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皓月当空,寓意团圆,是思乡更是思家,
外婆的手艺,儿时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思念之情在中秋节里浓郁到深入骨髓。
接下来,将由小编带领,从字里行间领悟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的甜蜜与哀愁!
中秋月泊/杨向林
自古多情,中秋总是让人心存感伤和激动,而你总是播洒泪水和欢笑的语言和音符。
一岸翠柳掩玉,半塘清荷流香。你倩倩碎步慢移,在不懈的轮回中画着一轮人间期待的圆满。
千古一轮玉,尘寰不了情。多少佳话,因你而生,多少情感,依你而寄。宫廷名卷,有你的玉影;草野竹简,有你的清声;大漠疆场,有你的豪阕;小巷里弄,有你的低吟。花泪溅过,鸟声啼过;酒杯泡过,锦瑟抚过。慈母盼过,游子数过;征人望过,思妇哭过。
今夜,你没有忧伤,以一种古典端庄贤淑的美丽,向人间展示千年的神韵,向他乡的亲人,送上一盘圆圆的问候,送上一盏满满的祝福,我抬头望你轻灵的眸子,你正低头窥我满腹的心思;我低头拣拾你的玉香,你却俏皮地从我指尖溜走,品你如诗,总有品不完的情韵;读你如画,总有读不尽的意趣。
月上中天,你一袭广袖长舞,千朵桂花飘逸,在酒香四溢的天宇,用一束束银色的思念,为我写成一行行清丽的诗篇,为我谱成一曲曲悠扬的乐章,我明白了,圆满是生活的天堂,幸福是心灵的朋友。
冥蒙的细雨萧萧地飘洒着,给大地披上了湿漉漉的裙裳,一簇簇的桂花在浓绿的树叶下偷偷地窥视着,似乎也在感慨皓月之不可见,只能散发出阵阵幽香,以弥补这令人遗憾的缺陷了。“又逢赏月叹无光,云里嫦娥亦感伤。泪作凉宵桂花雨,清风袅袅透天香。”
往年金风送爽季节,我便会登临赭山,拾阶而上,曲径通幽的地方,有一片桂花林,那儿的银桂毫无保留地朝游人吐露芬芳,不邀宠,不媚俗,自由自在地开放。煞风景的是,总有那么几个人偷偷摸摸地大把采摘,放入塑料袋里,带回家中。不是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嘛?那只是勉励我们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珍惜青春和生命罢了。好在大多数游客都对此类行为嗤之以鼻,才得以保留一份馥郁的馨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今夜月是赏不成了,还是听听淅沥的雨声吧。不远处有一水塘,历经炎夏的炙烤,荷叶已经憔悴不堪了,而秋竹则风华正茂,滴雨脆响,叠波远荡,“留得残荷听雨声”呢,“从此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啊。伴随着雨滴残荷的嘀哒声,多少年少的期待,多少青春的辉煌……
今夜没能邀到团栾之月,但桂花的馨香和滴雨的脆响,却用嗅觉和听觉的感受,完全弥补了视觉上的损失。况且,中秋月不像哈雷彗星,每隔76年才来光顾地球一次,我们相约期待明年的她吧。“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却在那儿开了扇窗”,信然。
仲秋皓月/蒋艳艳
千里中秋夕,历历古今同。饼制团团月,人依翦翦风。卷掩华灯起,轩开浅汉横。只用乘兴发,何须待墨浓。题辞皆从感,拟景偶因情。良夜游闲砌,清宵步广庭。风短摇丹桂,天高倚碧桐。宇宙晴光满,乾坤素魄盈。河山缥缈外,宫阙有无中。可奈离尘恨,徒闻捣药声。白兔合孤绝,碧海锁玲珑。悠悠经永巷,脉脉映层城。二八婵媛好,三五华彩明。往岁悲离合,今夕现阴晴。江水何年尽?世代几时穷。霰树栖孤凤,烟草叹寒蛩。平湖两行雁,低墙数点萤。皎皎辉长没,苍苍晕自生。独影临八月,残轮黯五更。鸣幽空间鸟,声远丽谯钟。半下融曲水,才斜媚远空。竹径接寒绿,花房葬落红。破曙千乌散,知秋一叶征。
高情昭日白,奇意郁霞青。瑶台晖几丈,蓬山色万重。佳节能再会,明月易相逢。长志托燕缶,微怨寄吴筝。皎皎月色下,落笔看诗成。
中秋还做异乡人/樊延君
残月近圆随处闻,觉寒无地可藏身。往来多少鲜留痕。胡饼不思空寂落,家门难见总伤魂。中秋还做异乡人。——杜甫
风过无痕,花开有声,是谁将死寂的夜打破,渲染满园银色。月色如水,轻轻柔柔,是温柔灵巧的月放慢了脚步,让中秋的花儿在众人心底沉淀着这丝丝情怀,跟着幽香纵情开释,最美的光阴里我们相互都在,纯净的月、彼此陪伴的人,中秋将画面定格在了这最美的霎时。
都说深情不如久伴,本应天南海北的我们却在此相遇相知,彼此在对方的世界里停留,留下烙印,这便是莫大的缘分。中秋团圆夜,同处异乡的我们彼此依靠,在这冷寂的夜里,温暖出花开芳香。月光倾情如水般潺潺柔柔,这袅袅的情思,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即使是眼泪,也成为无声光阴里最温柔甜美的一曲。
蓦然回顾,徘徊忖度,“年怕中秋月怕半”,网球场上的爬山虎绿消红减,校园里浪漫的法国梧桐开始落叶,时间就这样在人行中穿梭,倏忽而逝。撷一瓣秋情,握一份明白,这无声有声的光阴,愈益让我们愈加暖暖相依,废寝忘食呢!
色泽诱人的月饼,像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真心做馅,芯里红绿交织的青丝,你说那是家的味道,我说那是你给的温暖,咬一口酥软入喉那般惬意,从发梢透到脚底。日暮黄昏,清幽的月光温柔的洒落阳子湖,把莲的心事收藏,天涯共此时,寂静的夜晚心情激荡,剪一湖月色煮成思念的浓汤,邀嫦娥一同品尝,请吴刚捧出桂花酒,三杯两盏,有谁知人比黄花瘦。
独自倚在窗边,任思绪蔓延,夜色阑珊,如水的月光,流淌着思念洒逸的丰满,轻铺素笺,柔情寄于笔端,却默默无言,须知月尚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才是人生常态。言笑晏晏,性命太贵重,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总在感叹、总在伤怀。生命存在便是美妙的,你活得积极向上,每一个日子才充满生机;你心存阳光,生命之花才朵朵飘香。
秋意在风中徘徊蹁跹,如斩不断的丝线,一丝不减的缠绕在润朗的月上,让这心头的一丝丝温暖,一缕缕幽香,都在这玄月的光阴中且歌且行,慢慢流淌。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陈梦言
中秋如酒,悄悄的沁染在思念的心头。中秋如月,静静的守候在故人身旁以寄情思。中秋亦如风,向远方遥寄丝丝牵挂之感。而那隐于云霞之后的明月更是为这阖家欢乐日增添些许温情。
行走在归家的途中,心中的激动便越发清晰起来,父母慈祥的面孔,萦绕耳畔的温暖话语以及那熟悉安逸的老屋……无一不令我所魂牵梦绕。踏着柔和的月光,怀揣着对家的向往,竞不由得想起那耳熟能详的诗句。遥望那幽静的明月,想像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客以明月寄托自己内心深处独白的场景:月于天边若隐若现,诗人漫步在月光映射下的乡间小路,前方便是家的地方……我想古人大抵就是在如此的想象下,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中以不同的心情用诗词向明月倾述自己心中的感慨吧!
大江东去,滚滚红尘,在如此佳节中人们欣赏着同一轮圆月,寄托着最真挚的愿望却怀揣着不同的情感:有离乡的伤感,有团圆的喜悦,更有那寂静的孤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诗人张九龄贬谪异乡独游江湖之上的寂寞,以雄厚的字句慨叹对故乡的怀念,以海上升起的明月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知己。中秋之夜,遥望故土,看明月挂于天际。仕途坎坷,唯故乡人最为记挂心尖。那故乡景,亲友情无一不是这立于孤舟之上者的怀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明月下孤独的身影是如此的萧瑟,本应举家欢乐的日子陪伴自己的只有中庭的白树,以及那被冷露浸湿的香桂而已。也许天地并非如此之冷,而冷的只有中秋佳节无法与亲朋好友谈笑风生的心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笔下的月是圆满的,是动人心弦的。尽管身处困境,不能与胞弟共度佳节,但潇洒的他依旧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游子带来最为心动的劝诫。让中秋之夜仍旧在外拼搏的游子不会太过伤悲!
有人说中秋是圆满的!是沁人心脾的!也有人说中秋是孤独的是寒冷的,是痛彻心扉的!然而,在中秋这个夜晚,无论是喜还是悲,是忧或是乐,人们心中永远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耍,尽情的谈笑,不用顾忌任何事物,不用戴着虚假的面孔,在那个地方我们都是最真实的!无论身处何处,那个地方是永远不会在我们的心底抹去的!那是个永远温暖的地方,那是个充满幸福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是家。在外漂泊,无论当地的月亮是多么漂亮,多么动人,可看到万家灯火明时,就再也无法欣赏那美丽的月景了!那个月亮再美却始终不及故乡的月啊!
最是月光明/李蓬茸
月光剪得半分秋
因得月色
时维中秋
秋朝花月夜
夜色入梦凉
轻捻月色二三入卷
得一幅云端淡光
偏爱惊鸿入梦时节
画一册秋意正浓
几人对月把觞
杯中酒,杯中月
盈满清辉
夜色凉凉
细风绕指淌
暮色半消融
待这月色涌起
欢声笑语
萦绕高轩
烛火惺忪
月色朦胧
漫聊彻夜
酒暖,花深
月微凉,夜未央
鲸吞暮色
星轨月痕
西子摘星辰
夜露溅满身
桂魄·游子·家/黄旭
月夕前夕,
车站之内,
熙攘的乘客,
满溢出幸福的笑容。
来往的行人,
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踏出车门的游子,
不断的搜寻着出站口的人群,
寻找写着自己家乡牌子。
不同年龄不同地方的人,
都有同一个念想回家。
月夕之日,
一桌,一月,一家人;
三荤,三素,一高汤。
一杯清酒敬月光,
一块月饼连亲情。
吃个月饼吃颗糖,
看看电视聊聊天,
平平淡淡,
但又是那么安心温暖;
团团圆圆,
让人迷恋不舍。
雨夜,
黑夜如幕遮,
月娥似也抵挡不住这冷,
层层青纱蒙住了月光;
雨滴,
纷飞在夜空,
飘落到冰冷的窗上,
冷热相隔,
蒙上了一层雾气,
渐渐模糊了视线。
依稀的记忆,
描绘出灯火阑珊街道,
多少游子归家不得,
于外游荡。
中秋节,我的团圆节/樊凯鸽
向往着回家的绿皮火车,憧憬着八月十五的月圆,顾不上天黑而灯未亮,难计较雨滴的冰凉,靠着千丝万缕的思乡情,挤过人海,穿越人潮,终于回到了那个夜夜思日日想的地方——家。
哗哗啦啦的倾盆大雨亦或是淅淅沥沥的毛毛雨,大概都难以冷却在外的人回家的满腔热血。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穿过风里雨里,挤进人山人海的车站,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你想要驻足再回头看看这呆了许久的城市,却无奈回家人的心急,推着挤着,不费丝毫力气,就坐上了回家的列车。
沿途的风景听说很美,凌晨赶车的自己睁大了眼睛也只看到了车窗的倒影,以及星星点点的远处灯明。咣当咣当,不知不觉终于在慢悠悠的减速中抵达了目的地,仍然是人潮拥挤,你推我攘。再见的是熟悉的脸,听到的是最美的乡音。
一路颠簸的疲惫在看到家人的那一刻全都烟消雨散,离家在外的心酸苦水也全都化为了泡沫。“咋变得黑瘦?”不长不短的时间,不用精心计划,不需努力克制,自然而然晒成了小麦色,也变得更健康,剩下的,还有挥之不去的记忆,脑中存留的片段,此时此刻的幸福。
柔黄的灯光下,最大号的月饼被切了开来。亮晶晶、暖人心的蛋黄,醇香满口的椰蓉,配上全家人的心满意足,这才是真正的中秋吧!
一片欢声笑语中,一张圆形桌子围绕,一桌丰厚佳肴,一盆鲜香肥蟹,一席悉心嘱咐。满桌的菜好像永远都不会吃尽,那个夜晚很漫长,但却不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漫长,是舍不得此瞬流逝的漫长,好想好想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八月十五的月亮虽没出现,但那块儿大伙儿一块儿吃的月饼却胜似圆月。
小鸟已经初会飞翔,这样的团圆,来了一次,就少了一次。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个这样的中秋让全家团圆,难预料还会有几次这样的全家畅谈,值得珍惜的是叶未凋落的现在,硕果丰收的如今。
外面再广阔,别忘记回家的小道,世外再繁华,别忽略家庭的温暖,学业再繁忙,别忘记中秋的团圆。
月圆人未归/张娜
月,皎洁,无痕
人,未归,思念
秋风瑟瑟,吹来阵阵秋雨
秋雨绵绵,带来圆圆秋月
秋月皎皎,照亮慢慢征途
征途遥遥,牵系莘莘学子
夜,愈深,愈冷
入夜,猛然惊醒
原来,被子悄然离身
只身一人,在外求学
没有父母帮着盖棉被
没有父母在耳边叮咛
一个人,一座城
孤单,彷徨
风,愈刮,愈烈
初来南阳,风是暖的,
热情,友好
军训过后,风是凉的
而现如今,风是烈的
风在变,人亦在变
忧郁,无言
雨,愈下,愈大
一场秋雨一场寒
淅淅沥沥,缠缠绵绵
撑一把小伞
独自漫步于绵绵细雨
任,雨滴滴打伞面
尽享秋雨洗涤
雨中即景
悠哉,美哉
月,愈变,愈圆
月亮升起
洒下一片银灰
放纵千万里长线
将远方思念拉回亲人身边
今夜,月圆人尽望
却不知,秋思会花落谁家
此生此夜,
此夜此月不长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游子心,故乡月
逢佳节,盼团圆
一个人,一颗心
一座城,一段情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故乡情,情牵故乡偏深沉
游子心,心在游子偏落寞
问,为何?
道,月圆人未归!
十五月儿圆/樊紫嫣
月缺又圆,八月十五,意为中秋。我们在这一天享受久别重逢的喜悦、合家欢聚的美好。这一天中的我们,是幸福的!
孩提时的中秋记忆是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一块美味的蛋黄月饼,是伙伴们之间的欢声笑语,是……而对于如今长大的我们,正月十五代表的只一个故乡而已。
以前总觉得故乡是个遥远的不够真实的词语,但当今年离开家独自踏上新的旅途时,故乡的概念才终于在脑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父母终生不变的乡音;是家常便饭里最香的滋味;是每当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总不禁一遍遍想象的地方。它可能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在我的心中,它却如同十五的圆月,承载了我浓浓地思念。
中秋之夜,当朦胧的云雾逐渐散开,冉冉升起的月亮便出现于眼前,笼罩万家灯火。在月下,众人把酒问青天,畅快共饮,月光照映在人们的脸上,一切都是那样的圆圆满满。
中秋是一个最具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月儿自古以来就代表着人们思念故土亲人的象征,尤其是十五的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我曾读过唐人曹松《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光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不平;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体会诗人对于故友的思念;还有……他们均写月,写月儿的无私,月光普照大地,给予人们安慰。
我愿随月儿在云中漫步,听它讲述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当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时,才是一种最真实的接触,就好像一位老朋友远在千里之外却任送来的祝福。独具情调。
中秋,始于唐初,盛行于宋,至明清,已与元旦齐名。中秋在人们心中象征一种美好的期望:相传玄宗与天师漫游月宫,忽闻仙声阵阵,于是默记心中,此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拜月也是中秋传统民俗之一,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艾青作诗到:“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千里共婵娟/吴慧玉
月圆之夜,身处异乡,抬头仰望,那月明中浮现的是亲人的脸庞。对空扶月,手触清凉的月泽,指尖流淌的是无尽的思念。
凝视桌上被莹光的轻覆的月饼,不论是包装,还是外形,都是如此令人感到熟悉与温暖,勾起心中的无尽遐想与思念,迫不及待的拆开包装,想一品回忆中的味道,细嚼一口,甜点的香糯味充斥口腔,回忆在舌尖缠绕,脑海中渐渐浮现曾经中秋团圆的画面。三人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捧着月饼,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安静中蕴藏的是浓浓的温暖与依恋,虽无言但是三人的心紧密相连,空气中流动的是静谧的温暖与亲人的关怀。慢慢嚼之内馅儿,桂花的香味流淌开来,沁人心脾,如此香甜的味道,却在我的味蕾上留下了苦涩。桂花的香气让我忆起妈妈柔软的怀抱,家里的阳台上种了一颗桂花树,每至丹桂飘香的时节,妈妈亲手摘下嫩黄的花朵,待晾干后以供制作甜点和泡制茶水。每当妈妈采摘完后,我都会一把扑到妈妈怀里,像小狗一样嗅嗅怀襟里桂花的香气,握住妈妈细腻的手,她的手总是那么小巧又温暖,温柔直达心底。
品完月饼,抬头望月,剔透的光泽中装载了多少从古至今的相思之心,隐藏了多少人们在心中留下的泪滴。多少亲人,多少眷侣。在世界的两处遥望着月亮后的旧人,妈妈那温柔的亲唤,私在耳畔萦绕,爸爸坚实的臂膀似乎还在我身后支撑。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从前的我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汲取他们无偿的温暖,却并没有太大的感慨,如今远离港湾独自出门,在圆月之时犹感孤独。这里没有父母温暖的怀抱,没有掌心的温暖,只有记挂无数思念的圆月,我想以月为媒,将我的绵绵思念传递,盼双亲此时抬头望月,接受我的思念。
此刻,只望千里共婵娟。
节序如流,守一段人间相思/夏茜
六岁时,我上小学,每天被爸爸妈妈牵着小手送到学校。学校和家相距一公里,走路十分钟。
十三岁,我进入初中,第一次住校,每周周天的下午独自坐公交去学校。学校和家相距十七公里,需要半个小时车程到达。
十六岁,我读高中,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县区,每两周回一次家。学校和家相距四十一公里,坐大巴需要一个半小时。
一七年的夏天,我满十八岁了,生日前不久刚刚填报了志愿。也许是那高傲的独立思想作祟,我渴望去到遥远的城市,去体验对我还未知的新鲜物事。可爸爸觉得女孩子应该离家近点,照顾起来很方便。我理解家人的苦心,在爸妈执拗的要求下,我将其中两个改为离家较近的大学,但录取结果没能遂爸妈心愿。
于是,十八岁,我进入了大学。如果找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现状,那一定是“美好的”。美好的年纪和未来美好的大学生活,即使有十二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即使是离家七百一十一公里,即使一年在家只待三个假期。
很快的,我开始难受了。口味不合以及军训时的身心疲累让我甚是想念那个小盆地里遥远的小家,回家的心情更是急不可耐的。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在等待,等待着双节的到来,正是这漫长的等待让思念变得更加刻骨,也更是明白了那句“节日是一种精神的仪式,有着深邃的守望意味”。中秋的夜晚扩散了人情的羞涩,中秋团圆的习俗便成为了想家最好的借口。
火车的终点站就是我的家乡,看着一批批人下车时满脸焦急又兴奋的表情,我便越发的埋怨这路程之长,更是深深的自责。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窗外的景色飞快闪过,天也已经逐渐黑了下来。古人说:“月似故乡明”,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看了景,也更讲“心”——心系于家。早上九点坐车,现在已是晚上八点,车厢里从座无虚席到寥寥几人,纵使劳累,我也从未合眼,一直看着窗外期盼看到那小城的万家灯火和和熟悉的脸庞。
“乘客您好,前方即将到达本次列车终点……”。车还没有停稳,车厢里的人已经陆陆续续去车门前排队了。还是那个正在修建的车站,周围还是熟悉的大红灯牌写的酒店名,甚者连吹过的风都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在站口,已经在那等候已久的爸爸妈妈不停的张望,相望的那一瞬,我读懂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句话,“爸爸不希望你走的很远,万一哪一天有男孩子欺负你了,我骑着摩托马上就能赶到你身边,帮你教训他”。以前就在身边的美好终于是在离开后才能深深体会。
月映人心,或盈或缺,照亮我们团圆时的欢喜,也照亮我们残缺中的期盼。无常岁月平常心,在这久久的寂寞企望和一瞬的团员欢喜中,向月光学习一种哲学:用一个月的时间,盼一次圆满;用一年的时光,盼一次团聚;用一生的时光,去盼生命中那一轮明月皎皎常在;用所有感恩的理由去感念现在团聚的幸福。
中秋抒怀/宋柏林
丁酉中秋,作此篇。
月皎皎,路迢迢,
暮烟疏雨佳节到。
近者阖家话团圆,
远者漂泊谁知晓。
风飘飘,雨遥遥,
人生如梦多寂寥。
但愿婵娟知我意,
万载清辉映满道。
烟渺渺,雾袅袅,
游子未归不称妙。
且以杯酒慰风尘,
祝君余生多晴好。
人皆知,男儿有志行四方;
切莫让,高堂满座一人少。
撩人秋夜,醉人之月/江沵娜
雨弄花了车窗,模糊了视线,车子沿着蜿蜒的石子路隆隆前行着没有规律的跌伏让本就有些困倦的我在车里忍不住进入“独自象”——已经两年不见的老家不知已变成怎样的光景?那棵有些年岁的腊梅树是否每年能繁叶开花?几年前收养的小黄狗现在还会不会对我摇尾作揖?我瞒着奶奶在她最珍贵的无花果树下埋得蒲公英种子有没有发芽生叶?或者已经被奶奶发现?车子摇摇晃晃的驶离身后的高楼大厦,驶近那片红瓦矮房之中,在中秋之节让我回到那满是童年回忆的老家。远远的,我就听见大黄的吠声,呵!原来它还记得我们车子的声音啊。雨渐渐小了动静,车子也驶进了院子,奶奶撩开门上的花布帘子,踮着她那小脚碎步踱下台阶:”都回来了呀,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啊。”她将她冰凉的手搓了又搓才捏起我的手,将我仔细的瞧了一遍,蓦地扭头对那厢忙着搬箱子的老爸说:“你看看,娃子咋瘦了呢?你们不能让娃子吃好,就还让娃子回来,瞅着小脸都瘦成啥了!”老爸睨笑着看我“人家说,人家这叫减肥塑身,咱都不懂,咱也别瞎管人家。”奶奶怪慎地瞧了他一眼,又扭头对我说:“减什么肥,哪有肥?人都瘦成纸了,可别瞎折腾自己。”说着便把我往屋里带:“走,奶给你炸虾片吃,这几天得把肉给我长回来!”我只得尴尬地笑,瞥了一眼幸灾乐祸的老爸,颠颠随她进屋去,进屋时我好像还看见老爸朝我耸耸肩,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果不其然,餐桌上奶奶可劲的给我夹菜,我也只好应时把肚子撑了个浑圆,最后实在受不了奶奶的“逼食”攻略,只得借口说去附近逛逛,才难得“虎口脱险”。我踏着吱吱呀呀的塑胶拖鞋,由着小时候的性子歪歪斜斜的踩在小巷崖子的青苔上,或许是逢光影刚好,时间刚好,心情刚好,意境刚好,裸露的脚背也变得更加白皙。我顺着那片微光倾目望去,呵!她竟也温柔的望着我呢,一轮无缺放晴的月,她就那样毫无征兆的悬在深黑发紫的夜幕中,带着几分娇艳,几分羞涩,又恰有几分低婉含蓄浸酿在那片月光之中。陈旧的巷子,泥泞的土坡路,低低矮矮的水洼像碎了的镜子,支离的映着她清亮的容颜。十月的秋风动了秋水的情,弄花了秋月的颜,我身后的红砖矮房仿佛也因月光的浸染逝去了尘埃,红影动人,令人不免伤秋怀时,追忆动情,咄咄涌上心头的是几千年前也同为这片月姿而着迷的思故情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夜,有多少游子为这圆月断肠愁饮,而这月又寄托了多少眷侣的相思情愫?冥冥圆月,恰有一半愁情,又恰有一半温润。
月饼被长刀一块块分割开,露出之中饱满充实的馅肉。其实月饼的存在对我们这些吃惯了琳琅满目的零食,尝惯了山珍海味的孩子来说就像饺子一样,让人着实提不起十二分的兴趣。但在这中秋之时月饼仿佛也能因为这一夜的魔法而变得美味动人,就如在除夕之夜热腾腾的守夜饺子一样,它们让我们铭记的并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那种幸福的感觉,温暖的气息和期待节日到来的心情。用一句打趣的话来形容:它们对我们来说是如“假期”一般神圣的存在。
小时候的腊梅树已粗了干,伸了枝,几根细长的枝有意无意的遮了几缕月亮的光,掩了几分月亮的颜,可却偏偏将这月色衬的神秘伊人。里屋里,喝醉了的大人们谈笑的声音变得更加朗亮带着醉意染进这片月色,曾经只有一掌大的大黄,如今已变成骨骼分明,及膝之高的老黄,它静静地伏在老院中的一方石阶上,被月色勾勒着它均匀起伏的轮廓,它仿佛也在享受这份温暖,温存这份温柔。雨后的月更加清朗,风推走了淡云,秋雨过后的晴夜中氤氲着泥土的味道。墙角的无花果树下掩着一片小小的身影,我不禁惊喜道;“啊,我的蒲公英!”它们已经完全遮盖了树下的土壤,绿中透金的小脑袋害羞的垂着,上边还有几只不想离家的蒲公英种子,毛绒绒的身体却没有被雨水打湿。蓦地,我心中竟腾起一股暖意,原来奶奶也同我一样爱恋她们这极可爱的模样。月色微凉,却暖的整个小院的空气如春般温暖。
古往今来,中秋之夜仿佛是天下游子难解的情结,在同一半球的离故之子共仰这轮圆月,不免有团聚的遐思,在天涯海角的羁旅赤子不惜跋涉,迢迢千里只为赴这相聚之宴。这一天,这一夜也给予不归浪子一个回家的理由。这撩人的中秋之夜,这醉人的月圆之色,让我们岁岁动情,代代铭记!
圆·中国节/林高毅
作为一个拥有优良传统的民族,我国拥有许多传统中国节。“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的除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元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暮云收尽溢清寒,。”的中秋等。中秋中国的节日都很传统,都有其特别意义。就中秋节而言-圆。
八月十五月正圆,寓意团圆。在这一天,中国人会抬起头凝视天空中的满月,会吃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其乐融融的夜晚。在中国人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上凝成永恒的快乐!
家国最早“中秋”这个词出现在《周礼》中,但当时还不是节日,唐朝初期,中秋作为节日被确定。在《唐节.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象征三秋之正中,万民同乐迎佳日。明清之际,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因为它以家庭为主题,以国家为载体,合家团圆,举国同庆。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国”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场和生存源。综观中秋节的流风史绪,可见清晰的家国观念的贯穿和演绎-从初于周兴于唐定于宋到盛于明清。正是家国意识对民间风俗的认同和参与,是以文明传播为内驱力,以文化的构建为外推力。如果家要团圆美满,那么国更要统一强盛。家国意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祈愿的前提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强盛。
赏月在于咏月的诗词中,莫过于咏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为农历8月15日,时逢秋季,气候较为干燥。天空总显得是秋高气爽,能见度大大提高,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一天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就觉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满和最明亮的,而这种世上最圆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国文化中追求人生,事业圆满的心理。于是在着几千年的八月15祭月、庆丰收的意义上又加入了追求圆的内容。
月饼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尹静,芝麻,胡桃等,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据说,唐玄宗贤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逐渐流传,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团圆,中秋节!圆,中国节!
中秋月团圆/霍相如
看过了诗与远方,回家看月与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假期来临,中秋而至。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在外漂泊打拼的游子纷纷拿起自己的行李,迫不及待的踏上回家的旅程,奔赴心中那个思念已久的地方--故乡,与家人朋友团聚,欢度佳节,共赏明月光。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南宋诗人曾这样追问。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吧,为何人人都喜欢中秋月?是中秋月比其余时节更明亮?还是中秋月比其余时节更皎洁?我想都不是,人们最喜欢的不是中秋月,而是中秋与家人团聚,一起欣赏明月时的心情,如此才赋予了中秋月特别的意义。
中秋月圆,人更圆。中秋于古时是祭月的节日,古时的人们于中秋之际,在庭院里摆上果蔬与月饼,祭拜月亮,庆祝粮食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后来祭祀氛围渐淡,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中秋节,一个团圆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走亲访友,赏月亮,吃月饼,话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中国人故乡情结深重,无论是在外地,还是外国,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独自一人还是携家带口,最忘不掉的还是故乡的那湾清水,还是故乡的那轮明月。所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游子归乡,只为心中的那一轮明月。在外求学如我,亦不能免俗,在假期的第一天便踏上归途,在看到家的那一刻,闻到家乡的空气中所弥漫的泥土味,看着这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有熟悉的人们。这时,我的一颗心仿佛风中飘飞的蒲草,终于着了地,安定了下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秋的一大乐事便是赏月,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此的诗词佳句。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今的社会浮躁不安,人们都不再有如此雅兴。但是中秋佳节,摆上一两碟月饼与瓜果,一家人围坐于庭中树下,话话家常,不仅使父母心中倍感欣慰,亦使我们能于纷繁世事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如今中国日渐强大,国人也是逐渐走出国门,去往全世界。中国的节日与习俗随之与世界的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今年的中秋节,世界各地都遍布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开展活动,庆祝民俗节日。中秋节的习俗,如猜灯谜,舞龙舞狮……也越来越为外国人所熟知。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所包含的民俗,历史内涵,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它给我们带来的与家人、与家有关的美好回忆,更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中秋佳时节,明月照枝头,良辰美景,自当珍惜!
到这里为止所有的优秀征文您已经看过一遍,最后的最后,希望生科院能成为你心目中的第二个家,下一个中秋节不再发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叹息。
生科院团委
本期编辑:樊延君
审核:龙傲展
生科院团委出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