏编修委员会”,自年11月开始新编《砚石喻氏宗谱》。由于所存《砚石喻氏宗谱》残本只有本支行系,特于年5月,聘请喻学才教授撰写《砚石喻氏源流考》。学才教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远涉千里万水,四处访谱,潜心阅谱,细致钻研,综合贯通。终于给桐庐喻氏族人厘清了“砚石喻氏”先祖及其后裔近二千年来的世系脉络。

现在砚石喻氏重修主体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为了进一步完善《砚石喻氏宗谱》的修纂工作,“桐庐砚石喻氏编修委员会”决定,借助世界喻氏宗亲总会,向全国喻氏宗亲公开《砚石喻氏源流考(上中下三篇)》,广泛征求族人的意见和建议。

世界喻氏总会认为,《砚石喻氏源流考(上中下三篇)》是中华喻氏族史研究史上一篇有深远意义的好文章。同时,“桐庐砚石喻氏编修委员会”敢于向全国喻氏公开自己的秘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的作风,也为中华喻氏开展族史研究和纂修宗谱开了一个好头。

为此,世喻总会呼吁,各位关心族务的宗亲在认真阅读《桐庐砚石喻氏源流考(上中下三篇)》的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同意见,务必请将持论的依据写明。包括文字图片内容和谱书的卷次,谱书的全名以及谱书收藏人的通讯联系方式。届时,世喻总会会将所有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桐庐喻氏族人,以利于修改完善。

世界喻氏宗亲总会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砚石喻氏源流考(上)

喻学才

砚石,古村名也。位居今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上唐行政村之喻宅自然村,因砚石喻氏始迁祖喻樗而得名的村落。喻樗任职史馆校勘期间,家居屋旁有一巨石,二丈见方,台面如砚。喻樗当年喜欢在这块砚石摊书校对,史称“喻樗点书处”。现在,村名砚石只是一种文化记忆,它不仅是一个家族发源地,更是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因为它上接江夏喻氏一脉,下衍浙江数支喻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地方。

一、砚石喻氏之源

欲明砚石喻氏的来源。当读安徽旌德仕川村《喻氏宗谱》。因为该谱的老谱序中保存了宋代绍熙三年()喻良能致仕后亲自审定本族宗谱后所写的一篇序言。而这篇谱序保存了从周穆王赐祭公相如姓喻到喻良能退休修谱写序时大约一千八百多年的世系梗概。

砚石喻氏的远祖是喻相如。他是江夏喻氏受姓的始祖。从喻相如到喻良能,一共传承了66世。我们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

第一世(喻相如)→第二世(喻方)→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第六世(喻广)→第七世(喻琬;喻琰)→第八世(喻纲)→第九世()→第十世(喻甘)→第十一世(喻贵)→第十二世(喻凤)→第十三世()→第十四世()→第十五世()→第十六世→第十七世()→第十八世()→第十九世()→第二十世(喻尚忠)→第二十一世(喻良佐;喻良辅,喻良弼)第二十二世()→第二十三世()→第二十四世()→第二十五世(喻宽)→第二十六世→第二十七世()→第二十八世()→第二十九世()→第三十世(喻大本)→第三十一世(预存耕)→第三十二世()→第三十三世()→第三十四世()→第三十五世()→第三十六世()→第三十七世()→第三十八世()→第三十九世()→第四十世()→第四十一世(喻仪)→第四十二世()→第四十三世()→第四十四世()→第四十五世()→第四十六世()→第四十七世()→第四十八世(喻宗饶)第四十九世()→第五十世()→第五十一世(喻鉴)→第五十二世(喻滔;喻溶)→第五十三世(喻德修)→第五十四世(喻承勋;喻承福)→第五十五世()→第五十六世()→第五十七世()→第五十八世(喻世贤)→第五十九世()→第六十世()→第六十一世()→第六十二世()→第六十三世(喻志高)→第六十四世(喻汝砺;喻汝砧)→第六十五世(喻樗)→第六十六世(喻良能)。

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前年)。他55岁登基。在位50年。姑取穆王95岁为给祭公相如赐姓封地做起算时间,到南宋喻良能写序的绍熙三年()。总计年,平均下来,每代人约为33年。大体合符常情。需要说明的是,喻良能的这篇世系谱很大程度上是一份仕宦谱。因为多年的家族历史,世系传承,开枝散叶,十分复杂。作为一篇谱序,不可能把每一代传承的人名都写上。这就是该谱序中还有不少缺名(省略)的原因。更何况谱序是跟谱本正文一起的,正文世系如珠在绳,也用不着全文照录。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该谱序主要是记主干,也就是侧重记录长房世系。下面让我们对这篇十分重要的世系做些解说;

1.赐姓喻氏,食邑江夏

我们中华喻氏,源出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封建等级体系,喻姓的远祖享受的是最高等级的爵位,得以世袭。封国在祭(音寨),称祭公。封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至今尚有祭村)。因为封地在西周首都京畿范围,属于畿内侯,在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当政时节,那一代的祭公名叫祭相如,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对周穆王忠心耿耿,帮助很大。祭公相如晚年患病,周穆王率朝廷文武重臣到祭公相如病榻前请求训政。祭公相如和周穆王同为姬姓,祭公的备份高,是周穆王的叔祖父。祭公相如和穆王的有关治国理政的那次重要对话,被记录在西周典籍《逸周书》里,篇名叫《祭公解》,今有黄怀信等撰,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本《逸周书汇校集注》传世。但需要说明的是,该书的注释欠准确。第一,辅佐穆王的那一代祭公叫相如,而不是谋父。因为祭公谋父是周昭王的重臣,已经在伴随周昭王(周穆王的父亲)第二次南征荆楚途中,在汉水上被楚人设计害死。事见《春秋左氏传》僖公四年记。因为其事体不宜公开(当时王师几乎全军覆没,故朝廷没有公开此事,因此史书记载缺略)。昭王淹死后,按照制度,做了多年太子已经年届半百的姬满登基,是为周穆王。祭公谋父的儿子相如也世袭父爵,继续做他的卿士。《竹书纪年》在这个问题上也错了,因为昭王淹死在汉水中,六师全军覆没。作为昭王的股肱大臣随侍左右的祭公谋父怎么可能生还?且周穆王那次南征荆楚,是因为轻敌,被楚人暗算所致。上到昭王,下到普通战士,都因不熟悉水战的要领而被楚人暗算没入滔滔江水之中。祭公谋父如何能够幸免?

祭公谋父的儿子祭公相如同样是忠于王室功勋卓著的重臣。他的功绩主要在教化百姓,使民德归厚上。“王嘉公能以德喻民,赐姓喻氏,食邑江夏。”也就是说,周穆王为了答谢祭公相如对朝廷的贡献,即“以德喻民”,赐他喻姓。还把后来被称之为江夏的地块赐给他作为采邑。喻姓后来便以江夏为郡望。是因为得姓始祖和江夏这块土地有着特殊的渊源。江夏郡,西汉高祖时初置,治所在今天的湖北云梦。其辖地包括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西,信阳东,淮河南一大片地区。江夏郡三国时期曾出现孙吴、曹魏各置江夏郡的情况。东吴的治所在今湖北鄂城,曹魏的治所在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治所回到老地方。郡名改为武昌。南朝刘宋时,江夏郡的治所移到夏口,即今武汉市武昌区。隋唐两朝江夏郡即鄂州。

2.喻方定居江夏和喻琰迁蜀失踪

祭公相如虽然已经得到周穆王赐姓封地,但他也许是年纪大了,并没有前往封地里定居。真正在封地里定居并且世世代代世袭,那要到相如公的儿子喻方公手里才成为现实。“及子方公世居焉。传四世孙曰广,当其时国政衰弱,虽失其官,而子孙犹世居是郡焉。广生二子,曰琬曰琰。琰迁西川。”到相如公下面第六代裔孙喻广的时代,周王朝已经国政衰弱。诸侯强大,不服朝廷。喻广的世袭爵位国家的公卿位置也失去了。但子孙们仍然在江夏地区居住生息。

从第七代开始,当时喻广的两个儿子喻琬、喻琰兄弟决定一个留守江夏坚守祖宗丘墓,一个西迁蜀地寻求发展机会。喻良能的先祖属于喻琬这一支。这一支从汉朝开始便大放异彩。世代传承直到南宋喻良能,世系传承虽然十分简略,但脉络却十分清楚。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族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都被这位有心人记录下来。但喻琰那一支前往西川发展的则从此杳如黄鹤。纵览全国各地族谱,喻氏与四川发生关系,最早也要等到唐朝初年喻迪冲。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为什么喻琰一支始终杳无音信?不知出于何种意外事故,这一支最早入川发展的先祖世系就此中断。

3.汉代的辉煌:喻贵廉洁爱民,封江夏伯

喻琬的儿子喻纲“有勇略,仕西汉文帝朝,封骠骑将军。”骠骑将军,官阶俸禄和大将军相同。

他的孙子喻甘,“官内史。”内史,在汉朝初年,官秩和御史大夫同级别,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治粟内史被更名为大农令,又增设大内这一机构掌管全国财货,为大农令的平行机构。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国家财政的集中统一管理,将大农令更名为大司农,统领全国谷货和财货,又将大内改为都内令,降为大司农属官。

喻甘“生三子,长曰贵,神气秀爽,通《春秋》《书》《礼》三经。元鼎丙寅(公元前年),淮南太守张骞,大司农汲黯共荐,以明经入仕,初任河南太守。己巳(公元前年),御史大夫石庆、桑弘羊荐任西河郡守。政治廉洁爱民。帝闻之,召入宸殿,曰:’美哉!民社之寄,汉社稷之臣也!’。太初丁丑(公元前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太史令司马迁、丞相公孙贺共荐荆州刺史,封江夏伯。

喻贵“生三子,长曰凤,聪敏过人。以明经入仕。始元丁酉(公元前84年),拜御史。与魏相友善如兄弟。后代朱邑为北海太守,终于官。”明经是汉朝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属于人才察举制度中的特科。明经的意思就是通晓经典。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建议,武帝以后的明经考试内容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汉朝四百年,名臣中从明经科出身的很多。如召信臣,孔安国等。前面讲喻甘的长子喻贵“通《春秋》《书》《礼》三经“。就是说的具体的经书名目。

自喻凤往下传,第九世孙喻尚忠处身东汉顺帝刘保当政时期,因为其具有“文章冠世”的声望。汉顺帝永建丁卯年(公元年),喻尚忠得到江夏郡太守黄琼、河南太守张楷的共同举荐,“以明经入中书,再任秘书”。阳嘉壬申(公元年),又得“尚书令陈蕃荐任太常礼院中书侍郎,四任尚书、仆射。”中书是中书令的简称,掌传宣诏令等朝廷事宜,多任用名望之士。秘书,是掌管宫廷图书的官员。太常礼院中书侍郎是汉朝位列九卿之首,俸禄二千石,以管理朝廷朝会丧葬,帝王陵墓管理和常规祭祀为主,,也管人才教育的官职。侍郎相当于太常礼院的副院长。

喻尚忠的三个儿子又是十分了得:“长良佐,次良辅,三良弼。弼通《书》《礼》二经,佐通《春秋》大义。辅通《易》书大义。桓帝建和己丑(公元年),兄弟三人并以明经入仕。佐任中书令。辅任殿中侍御史。剀切事君,进《忠义传》以献帝。帝纳而未行。寻以疾辞归田里。弼仕殿中丞。上疏乞骸骨。时人谓之三贤。迨今里有三贤堂。”殿中侍御史。居宫殿中纠察非法官员,隶属御史台官。七品官。殿中丞。宫殿中的副职管理官员。协助宫殿主管官员工作。

喻良辅四世孙曰宽,仕汉灵帝朝。拜淮平太守。

4.晋朝的喻大本与儿子喻存畊(耕)

喻良能的序言中继续写道:“又五世孙曰大本,晋慜帝建兴癸酉(公元年)以《春秋经》入仕。初任河东太守。次任侍中。其子曰存畊,官寿春令。”侍中是皇帝身边负责皇帝生活起居日常服务的官员。三品。俸禄一千石。

5.隋代政声卓异的喻仪

自喻存耕“传十世孙曰仪,隋开皇戊午(公元年)官御史。寻为华州牧。再任侍中。三拜建康刺史。政声卓异。朝之大臣高孝基,荐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即负责宫殿城池、陵墓建设和各种器物建造的主管部门之副职。相当于今之国家住建部副部长。

6.唐代的辉煌:喻宗饶、喻鉴、喻滔、喻溶

“七世孙曰宗饶与御史中丞舒元舆友善。唐文宗太和乙卯(公元年)荐以明经及第。初任福州建阳令,再任杭州钱塘令。三任福州刺史。宣宗大中丁卯(公元年),擢太常礼院中书郎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常礼院,太常寺属官中主事官。掌教礼仪,事许专达。上柱国是功勋荣誉名称,一如今世之一等功。喻宗饶因为贡献卓著,享受国家十二个级别的勋名之最高级别勋名。他的这个头衔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在唐宣宗大中丁卯年他升任太常礼院的院长。但他这个院长还是立过一等功的院长。

“又三世孙曰鉴,僖宗乾符(公元-年)初拜饶州刺史。”“生二子,长滔,次溶。滔迁乐平大木街。溶从父宦于鄱阳千秋乡家焉。”千秋乡系江西省鄱阳古代乡村名。喻良能曾担任过鄱阳县令。致仕后为了修谱,还曾经回到当地访寻喻氏江夏旧谱。抄得其旧谱而归。

7.唐末喻德修父子和定居新安

“溶生德修,自少颖悟,有文武才。昭宗大顺庚戌(公元年)登武榜。初授武进校尉前保义郎。终宣歙池节度使。”保义郎,武臣官阶名。正九品。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会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所主持行政区域内的人财物,故称节度使。

“修生二子。长承勋,次承福。承福诏封浮梁令。承勋侍父,从李克用征黄巢有功。授招讨使。道经新安,喜其风景。遂于城东问政山下居焉。”浮梁,就是今天的景德镇市下的浮梁县范围。招讨使:官名。唐贞元年间开始设置的官职。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其事。五代与宋亦不常置,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以北宋为例,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岳飞、韩世忠等都兼任过该职务。

8.从宋初的喻世贤、喻志高到北宋南宋之交的喻汝砺

“迨四世孙曰世贤,宋太宗端拱己丑(公元年)登进士第,官至杭州太守。”“又五世孙曰志高,生二子,长汝砺,次汝砧。少游学于睦之桐庐,美其风俗,遂居之。生一子曰樗。绍兴(公元-年间)中为为太学丞。汝砺,予之祖也。登宣和元年()进士。初授礼部员外郎。终为秘阁学士。”礼部员外郎:北宋神宗朝,礼部员外郎为实职,为礼部的佐贰官,正七品。秘阁学士:宋朝朝廷图书馆官员。掌管朝廷收藏正本图书、字画。

9.喻良能的自述和谱序落款问题

“予承先泽,忝登淳熙乙未科,备员国子监主簿。重述前人忠义传以进上,上善纳之。付入翰林考正。颁行于世。绍熙元年三月十五日上章乞求致仕,再幸沐皇恩赐归。是秋假日,考其先代源流,及往访鄱阳之族,征其古谱录归,继接后支,以成实录。庶几数典无忘,而亦有以启其后也。是为序。”

“大宋绍熙三年岁次壬子秋九月吉赐进士第国资主簿裔孙新安喻良能叔奇谨书。”(录自安徽旌德仕川喻氏宗谱年版)转录自中华喻氏通谱第一部上册页

这一段自述纠正了宋以来很多家谱的错误说法,多家家谱皆持喻良能撰著《忠义传》上给朝廷。喻良能说的很明白。他是重述先人《忠义传》以进上。这中间自然有良能的增补。但基本框架体例主题都是三国汉献帝时的那个叫喻良辅的先人所为。南宋的喻良能增加了大约五分之二的篇幅。内容主要包括三国以后北宋之前。上下千余年,收录的忠义杰特人士总共一百九十人。他十分尊重祖先的著作权,并没有丝毫掠美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汉献帝时的祖先叫喻良辅,他和宋代的喻良能中间相差好几十代。

这一段落款的价值在于它佐证了喻良能这一支从唐朝开始后期定居新安,即今安徽歙县问政山。

从歙县的问政山何时迁徙到歙县的堨田。又是何时从堨田分支到义乌、富阳等地,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从浙江富阳喻氏族谱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读《富春喻氏家谱》清康熙戊午年阮文声原序称:“喻氏自乔二公由徽郡歙县营生至富南行十数里,见亭山之麓峰秀水灵,喻氏乐而居之。”清乾隆二十四年喻凌云重修序则明言:予族喻姓始于相如公食邑江夏.......叔奇公修于宋。陶邻吉斋公,养初公仕川公宜之公修于明。至今百有余载,.....乙亥春族人聚议,竞争相鼓舞。慨然乐输。因得堨田礼公,兰川智公之后裔同续修焉。.”这说明富春喻氏就是从歙县堨田迁去的。也许他们是当年从问政山分支的。这是乾隆时修谱的事情。

砚石喻氏源流考(中)

喻学才

在上一篇《砚石喻氏源流考》里,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发掘出了宋绍熙三年喻良能所撰写的《喻氏重修族谱序》的价值,那篇旧谱序因为被保存在安徽旌德仕川喻氏族谱的老谱序中,未能引起后人的重视,又因为旌德是安徽宣城下面的一个山区县,地处万山丛中。虽然风景很好,由于交通不便。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本人接受砚石喻氏家族谱牒编修委员会的委托以来,在各地寻访喻氏宗谱和阅读喻氏宗谱的过程中,开始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用法具体是怎样
儿童白癜风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jj/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