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江西席殊书屋↑免费订阅
去年,南昌市北郊大塘墎墩山考古发掘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轰动一时。其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器造之精都是世所罕见,尤其在墓室北边藏库,发现一大批与酒有关的器皿,如陶罐,提梁卣,玉耳杯和众多漆器,更是琳琅满目。其中一件大型的青铜器物,因其造型如现代简易的蒸馏酒器,并且器内还盛有板栗、芋头、菱角、荸荠等植物果实的残留物,有专家推断其用途是用来蒸馏酒醪的。如图:
▲看参与物更象江西土产的毛栗,颗粒比板栗要小
按海昏侯考古队一位成员的话:“这极可能蒸白酒或烧酒所用。寓意侯爷在死后仍能享用美酒,因为日本的清酒,至今还是把芋头作为主要原料。”中国文物局专家看到这件器物也说“当时的酒可能是用芋头酿造的,其实现在日本人还用芋头酿造低度的白酒,也就是清酒。”言下之意,也认为这是一个蒸馏酒器。如果这个青铜器皿真是如他们所言是用于蒸馏芋头为白酒,这样看来,中国白酒的历史不是文献记载的元代始造蒸馏酒,而要提前一千多年的西汉就出现了。并且,把芋头或者另外一些人所称板栗酿酒——因为它们与五谷无异,成分以淀粉质为主,所以一样可以酿制酒。那么西汉时期黍秫等谷物类不是必选的酿酒原料,芋头酒的出现,将改写古代中国酒种的历史。可是,这个器皿就真的是蒸馏酒器?芋头、毛栗等植物果体在西汉时期的江西,真如专家所言为酿酒原料吗?
(一)汉代的导热锅从下面这张新闻图片看,这件海昏侯墓的青铜器应该倒置了,当为上大下小。它里面中空,和中国古代同类青铜器有诸多相同处:敞口圆身,细腰,底部有可以透气的穿孔,下部分的子母口可以连接鬲或者釜口,一般来说,出土的鬲多见于先秦,有三足,鬲中加水与食料,底部燃火;釜多现于汉代,因为釜没有可支撑的足,它是安装于砌灶台上,如图:
▲底部为鬲
▲底部为釜
这是标志性的中国传统甗器造型。甗分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开和拼接,上者称甑,下者为釜或鬲。《说文解字。瓦部》:“甗,甑也。一曰穿。”又“甑”:“甗也。”段玉裁注:“《考工记》:‘陶人为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案甑所以炊蒸为饭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箅蔽甑底,而为米于上。”意思是甗作为一种炊器,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有缕孔七个,用时以竹篾制成的箅垫在甑锅内底部,防止上面的物料漏下,然后加米蒸于其上。《正字通》引《博古图》云:“甗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甗的用途说得很清楚,上层甑是以蒸汽用来蒸炊米饭的,下部鬲或釜用来把肉蔬类食物放在里面的水煮。而随同海昏侯墓这件青铜器一处出土的,也的确有个釜,合为一套器物,就成了甗的形体。如图:
但在上的器物其里面的结构,却不类同甗上部的甑器,它的腹体是双层,两层铜壁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并且底部内凹,有两根导流管引出器外,这就是被专家认为是汉代的酒蒸馏器的缘故。并且它透气的缕孔大,数量显然超过甗的“七穿”,达十二个之多,这是为了扩大透气的空间,尽多对蒸汽的利用。但是此青铜器出土时,并没有相应的密封盖,最主要缺少配套的冷凝设备,只有釜看来和它是相配的。那么可以说,它没有蒸发室和热交换器,因此谈不上其功能为蒸馏,只是一个可以蒸煮的炊器,也就是古代的甗的一部分,和今农村所谓的饭甑,不过它经过了技术改良。哪怕到现在最简易的民间土烧作坊,它的一套蒸馏系统,除甑釜外,还必须有冷却水和冷凝器的加入,才能冷凝蒸汽,从而变成露液,而这件青铜甑恰恰缺少这两个主要技术元素,根本证明不了它为蒸馏酒的器皿,如果说与酒有关联,充其量在酿酒之前可以蒸熟原料而已。
我们通过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知道,起码在汉以前,中国的烹饪技术并不像后来那么复杂,其饮食用器,多以烹蒸为主,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还没有形成以油炒作为主要烹饪的饮食结构。人们享用的美味多半由羹法得到的,它是将肉类蔬品倒入釜内加水一锅煮的食法。但是作为主食的淀粉质的米饭,都是以甑来蒸熟的,因此在蒸食时,下煮上蒸,形成一种复合式炊具,可收两用之功,这就是先人制造甗的初衷。我们最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制成陶甗,三国谯周《古史考》:“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釜甑合为甗,甗的发明是从茹毛饮血的野蛮到钟鸣鼎食的文明过程的一个象征。从商周时代,甗又以铜铸造,成为青铜王朝重要的炊具和礼器,甚至作为宝器随主人死后入葬。
中国的饮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