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至初五,在游船中偶而也会进行非正式赛船表演。真正的争夺锦标的赛船要到“大江洲”去,大江洲就是万载中学前面河段,从龙江与龙河交汇处起,穿过鹏程桥下的“栈下”处。时间是初四和初五的下午。
初一至初五,龙河两岸观者如潮,双虹桥上更是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县城看龙船。还有不少人沿着河岸随龙船跑动。龙舟上的击鼓声与喝采声、赞叹声、呐喊助威声、鞭炮声,混杂一起。偶尔还有人都挤落河水里,一片惊呼,救起后又传来一片欢呼声。在这些日子的落水者,不必担忧,因为他们立即就会被救起,因为河里和龙舟上都是泅水的好手。如果是晴天,观者大汗淋漓也不愿离开。有俏皮后生还故意挤到微出香汗的少妇小姐旁沾点光。
初四日下午和初五日上午,各路龙舟齐集大江洲进行龙舟锦标赛。每船有司鼓、舵手、鸣小锣各一人;桡手二十四人,前三对分别称为头二三桡,头桡桨面最大且最重,二桡次之,三桡又次之。后面桡手所持桨为普通桨。头二三桡择雄壮力大之青壮者充当。司鼓者是全船的指挥,又是精神力量的鼓舞者,比赛激烈时,鼓手跳跃着猛擂大鼓并大声呐喊,鸣锣者在船尾亦跳跃着呼应,前三对桡手挥汗如雨,全身湿透,拼命地挥架。岸上各船的支持者发出雷鸣般的助威声,起此彼伏,热闹非凡。参赛者一律背褡、短裤(有个别人不穿短裤,仅用长罗布手中裹者),但每只船服装必须统一,一船一色,不得相同,以便区分。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屏息待发,当信号一出,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们挥臂划浆,那龙舟就如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支持的船尽力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呼喊,河里和岸上,人人振奋,声彻云霄。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这样描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箭,鼓声劈浪呼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赛船时,有河东河西之分。如河东某坊与河东某坊赛船,任何一方胜了,都可举桨高呼赢了;河西亦然。但河东与河西赛,胜者不举桨,只以击鼓而乐。这是古镇人以友谊为重的竞技之风。经过决赛,定出名次,得胜者,仅获奖旗。比赛时,各队视对方为仇敌,赛后互相拥抱视对方为亲朋兄弟。偶尔也有因小事或不服气的情况发生口角甚至斗殴,最常见的是在比赛中,看到对方太强,故意将船靠拢,两船并在一起,不让对方超前,这时就会发生争执。比赛结束,各船回去,由各姓或各坊的士绅拿出一些钱财犒赏参赛队员,如发生纠纷,也是由各族或各坊的耆绅出面调解,而当地政府一般不介入。民国三十年,待命抗日的国民党第二00师驻扎在万载。师长王茂德以鼓励市民赛船,制作两面锦旗奖头二名。锦旗上书:“果然夺得二00师司令部民国三十年”。这年五月初五日,各坊参赛龙舟聚在“大江洲”。赛船开始后,采取从上游划向下游,赛过一里水路,穿鹏程桥即行掉转船头,再逆水而上,采取循环比赛,两岸市民与乡民观者如潮,山坡上还有二00师军乐队奏乐,热闹非凡。获得一、二名的龙舟,发给锦旗,另奖银元二十块。五月初六,送太平船。扎一只纸船,先由道士在庙里做法事,然后由两个小孩抬着纸船,四个水手肩扛船桨,敲锣打鼓送到龙河边。道士念动咒语,再点着纸钱,放于纸船上,让着火的纸船顺流漂下。然后,再点着一个稻杆丢入河中,、名曰送瘟神,祈祷龙王爷保佑四方无瘟疫,坊人无灾无病。最有趣的是“抢龙头”。“抢龙头”出自最原始的习俗,与“抢亲”极为相似。人们都认为抢来的龙王菩萨最灵,会给他们这坊带来吉祥和平安,带来赛龙舟的好运。如甲坊探听到某地新制作了一具龙头,且雕刻和木质特好。经过详尽的谋划、探听,甲坊乘某地防守懈怠之夜,派几十个精壮男汉去偷抢,并放下一些钱财,只要走出了五里路,就算成功了,失方也不会再追。即使事后知道是谁抢的,对方也不能讨回。那时,“抢龙头”是普遍的风气。笔者少年时,曾有幸见到给抢回来的龙头菩萨“开光”的仪式。仪式内容,除焚香烧纸、三牲祭祀外,最重要的道士念经和给龙头画符、点睛。“开光”以后,人们都庆贺并祷告天地,祈求龙王爷保佑一方平安。责任编辑:徐佳佳喜欢我们的文章就分享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