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寄语:
他,年万中高考文科状元,以高分被复旦大学录取
他,个性活泼,喜欢听歌看电影打乒乓球;
他,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和他人探讨问题;
他,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那个优秀孩子。
一路的学习和成长,一路的鲜花和掌声,在这个炎热的暑假,在这个中考学子、高考学子即将走向新的学习领域的日子里,让我们放松心情,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韩字新,男,茭湖乡上峰村人,万中届毕业,现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年万载县高考理科第一名韩字新
首先感谢黄斌师姐的邀请和各位师兄师姐的支持,让我这个还没有太多人生经验的后辈来作一次分享。由于我的人生经历还算浅薄,我今天晚上就只能从两个方面来作一点点分享:(一)个人介绍;(二)小初高的一些学习经历;(三)介绍一下我目前学的专业——社会学;(四)一些大学生活分享和近况。发言可能有略显幼稚之处,到时候还望各位师兄师姐多多指正、多多交流。
01个人介绍我叫韩字新,是茭湖乡上峰村人。年万中毕业,侥幸考入复旦大学,现在是复旦大学级社会学一名本科生,秋季开学就要迎来大三生活了。如黄斌师姐在预告中所说,我自己的话其实还是平平凡凡一个人。在性格方面比较外向活泼,目前在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都有所接触。平时除了读书学习之外还喜欢听听歌、看看电影(华语、欧美、日语等都会尝试接触一下),以及去上海找些不怎么花钱的地方逛逛;运动方面最钟爱乒乓球,虽然打了几年还是比较菜;课外也喜欢读点闲书,言情武侠小说、理论著作、经典名著都有一点点涉猎,偶尔还会提起毛笔画几道鬼画符。我的个人情况大概就是这些。
02小初高的一些学习经历1贵在坚持相信各位学姐学长从小初高一路走来直到高考,都知道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环境下,高考意味着什么,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特别是在还没有实行新高考,没有像上海、北京那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地方,为了一所好一点的大学,学生是真的拼。而对于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不能拼爹不能拼妈,也没钱搞素质教育、参与大型项目/比赛。其实我自己刚开始也没想着多么远大的目标,只是在学着学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好像可以考一所好一点的大学,所以就不断拼下去了。在一次次学习-考试的循环中摸索到了一些学习方法,最终在高考中实现了较为惊险的一跃,虽然最终没有进入top2,但也满足了。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激励很重要,但不是什么鸡汤,我自己习惯于用每一次实质性的进步或成绩上的提升作为靶子,激励自己。在每一次进步之后都给自己一点奖励,退步之后也有一定的反思惩戒措施,以此实现进步的目的。
2专注和注意力的重要性从小学到初中,其实没有太多的技巧性而言,这个阶段的义务教育给我的感觉是“填鸭式”的意味特别强,基本上只要跟紧了课程、跟紧了教材,一般都能在应试教育中考出一个比较好的分数。
现在可能有很多家长在小学、初中就给孩子找一些课外辅导/提高班。我个人的感觉可能是真的没有那么必要,或者说找课外班补习教材内容是没有那么必要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只要注意力能够集中,能在学校跟得上老师、跟得上教材,成绩方面不会差的。其实我现在身边有很多邻居/亲戚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书面成绩非常好,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能拿将近满分的成绩,但是到了三四年级就开始乏力了。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同学就开始出现了成绩方面的分层。
在这个方面其实我有一点观察,从教材内容上看,并不是说课程的难度在三四年级之后开始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而是这些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的注意力开始被分散了、学习习惯开始有了差异。手机、电视、游戏开始比较大规模的进入他们的生活,结交的朋友开始变多,玩耍的形式越来越花,一二年级时学习的专注性被打散了,一部分人很难再如此集中注意力,但是有些孩子能在接触越来越多新事物后依然自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在学习上,我感觉这就是差距拉开的原因。
我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其实学得很循规蹈矩,我现在想想是这几个方面造成的:我家住的附近少同龄的小孩,玩不到一块去;我家有电视也是将近年的事,而且爸妈管的很严;手机是初三才有的,电脑更是大一才有,等等。
这种环境下,我的注意力没有被分散,只能沉浸在书本/学习里面,从而让自己不那么无聊。于是成绩也自然就上去了。
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集中注意力的意思不是说杜绝游戏、电子产品、互联网进入孩子的生活,而是说让孩子在接触到这个多姿多彩、变化迅速的世界的同时,能够保持在学习上的注意力。一般而言,学习好的孩子和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真的是在智商上有很大的差异吗?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看,真的不是这样,各个成绩段的人都很活泼、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认真下来也能钻研很多问题,拉开差距的真的是学习习惯,以及注意力。当然,也有一些心理、社会工作等的理论流派,将注意力作为智商测量的一项标准,倒不是说实际智商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是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学进去、化为己用,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说各位师兄师姐在孩子的小学初中遇到了学习上的问题,不如换个思路,着重去培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习惯。我个人的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但是我想这应该是可行的。至少要让孩子充分的了解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就不至于在学习的时候还想着别的了。
3分类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高中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因为到了高中,学习方面需要的技巧性更多了,这个时候的应试教育有了更强的选拔性,考试的内容会在教材和课程之外有些拓展。我个人在小学初中时学的比较单纯,技巧性内容不多。
高中时我自己摸索总结了一套是分类总结的学习方法。我自己之所以将其概括为分类总结,主要是因为高中阶段的考试比较重注举一反三。我个人的习惯是将之分解为几个步骤,首先是熟悉教材和课本,做好笔记,其次是针对性的做题,接下来是补充各类笔记,以题代练,以题来拓展思路。但是关键是做题(或者叫刷题)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针对性,有分类的,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难度,不同的类型。根据所做的题目来补充笔记,关键是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才能系统化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分类总结、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能应对考试中大范围出现的偏题、怪题,因为这些内容其实是对知识全面性的一种考察,我们掌握的越系统,越不怕综合性的难题/怪题;而一般难度的试题就更加明显了。这样的做法反馈到分数的提高上来,是比较有效的。
当然,这种方法是我自己学习文科的一点经验。至于理科学习,过几天张智雄学弟(是级万中毕业考入复旦的)会分享一下。还有,我所具备的经验只在我们这种还没有推行新高考、没有推行所谓素质教育的省份适用。这些学习经验和体会是存在缺陷的,具体应该放在教育和高考制度背景下来考虑,相信各位师兄师姐都有所了解。
03我在学的社会学是什么最近中文互联网上有很多“黑话”出道,比如什么“女权”“内卷”之类的,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学上的概念。现今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学界内很多人说社会学的春天要到了。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在研究些什么?我接下来可以为各位师兄师姐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社会学,是一门以整个社会架构/现象/事实为研究对象,具有完整定量和定性研究体系,二级学科众多的社会科学。我们有几个基本的假设:(1)社会运行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可以被认识;(2)我们说的以整个社会为研究架构不意味着我们只进行宏观分析,我们认为个体是差异化的,需要求同存异;(3)当个体/个案问题出现时,我们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