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远古地质景观——四十里山
胡学正
四十里山位于万载县西北五、六十里,首起潭埠镇排江,尾止双桥镇双江口,横布数十里皆皂色石山。山势不高,大都在二、三十米。其间山势秀拔者有分水坳的游螺岽,石庵的三尖峰,苦竹坳的上下石,郭山的将军山等等,皆卓如柱,尖如笔。著名景点有穿山而过四时清凉无比的石庵洞、水滴石穿、夜合石、狗脚迹、明清古道、一线天、古藤、古桥、古碑和王宗槐将军故居等。附近还有傩神庙、贞节牌坊、蚺蛇洞及二、三十年代的革命遗址等。
在四十里山内,村落幽僻,山道错杂,非久于其地者出入茫然。该地在震旦纪至泥盆纪初期(距今约17——3.75亿年)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四次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变迁。期间,在早二叠世末,由于受东吴运动(影响范围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境内北部古陆抬升,海水向西南退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片千姿百态、瑰丽无比的沉积岩(主要为白云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山群。若雨后天晴,山间雾霭升腾,站在赤兴乡至仙源乡的大山壁公路上俯瞰,四十里山峡谷中云雾奔涌,翻腾不息,群山有如漂浮在大海中的仙山琼阁,似乎在随着云雾漂移,又如一座座堡垒,阵容宏大,极为雄伟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卢仕星摄)
在民间,四十里山的来历充满了神话色彩。传说不知多少年前,铁拐李和吕洞宾带着一条猎狗来到凡间,觉得有点累了,就降落在双桥绍江村棋盘石上下棋聊作休息。这时,附近传来穿山甲“咕咕咕咕”的叫声,他们立即呼叫猎狗捉拿。可是这条猎狗总是不见现身。他俩也不再理会,见天色已黑,便来到赤兴乡浙桥村的夜合石,吕洞宾将拂尘一挥,口中念念有词:日里可过轿,夜里合起来。二人就躲进去睡了一觉。
第二天,他俩起身来到双桥的龙田村伏龙山,见这里茅草丛生,树木茂密,心想莫非这畜生躲到这里面去了。于是连连呼唤,可是还是不见出来。铁拐李来气了,他取下挎着的葫芦,祭出三味真火,立时大火冲天,地面上的茅草、树木顿时一烧而光。连地下的煤炭也烧红了,泉水也烧得沸腾起来了,老百姓只得跑到石庵洞里去避难。
这天,观音娘娘正好从南海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伏龙山一带火光冲天,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想这山被神火烧了,连茅草也长不起来,将来老百姓必无柴烧。于是大发慈悲,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往着火的地方撒去,大火才慢慢熄灭。后来撒到泥土的地方又逐渐长起了柴草,而陡壁上半山腰上泥土存不下,依然寸草不生,到现在还是灰黑的石壁。这场大火烧了四十里,北边到双桥镇的西江村,西边烧到了潭埠镇的茵果村。
铁拐李和吕洞宾见大火熄了,还不见猎狗的影子,也就没有再去寻找。当他们走到伏龙山西北边时,突然发现四只狗脚迹,他俩以为这畜生上天去了,便也腾起云雾向天上追踪而去。
(王正心摄)
传说使四十里山显得有趣而神秘,当地的乡镇纷纷利用这些优美的自然资源,配合建设秀美乡村,打造了一个个乡村游景点,如赤兴乡皂下的峡谷一日游,浙桥村的一线天探险以及重走明清古道,双桥镇的石庵洞避暑等等,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去观光旅游。
笔者以为,如若把四十里山这一远古地质景观申报为国家或省级地质公园,将会大大提高万载的知名度,将会极大程度增加万载的含金量,万载旅游将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胡学正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宜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在《词刊》《解放军歌曲》《儿童音乐》《心声歌刊》《星火》《宜春》、台湾《江西文献》等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歌词、歌曲、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纪实、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篇,并多次在省、市获奖。曾主编《赣西诗魂》《星星点灯》《万载民间故事大观》《万载古代诗词选》《红色万载》以及多部《万载年鉴》等。任《万载县志》(—年)执行主编。有歌词被万载多名作曲者及国内著名作曲家铁源、马荣升、天智、农天载等谱曲发表、演唱或网上传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