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论丛,宜春宫

《三辅黄图》:“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

杜县,秦武公置,辖今西安市南及长安县樊川一带。其地周代为杜伯国。下杜是秦杜县的县城,在今西安市南郊雁塔区山门口乡杜城村。有谓“今杜城为上杜,杜陵、杜曲一带为下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页)。此说与文献记载不合。

《水经·渭水注》云:“沈水(今湟河)又西北,还下杜城,即杜伯国也。”今泻河确从长安县韦曲西北向流,绕杜城村南而过。又云汉长安城“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盎门”,“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长安城的覆盎门、长乐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阁老门村一带,与今西安市西南的杜城村一带正好南北相对。

《汉书·宣帝纪》云宣帝刘询在民间时,“尤乐杜鄂之间,率常在下杜”。颜师古注:“下杜即今之杜城。”《长安志》卷十二云:下杜城在(长安)县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七十三步。”

宋长安县治所在今西安城内,西安城距杜城约15华里。又云:

“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即此地也。”“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庙记曰:下杜城杜伯所筑,东有杜原,城在地下,故曰下杜。”不久前我去调查:今杜城是个不到人村落,故城遗址不存,村南有杜伯冢,亦夷为菜地,人们皆知其所在,村南1华里即为河,宽约2丈,水量不大村东南约4华里有10多米高的土原,与东面大原相接,此即古时杜原,今名凤栖原。

杜县故城因在此原下,故名下杜。解放后在杜城村西北1公里处,发现著名文物“杜虎符”;在杜城南、手帕丈堡西,出土红色夹沙陶伯釜1件,内装枚先秦“半两”钱,釜盖中间有“杜市”二字戳记(陈尊祥:《杜虎符真伪考辨》,《文博》年6期)。可见杜城一带无疑是下杜所在据刘庆柱同志调查:在今曲江池南的春临村西南发现秦汉建筑遗迹,似为宜春宫的重要宫殿遗址。其地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秦杜县东部的凤栖原上,与下杜所在呈东西向,相距约5公里可谓相近宜春宫西汉经过修葺继续使用,汉武帝多次游幸于此。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有一次武帝去上林苑打猎归来,经过宜春宫,陪同的文人司马相如触景生情,写下《哀秦二世赋》。赋中有“登陂陀之长阪兮,坌人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硙州兮,望南山之参差”等句。意思是:登上陂岸漫长的坡道,走进重楼叠阁的宜秦宫,俯视曲折潆回的飑州,遥望险峻起伏的南山。

秦汉利用曲江池西侧地下泉水和周围的自然景观,广植竹木,辟为皇家园林,取名宜春苑。苑内有“硙州”,颜师古注:言临曲岸之州,今犹谓其处曰曲江。”其遗迹就是现在的曲江池。“曾宫”,曾,重也。指宜春宫中的多层宫殿。经过曲江池东边的“长阪”,才能进这座“曾宫”,可见宜春宫的主体建筑在今曲江池南的凤栖原上。

陈直先生云:在春临西南的秦汉建筑遗址上采到一瓦筒部有“十二二月令”五字刻款(《秦汉瓦当概述》),出土“富贵毋央”瓦当一品(《关中秦汉陶录提要》),可能就是宜春宫建筑用瓦。秦二世墓,《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逼死胡亥,“以黔首礼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墓在今曲江池南岸,封土堆圆形,高5米,墓北竖毕沅书“秦二世皇帝陵”石碑。以上遗迹与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所言一致在唐宋著作中对宜春宫的位置有不确切的说法。

唐初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云:“秦宜春宫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三十里。”又:秦胡亥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王应麟《玉海·宫室》皆从其说。按此说,唐万年县治在今西安市李家村,一唐里折今米,30唐里折今15.7公里,从李家村向西南推15.7公里,宜春宫的位置在今韦曲南的何家营一带。34唐里折今17.8公里,从李家村向西南推公里,二世墓在韦曲南岳村一带。何家营、岳村皆在樊川,离可作定位依据的遗址今西安市郊区曲江池相距甚远;且与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賦》及《三辅黄图》的记载颇相抵牾,此说显然错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16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