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风雪、塔寺晚钟、竹溪梅月、锦堂春色、欧坟烟雨、大隗晴岚、陉山晚照、溱洧秋波,这一个个浪漫而诗意的名字曾经是冠绝新郑的美景。凤台寺畔秋波泛,卧佛塔前听晚钟,南桥之上风雪后,竹溪梅月春满堂。唯美而又诗意,仅仅从这些名字来看,旧时的新郑应是山水秀美之城、美景风流之地。
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寻找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八个美丽的地方呢?这一处处诗意的美景究竟在哪里?今天这八景是否还依然留存?是否只存在于历史的记载里?当年八景如今是否变了模样?让我们从新郑市文化学者、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宏民老师的《青玉案》找寻属于新郑的那份美丽和诗意。
青玉案·大隗晴岚云中具茨连晨雾。煦风过、松声驻。
万载云烟文化馥。
洪堤险峻,崆峒苍秀,尽是梅花路。
隗山壮美晴岚楚。虎跃龙腾醉如舞。
禅寺鼓钟惊众鹭。
蓦然东望,郑韩却在,旭日韶华处。
县境西南大隗山绵延,主峰风后岭高拔特出,朝暾夕照,晴霭烟岚,秀色横铺,故题咏多及之。
大隗山在历史上是具茨山的主峰,为大隗的地望之山。其得名源于“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为纪念黄帝访大隗一事,大隗便成了具茨山主峰的名字,具茨山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也拥有了大隗真人的荣光。大隗山高出云表,率诸峰威武壁立,朝雾流荡,山岚袅袅,红日君临,苍山尽染,紫气如带,百鸟喈鸣,深林出小溪,碧波映大千,浩然一派鸿图。观大隗,高山仰止,凭古迹,慨今叹昔。
青玉案·锦堂春色溪烟翠柏桃花雨。绿染遍、祠堂地。
多少韶华归旧忆。
春秋子产,独留遗爱,时有人来祭。
汉营祠庙合仪礼。常拜国侨为民事。
郑士情怀得自许。
妆台北望,卧佛南笑,都为先驱系。
位于今新郑市区西部双洎河(古洧水)东岸卧佛寺塔北,创建莫考。相传为郑国名相子产听政处,据魏《魏书?地形志》记载,晋,荥阳太守李炬派郭诵祷于子产祠。唐天宝七年()重修,五代时毁。宋重修。元天宝二年()重修,元末毁。明洪武十二年()知县辛时敏重建设像,其后宣德、成化、万历年间不断修葺,高拱撰《子产祠碑记》,明末复毁。清康熙三年()知县谢鸿奇重建,雍正十一年()总督王士俊重修碑。祠旧有田14亩,责令卧佛寺耕种,管理祠庙,民国年间废。此祠春时桃李浓郁,遗爱宛然,为新郑“八景”之一,名谓“锦堂春色”。
青玉案·塔寺晚钟汤汤洧水萦塔影。庙祠没、梧桐静。
古寺千年风雨共。
僧人远去,斑驳幢柱,句句佛言儆。
木鱼叩罢经声冷,遗落苍台引朝凤。
潭映斜阳拈客梦。
一天星月,满城灯火,醉咏当乘兴。
凤台寺塔位于河南新郑南关桥西、洧水河畔,宋大观年间凤鸣来集,因创寺于此曰凤台,并建佛塔。此地岗岭重叠、竹木交映,钟声晚鸣、发人深省,“塔寺晚钟”为清乾隆年间的新郑八景之一。凤台寺塔是一座六角九层叠涩密檐式砖塔,塔身呈圆锥体,造工精细、古朴雄伟,凤台寺已毁于战乱年代,如今仅存凤台寺塔。
青玉案·欧坟烟雨朔方岗阜南潭碧。翠竹院、碑林立。
古柏千年苍郁郁。
亭间蝶舞,雕台斜趣,冢上飞花雨。
淡工清霭连天宇。欧苑莺歌醉诗句。
骚客咸来诚拜祀。
平沙彤管,文泉流韵,妙语心头寄。
位于今辛店欧阳寺村,欧阳修陵墓,山水环绕,林木郁郁,烟雨空蒙。园内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
青玉案·竹溪梅月姬河挽起层层浪。小山矮、梅花靓。
红蓼碧芦清潋荡。
溪边柳绿,岸旁竹翠,月下渔樵唱。
轩辕饮马安戎帐。千万雄兵气豪壮。
驻跸茅庵眠几晌。
江淮送目,敞襟天下,伟绩终难忘。
位于今辛店镇刘湾村。城西自然山下黄帝饮马泉一带,旧时翠竹连岸、玉梅成片、月夜蓝青胜如画,现已损毁。明朝陈大忠(新郑知县)诗云:“西阳曲径大隗东,避暑丹岩一线通。夹杂竹梅溪工月,幽共不与众荫同。”
青玉案·陉山晚照青丘古柏松风啸。夏至到、奇光耀。
子产墓旁琼草茂。
赤盘似火,红石相映,宛若丹心照。
夕阳似血芳机晓。焚纸如蝶众凭吊。
冢畔昏鸦吟惨调。
古之遗爱,更催客泪,词赋声声悼。
位于新郑与长葛交界陉山子产庙处。石壁嶙峋,苔斑苍翠,日暮斜阳掩映,余辉灿然。
郑相子产卒于郑定公八年(前),葬于市区西南约17公里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底边周长约米,以红石块堆成,顶圆底方。墓门朝向郑国都城,以示不忘郑国,隧道封其后而空其前,以示内无珍宝。墓东侧建有子产庙。晋人杜预拜谒子产墓,作《遗令》一文说到:“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之正而斜向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
青玉案·溱洧秋波天光云影湖清湛。万千顷、漾轻练。
细草平沙杨柳岸。
莺歌燕舞,芦黄荻灿,霜落惊秋雁。
眼观碧水心撩乱。旖丽褰裳未曾见。
子佩青青今更念。
郑声曼曼,飞花点点,士女还留恋。
位于溱洧河畔,即溱水、洧水交汇地,相传为子产乘舆济人处,每至秋期水月交明、鴎翔鹭集、景色宜人。战国《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明高拱《郑大夫子产祠碑记》:“洧出西北至近郊溱乃合流,平时深及膝而已,夏秋间雨则山水泛涨高十余仞,奔腾而下不可以桥也,子产乘舆济人时月无纪,岂其十一,二月不成杠梁,止假乘舆哉?”清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百七十卷开封府:“南关桥在新郑县南门处溱洧河上,子产乘舆济人即此处。”清在大王庙前洧水河边立“子产乘舆济人处”石碑,20世纪50年代初,碑庙俱废。
青玉案·南桥风雪杨河东注石桥静。誉戴惠、十一孔。
渔棹惊鸿云水景。
苇汀荻岸,荷青雪盛,侧耳琴声动。
春秋遗韵桃花梦。子产乘舆济民众。
内变国俗初铸鼎。
思心难叙,大德可教,世代高风敬。
位于今新郑南关桥附近。据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山川志”载:“……杨家河又过端村之南,东流复折北上,又东更北,转而东经秦家楼北,稍南又东北流,经凤台寺北入于洧,又东,毛家潭水入之。”
南桥地处凤凰台东南,北有洧渊,棹歌惊鸿,南有大王庙,香烟袅袅升;西为毛家潭,潭清岸柳摇,北有洧水来,涛声不绝耳。站在南桥上,你会感到扑面风送爽,碧水湍如箭,心随绿水去,四海商贵来。幽幽碧潭,飞鸿紫气,人在画中,怎不一醉陶然。
传说,当年的南桥,竹木交映,岸柳成行,桃李浓郁,野花芬芳。阳春烟景,胜似江南。但新郑的春季,多有倒春寒发生,本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突然间气温下降,寒气袭人,接着便是春雪如鹅毛,扯絮若丝棉。短时间降下一个银的世界,成为新郑独特的一道风景——“南桥风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