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古老的日历系统被雕刻在一根有1.2万年历史的石柱上,每个“V”符号代表一天,整根柱子上共有65个符号。总的来说,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一年有65天,还将其分为12个月(纯阴历为54天)加上额外的11天,并且在春分、夏至等重要时刻进行了特别标记。由此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土耳其就已经拥有了非常准确的历法。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发现:其一,记录了1.万年前的一次彗星碎片撞击地球,据信这次事件促使古人从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的生活模式;其二,哥贝克力人当时还发现了“岁差”的现象,这一现象需要长期的天文观测和计算才能揭示,即地球自转轴因公转而轻微摆动,导致春分点在公转轨道上不断向西移动,使得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天文现象。
爱丁堡大学的考古学教授马丁·斯维特曼是该论文的作者,他提到:“哥贝克力石阵中最大、最完整的祭坛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年,而石阵的建造时间则更早。”
综上所述,距今一万年前的土耳其哥贝克力人具有的天文知识,几乎可以与中国战国及秦汉时期相提并论。因为,战国和汉代的“四分历”将回归年的长度定为65.25天,略优于哥贝克力人的历法,但直到公元0年,晋代的虞喜才发现并准确测定了“岁差”。
一万年前,人们在岩石上精准地记录了历法,并且还发现了“岁差”,这无疑令人惊叹!然而,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西方考古的神秘景象再次出现,这样的考古成果难免引发质疑,例如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哥贝克力人是如何构建石阵的呢?
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西亚、埃及和欧洲的西方学者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古代石器建筑,包括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块等。例如,去年法国考古学家布特林在伊拉克发现了一座重达18吨、距今已有年的石像以及多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此外,哥贝克力石阵也是一种石质建筑,其上雕刻精美,显示了工艺的高超。
然而,这些考古发现都面临一个基本的共同问题,那就是古人是如何制造这些物品的?迄今为止,缺乏有关制作工具的证据,同时也缺少社会基础的支持,例如粮食、人口和组织等方面的信息。
与其他遗址相比,哥贝克力石阵显得尤为独特,因为它存在于狩猎时期,而尚未过渡到农业时代。根据西方的历史叙述,大约在距今1.1万年前,西亚的两河流域率先进行了农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的首次农作种植。然而,这种叙述并不准确,因为中国早已发现了农业的迹象。尽管有证据表明人工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4万年前,但这并不能说明哥贝克力人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
在没有迈入农业时代的情况下,一群仅依赖狩猎和采集、手中仅有简陋石器的人,怎么会具备如此惊人的建筑能力呢?下方的图片显示,这些石块不仅体积庞大,表面处理得也非常光滑。
此外,哥贝克力石阵使用精美的石灰岩和石柱,石柱表面雕刻着各种动物的浮雕,包括成群的羚羊、蛇、狐狸、蝎子以及凶猛的野猪。这些动物和历法的图案同样被刻在石柱上。从下图中的石块可以看出,1.2万年前的哥贝克力人展现出成熟的构图与雕刻技巧。
此外,从上图可以观察到,建筑的布局呈现环形,石砖的制作和排列都非常规整,并且还形成了优美的弧度等。
然而,问题在于,类似于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以及两河流域的各种石器,哥贝克力人是如何雕刻这些石制品的?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如粮食储备和人口)来建造这个石阵?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何在食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建造这个石阵?西方的考古学常常令人费解,总是能发现一些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严重不符的遗址。
另外,哥贝克力人是如何建立他们的历法的呢?
中国的历法起源于农业的需求,为了确定“农时”,才发展出观测天象来掌握时间。现代考古研究表明,湖北秭归的柳林溪、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山西临汾的陶寺等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的天文观测活动早在年前便已开始,并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总的来说,由于与民众生死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需求的推动,以及长时间的天文观测,逐步掌握了“分至四时”和历法的知识。这其中有因有果、传承有序,整体上都非常明晰。
然而,哥贝克力人则有所不同,他们进行天文研究和历法制定的目的,似乎与古希腊文明的许多成就相似,主要源于他们内心的“热情”!
论文的作者提到:“哥贝克力石阵地区的居民显然对天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热衷于记录星象。”总体而言,生活在狩猎时代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哥贝克力人,和西方叙述中的古希腊人一样,常常仰望星空,钻研一些与现实生活并无直接帮助的“科学”,而不是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