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天工开农

从50万年前,北京人稳定用火开始,到3-5万年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经历了漫长过程。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使古人有了稳定的火源保证,使人类在北方的寒冷天气中有了生存的可能,熟食促进人类发脑发育,人类开始加快了进化发展速度,比如用火烧制出陶器,从此人类有了更好的储存工具,也有了烧烤以外第二种熟食工艺——煮,陶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且成本低廉,很快就成为岩石、骨头以外人类第一种稳定的知识传承载体。到了2万年前,古人逐渐由迁徙狩猎的生活过渡到定居采集生活。江西万年仙人洞稻作遗址,发现了距今1.4—1.9万年前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水稻植硅石和花粉的完整驯化遗存。广西娅怀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6万年前的稻属植物植硅体。江西万年洞发现2万年前的陶器,陶器除了存水以外,最大的的作用就是储存采集的种子、粮食,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前人工种植的水稻,说明大约2万年前,我们的远古人已经有了定居农业生活。中国的农业出现,可以追溯至有巢氏。在农业起源之前,没有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分,大家都以采集狩猎为生,居无定所,经常迁徙。有巢氏,筑巢而居,开启了定居生活时代。现在看,有巢氏所代表的定居时代的开端不晚于2万年。《庄子盗跖》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有巢氏开启的定居采集生活,这种“昼拾橡栗”的行为,最终一步步发展出了农业。有巢氏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仅依靠渔猎无法填饱肚子。于是人们不得扩大自己的食谱,他们开始采集食用各种植物果实和种子。有些植物种子颗粒小,但非常坚硬,不容易消化,人们把果实吃掉,也无意中咽下了种子,但没有消化,重新排出体外。结果这些种子凭借着顽强生命力,在人的垃圾堆和粪便中获得滋润,结出颗粒更饱满更加美味可口的新株。有巢氏就这样无意中完成了对一些植物的驯化,逐渐发现了育种的规律,掌握了最早的农业技术。其实不只是人类,各种素食动物们,也都在无意中对植物进行着驯化,人类的早期农业,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早期的人类不断迁移,不具备持续驯化的条件,只有到了有巢氏,开始了定居生活,才有可能发现这个规律,持续去尝试改良,进而真正发明农业。尽管史书中一般把农业的发明归功于伏羲、神农甚至更晚的后稷,但《庄子》中有巢氏“昼拾橡栗”的记载却透漏出农业的起源有更悠久的历史。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岭南(1.4万年前),湖南(1.4-1.8万年前),江西(1.6万年前)三地都发现了万年以上的人工培植稻谷。然而有巢氏时代,农业技术落后,人们很可能只是在采集狩猎之余,补充性地播撒一些种子,农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还不太重要。农业的产生、发展是个极漫长的过程,最初大约就是从2万年前后有巢氏的“昼拾橡栗”行为在无意中慢慢开启的。早于石器时代,古人类已经遍布中国,中国南北方的稻作农业和栗作农业逐渐产生孕育。1万年前后,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技术交流汇合融合的结果,在伏羲时代发展成熟,形成早期农业。年前的贾湖遗址发现了88个窑式粮仓,可贮藏5万多斤粮食,出土了一批陶器、骨器和石器,其中从砍伐、翻土、松土、播种到收割、脱壳加工的水稻生产与加工工具一应俱全,并且在一些陶罐里发现了存放过酒的遗址。说明贾湖人生产力已经非常先进,有了吃不完的粮食,农业已经真正成熟,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历经近万年的时间才逐渐完成从渔猎、采集的主要生活方式向稳定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伏羲时代真正进入了农业社会,在此之前,可以叫做农业起源。时间再一晃,到西周春秋时期,每市亩粮食产量仍然很低。东周战国中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大规模建设,农田的开发加快,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秦朝人口在万人左右,到公元元年,全国人口接近万人。人口增长又加剧土地和粮食增长的需求。在先秦时期,劳动人民通行“一日两餐”,在富裕家庭才出现“一日三餐”的现象。实际上,秦汉以后,普通老百姓家庭还是通行一日两餐。在农耕文明时代,粮食问题一直是天大的事。农业与气候、土地、雨水丰盈、河流灌溉、精准时令等息息相关。对天、地、水的深情厚爱,我们这些天天吃饱饭的现代人已经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wh/17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