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原南的隋都大兴城

年的某一天,天有些阴沉,户外飘落着星点的小雨。长安城的一个大殿内,北周丞相杨坚正与亲信们密谋大事。他们的神情都很严肃,同时也很紧张。数天后,长安城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杨坚灭了北周,建立了隋王朝。

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它第三次将全国统一在一个政权的领导之下。隋王朝将国都仍然定在长安,这说明隋时的长安一带仍然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隋王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是并不是将都址定在西汉以来的旧址上。隋文帝想在汉长安的东南一带,另为自己建一座新都城。隋文帝想建新都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汉长安城已经有将近年的历史,宫殿都很破旧、狭小,又屡屡遭到人为的破坏,这时已经破败不堪;隋文帝时,汉长安的地理环境变得差了,都城接近渭水,地下水位高,土地卤化;隋朝正是中国都城的建筑布局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从魏晋以来,宫城由南部向北部移动,市里由北部移往南部,官署逐渐趋于集中,居民区日渐扩大,里坊区排列整齐划一等,在汉长安城的旧址上实现和反映这种变化是不可能的。

隋文帝将新的都址定在汉长安的东南一带,也有一定的原因:新城址位于龙首原以南,这里地势北高南低,很适宜兴建南北朝以来的那种布局的都城;宫城位于全城的最高点,高高在上,俯视南面的里坊;新的都城背依龙首原,面临终南山,灞河、浐河从其东部向北流过,沣水、渭水流经它的西面和北面,新的都城既可以获得比汉长安城更丰沛的水源,以保证城市的生活与生产用水,又没有水患的不利因素;新都城就像汉长安城一样,四周山水环绕,宫城又据高处,占据了攻守兼备的地形。

新都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年)六月,因为杨坚曾被北周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都城就取名为“大兴城”。工程是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具体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工程进展顺利,速度很快,当年的年底,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第二年的三月,新春来临,隋文帝正式迁居新都大兴城。

隋文帝所建的新长安城,城名叫大兴城,宫城名叫大兴宫,大兴宫的正殿名叫大兴殿,大兴殿外的正门名叫大兴门,都城所在的万年县改名为大兴县,新设禁苑的名称易名为大兴苑。隋文帝到处使用大兴,除有纪念意义之外,还希望借此表示隋朝国运永兴不衰。

在兴建大兴城的过程中,设计者充分吸收了北魏洛阳城与东魏邺南城的布局特点,并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隋大兴城的城市布局比较规整,都城由宫城、皇城和廓城三部分组成。大兴城修筑的次序是:先建宫城与皇城,后建廓城。

宫城位于城市的北面中央,其主要建筑是大兴宫。皇城也在城市的北部,位于宫城之南,与廓城只有一街之隔,这里主要集中分布着中央官署。在都城内修筑皇城,这是我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创举,它改变了汉代至南北朝期间中央官署与居民住宅杂处的布局,将国家行政机关统一建筑在皇城之内。外廓城也名子城,又称罗城,位于都城的南部以及皇城、宫城的两侧,它被多条东西向与南北向的街道分成若干长方块,被称作“里”或“坊”。在廓城偏北、皇城之南,分东、西,又分别建筑了两个市,这就是都会市和利人市。

隋朝大兴城布局是很严谨的:宫城和皇城位于都城的北部,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廓城在都城之南和皇城、宫城东西两侧,成为宫城和皇城的外围,对宫城和皇城实施护翼;全城以穿过宫城、皇城和廓城正门(承天门、朱雀门和明德门)的南北大街为中轴线,重要建筑都左右对称,建筑在南北大街的两侧。整个城市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隋大兴城的宫城用水、城内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城内的园林绿化用水,都比较方便。设计者在这一点上,有突出的贡献。宇文恺在兴建大兴城时,特意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几条水渠,使其流贯外廓城、皇城、宫城和大兴苑。

在整个都城的北面修筑苑囿,这是隋大兴城的一个特色。大兴苑位于城北,西起汉长安故城,东至灞河、浐河岸边,北起渭水,南至大兴城城下。大兴苑的设置,主要是供帝王游玩,但是它对保障大兴城,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大兴城宫城的北垣与外廓城的北垣是共用一道城垣,外边再也没有其他的依托,北面的龙首原又是一个制高点,这很容易对宫城构成威胁。把北面划为苑囿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东西的灞水,以及四周的苑墙,来拱卫皇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xw/1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