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开口傩省级传承人
执戈扬盾何论男女
——记国家级“非遗”项目
万载开口傩省级传承人刘凤初
我国许多行业或技艺自古以来就处于保密状态,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儿不传婿”的硬性规则。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万载傩舞有史以来便一直遵循这一规则,不料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这一规则却被一个女子打破,且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她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江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载开口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凤初。
这种专属男人的古老舞蹈艺术为何让一个女子成为传承人?读者诸君莫急,听我慢慢道来。
戴面具的舞蹈
谈傩色变讳莫如深
刘凤初是万载康乐镇人,年出生,退休前是万载县文化馆馆员。年的一天,刘凤初受命参加省文化厅召开的一个会议,接受了一项让她感到困惑的任务——收集整理与研究万载傩舞。刘凤初当时虽然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可是对傩舞却一无所知。用她的话说,当时连“傩”字都不认识,何谈“傩舞”?但这是工作,职责所在,容不得讨价还价。于是,刘凤初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傩舞的收集与整理。
刘凤初与同事不辞辛苦,走村串户,调查了解傩舞情况。可是,劳而无功,别说没有看见傩庙、傩具,就连她们上户都常常吃闭门羹,人们看见她们唯恐避之不及,远远走开;侥幸碰上一两个人听说了解傩舞,也是摇头晃脑,一脸惶恐,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傩舞,更别说跳过傩舞。弄得刘凤初时常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历史悠久艺术独特
省文化厅布置收集整理傩舞,而群众却矢口否认有傩舞,是文化厅不了解情况还是群众没说真话?刘凤初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查找史料,寻找有关万载傩舞的蛛丝马迹。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刘凤初终于对万载傩舞有了初步了解。
原来,万载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始于元而盛于明初。仪式主要有开傩、出傩、接傩(傩仪)、跳傩、归傩(又称封案)。角色有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唸、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多为迎神以驱逐疫鬼,也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人丁兴旺。由24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面具的设计极富民族传统色彩,颜色分红、绿、黑、白四种。
万载傩舞的舞蹈动作,简单古拙。跳时,表演者手执月斧、干戚等兵器和拂帚、令旗等道具,步法十分讲究,必须符合“方、圆、扁、仄”的规律。这些特点便形成了万载傩舞独特的悠闲、庄重、轻盈、洒脱的风格。
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其中,开口傩有《开山》、《比刀》、《关王下书》、《关、鲍大战》、《小鬼戏判官》、《土地》、《团将》等7个节目。傩舞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团将》,此时,跳傩气氛达到了高潮,鞭炮声声,海螺阵阵,唢呐吹出曲牌《长牌子》,在打击乐的配合下,大菩萨(傩神)手执七星宝剑,在万民伞下不断起舞。待跳完“七星斗”后,傩舞结束。
既然资料上记载得如此详细,为何群众拒不承认呢?刘凤初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傩庙、傩具遭到极大破坏,有的傩舞者也受到批斗。于是,从此人们谈傩色变,傩舞销声匿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既然傩舞在万载历史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而且风行大部分乡村,那就一定要收集、挖掘和整理,决不能知难而退。具有男子一般豪爽性格的刘凤初决心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于是,继续走村串户,访老问幼。
刘凤初得知潭埠镇沙江桥村傩队有个74岁的“傩首”丁锡峰老人,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拜访。老人多次避而不见,刘凤初毫不气馁,改变策略,降低身价,不把自己看成干部,而是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当做对方的朋友,每次带一点糕点水果之类的礼品登门。丁锡峰老伴患有眼疾,刘凤初便时常带一些治疗眼疾的眼药水给她。一次,正好碰上丁锡峰家中接客,得知是他过生日,便多了个心眼,第二年同一个日子,带着一些生日礼物去拜访。一次,大雪纷飞,刘凤初走到村里傩庙前不慎摔倒,滚下坡地,弄得浑身脏兮兮的。丁锡峰老人见了,深深地被她的执著和真诚感动,不但说出了傩队的情况,而且还不顾傩舞不能外传的规则,从楼上搬下一箱子傩具给刘凤初看,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傩舞的知识一五一十地教给刘凤初,希望她传承并发扬光大。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为了傩舞,刘凤初有时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一次,刘凤初来到黄茅镇马鞍岭村,听说已经改为鞭炮房的傩庙楼上有几件傩具,但是楼上没有固定的楼板,只有几块活动的木板,傩具就放在那木板上,没人敢上去取。为了一看究竟,刘凤初不顾旁人的劝阻,搬来梯子,爬上阁楼,麻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挪动着步子,一步,两步……硬是从一只落满灰尘的箩筐里找出四件傩具。在场的人无不为她捏着一把汗,十分崇敬地说:“你真是要傩不要命啊!”
传承创新异彩纷呈
年的一天,刘凤初在走访中偶然听说马步乡有“开口傩”,既跳又唱,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尽管她从资料上得知“开口傩”的知识,但是几年来的走访只访问到了“闭口傩”,还没有访问到“开口傩”的艺人。“开口傩”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万载独特的傩舞技艺。
为了拯救“开口傩”,刘凤初一次次地赶往马步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走访,终于找到了当时仅存的4位“开口傩”老艺人。刘凤初与他们真心交朋友,拉家常,建立亲密的友谊,逐步取得老人的信任。老人一则被刘凤初的诚心所打动,二则眼看“开口傩”后继无人,便纷纷将“开口傩”的唱本、唱词、动作、仪式等有关技术和要领详详细细地传给刘凤初。到了年,4位“开口傩”传人先后谢世。幸好刘凤初已经全面掌握了“开口傩”的技艺,否则,这门全国独一无二的古老技艺便彻底失传。
年刘凤初光荣退休,按说她的“傩情结”该画上句号了,然而由于她对傩文化的热心和重视,退休不退业,继续积极从事着傩文化的整理、推广和研究。一方面积极从事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她撰写的《万载傩舞概论》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凝聚着她十多年心血的5万余字的论文《江西万载县沙桥傩神》收录于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族之傩戏》一书。另一方面积极带领万载各傩舞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夺金摘银。年6月,带领由95人组成的傩舞队参加在南昌市举行的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等6国和江西、湖南、云南、安徽等省共30支傩舞队余人出席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夺得了最高奖“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唯一的“江西傩文化展金奖”和“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3块奖牌,刘凤初本人获组委会特殊贡献奖。年5月,刘凤初受组织委托,组建万载县傩舞队。传统的傩舞表演形式有点繁琐枯燥,演出时间长了容易令人生厌,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于是,对于有的节目进行必要的元素增减或合并,使之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3个月后,刘凤初带领傩队参加张家港的“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展演”产生轰动效果。年5月,江西省在我市召开文旅大会,刘凤初带领的傩队表演的《土地闹春》增加了其它项目的内容,使原来一个人表演的节目变成多人表演,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25支傩队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
基于刘凤初在傩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央电视台1~5套都先后拍摄了她的专题节目,她还与董卿、蔡依林等同台演出傩舞,成了地地道道的名人。
鉴于“开口傩”的独一性,刘凤初在推广、挖掘、改革的同时,有了一个新的大胆的想法——申遗。她的设想引起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年6月6日,万载“开口傩”列入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7日,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不仅为万载而且为宜春争得了荣誉。年11月,刘凤初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万载开口傩代表性传承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全国“开口傩”唯一的女传承人,创造了傩舞史上的奇迹。
文
曾福龙
图片来源网络
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