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外公蔡应德是李家俊的哨兵。”万源三中学生万雪莲自豪地说。根据这一信息,万源市第三中学“寻找西路军陈启华”课题组师生一行11人于年11月5日,来到离万源城区40公里外的石塘镇瓦子坪村桂花坪组走访70岁的蔡学建老人(蔡应德的女儿),挖掘整理蔡应德的轶事。
“嘘——”70岁的蔡学建吹着父亲蔡应德留下来的口哨,哨声依旧清脆响亮,打破了桂花坪的寂静,也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面对这支锈迹斑斑的口哨,蔡学建说:“这是我父亲蔡应德留给我们的遗想,每每看到这支口哨,就想起他老人家。”
“我们是白羊烈神坪的人,是土改改过来的。我的父亲蔡应德,在闹李家俊时(指当时不明真相的人对李家俊等人起义的说法,认为是李家俊在制造混乱),跟着李家俊跑,是李家俊的情报员。李家俊召集开会时,他在外面站岗放哨,一有情况,就吹起这个哨子。”
说这话的是蔡应德的女儿蔡学建。蔡学建今年70岁,丈夫万国阳今年76岁,都是小学文化,夫妇独居在桂花坪,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听说我们要去看望采访她,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舍不得杀的土鸡,头天就早早地备好,当天清早还步行到镇上买菜。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好享福。不像我父亲蔡应德,从来没有向组织汇报过自己的功劳,也没有享受过什么待遇。”
跟着老人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蔡应德的墓前,没有立碑,当然也没有碑文,老人的墓在青松掩映下,默默地立在青山之中。一阵风过,诉说着固军坝起义风起云涌的过往。
年冬,李家俊扮着“春官儿”,走村串户,宣讲革命。13岁的蔡应德和所有的旧院坝的青年一样“找李家俊去”,到李家俊开办的万源县第九高小上学。之前不好读书,天不怕地不怕,水性却很好的蔡应德成为了李家俊的追随者。为了探听情报,有时蔡应德装成哑巴,敌人认为他是小孩,躲过了搜捕;有时蔡应德装死,在死人堆里,背着死人打听消息。
年,李家俊、徐永世、胡洪疆、吴会试和吴会治等领导发动了固军坝起义,创建了川东游击队,成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国民党为了扑灭固军坝起义,抓到李家俊等人,七天七夜不停火,大肆屠杀无辜,血流成河。蔡应德打听到敌方认定“二区(白羊)是坏人,三区(泉溪坝)是好人”的消息,他撑着梭子船过中河为李家俊报信,让起义军都往三区躲藏。
年,李家俊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但是蔡应德不相信,他说李家俊会法力,刀枪不入,是杀不穿,打不进的,敌人肯定是用锯子把他锯开的。
解放后,蔡应德修过铁路,养过羊,依旧随身带着那支口哨,据说羊子听到他的口哨就会回家,直到年蔡应德离开人世,他也没有向外人提起曾经参加固军坝起义那段历史了,只是告诫后人要读书,要明理。
蔡学建为父亲蔡应德没有享受到任何待遇而惋惜,为自己能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充满感激。也许,岁月如你所愿,今天的瓦子坪已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基地,今天的固军坝也成为人们瞻仰先烈的圣地。只有林中的阵阵松涛,伴着由近而远的口哨声,让“寻找西路军陈启华”课题组的师生们沉浸在对英雄的敬仰之中。
END
来源:万源市第三中学编辑:杨蕊责编:杨蕊主编:王志勇广告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