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咱南方人的小年,历史读本提前给您拜年啦!
江西风景独好!即将到来的春节黄金周,您和家人可以到处走走,希望我们的介绍能为您的出游带来更多的方便。
为充分展示全省各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丰硕成果,年,在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江西风景独好”大型新闻公益活动。
继古邑高安和秀美于都之后,这周,本报《江西历史读本》将与广大读者一同走进第三站——万载县。万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便有先民繁衍。从农耕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万载孕育了无数历史瑰宝与文化结晶,这里物产富饶、百姓安居乐业,更是革命火种点燃的地方。让我们一同追溯这座活力之都的历史渊源,探索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万载,这个集灵秀于一体的赣西古邑,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当地民间花灯戏自古盛行,有“无花灯不成村”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旧时万载民间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和业余花灯戏班社30余个。
万载花灯戏由传统民俗表演“变身”赣剧瑰宝
-
曾桂晨报首席记者康婧
万载花灯戏原名花鼓灯,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万载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花灯戏的代表。早在明末清初,赣南的大批移民居于万载山区,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灯戏,与万载当地的“花鼓灯”糅合,每逢节日,山区居民“白天耍灯,夜间唱戏”。
花灯与采茶戏的惊艳融合
万载花灯戏走过了数百年漫长的历程,是一个多姿多彩、载歌载舞、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古老剧种。万载花灯是万载花灯戏的源头。兴盛时,几乎全县大多数村落都有1~3支花灯队,花灯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明代中后期,不少花灯队跨乡串村,留宿接灯人家,晚上围炉作乐,坐唱小曲,从而催生了万载花灯戏的萌芽,并为其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明末清初,大量赣南移民迁入万载定居,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灯戏。万载花灯逐渐吸纳灯戏,每逢节日,“白天耍灯,晚上唱戏”。据了解,万载花灯戏属于采茶戏中路唱腔的一支,万载花灯戏班社所供奉的戏神是赣南采茶戏的老师傅“三伯公”。
清乾隆年间(公元~年),万载不少灯队开始向表演灯戏过渡,从耍新年、闹元宵扩展到各种节日都有灯队表演。在表演形式上,除耍灯之外,兼有“一丑一旦”、“一生一旦”的“对子戏”或全“四旦”的歌舞节目,这种以“灯”带“戏”,不用舞台,只在平地演出的形式俗称“踩地老鼠”,是万载花灯戏形成的最初阶段,也称为“灯戏”阶段。
由“三角班”发展到“八角头”
据清道光年间的《万载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前后,万载高村进士李荣陛曾作灯戏二绝句:“百戏同民自九重,筑场如砥演鱼龙。升平一例萧韶曲,瓦釜何曾羡鼓钟。”展现了灯戏表演艺术的魅力,又曰:“弯角篱边取道来,农官腾箠牧童催。三时劳苦一旬戏,耕法频将诱稚孩。”描述灯戏已深入寻常百姓生活。
当时,万载灯戏由于受到邻县瑞河、袁河等大班的影响,发展成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乾隆以后,“三角班”由平地演唱到登上临时搭制的草台演出,逐渐脱离灯彩,专演小戏,进入集镇,与当时流行的阳戏(提线木偶戏)、瑞河、袁河等大班争鸣斗妍。
到了清末民初,阳戏已在万载逐渐萧条,瑞河、袁河大班也日见衰落,唯有万载花灯戏凭借其表现的内容多为底层人民的生活、劳动与爱情为群众所喜爱,并逐步发展成“半班”。行当由“三角班”发展为“八角头”,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丑)、生巾(小生)、姬生(正旦)、烟花旦、彩旦。从此,万载灯戏开始演出故事情节较强的本戏,在声腔与表演等方面有很大发展,把花灯、民歌、小调与赣南采茶融为一体,并和高安丝弦戏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无花灯不成村”
据万载县文化馆左仁吉介绍,民国时期,万载新出现了六七个专业的花鼓灯戏班,如康乐镇高秉均的“鸿福堂”,马步乡王生发的“金福堂”,茭湖乡易花子的“幸庆堂”等,新桥下汪锦松的“锦伢班”、马步乡龙成生的“顺利班”、双桥镇柳包元的“德胜班”,高城镇闻长庚的“合盛班”等。
此外,白良乡、三兴镇、万岁桥村、芦洲村、双桥镇、鹅峰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出现了十来个“林宝班”“德业班”之类的季节性、业余性花鼓灯小戏班。这些花鼓灯戏班就地取材,带着几台“小曲”(小戏)游走于万载城乡各地,上门闹墟、赶集,为百姓带去欢乐。
歌、舞、技演绎传奇戏本
万载花灯戏的剧目分为小曲、小戏、本戏和连台本戏四类。小曲曲目繁多,系灯戏阶段节目,内容简单,表演歌舞化;小戏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反映劳动生活、揭示伦理道德,妙趣横生,美仑美奂;本戏和连台本戏大多源自民间故事及传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在表演技巧上,万载花灯戏主张“歌、舞、技”三者并重,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其音乐有“传统声腔”和“新腔”两大类。在传统声腔中又分为“花灯调、杂调、本调”三类。花灯调的“强弱强”三拍子等,节奏丰富,别具特色;杂调琅琅上口,易于流行;本调分“普通调”和“平调”两种,系大戏的主要声腔。新腔板式更为丰富,能适应剧情需要,表现喜、怒、哀、乐,以渲染剧情,营造气氛。花灯戏非常重视打击乐的配合,有其自己的花灯锣鼓经多条。
在舞美服饰上,万载花灯戏简洁夸张,极富美感。人物脸谱活泼自由,如小丑脸谱,视剧情不同,可画上蜻蜓、青蛙、蝴蝶、元宝、秤钩等不同图案,显得生动自然、幽默风趣。
多项基本功塑造鲜活人物
万载花灯戏极富地方味和人情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优美,表演载歌载舞,始终保持着灯彩歌舞的艺术形态。其基本功数“扇、帕、步”三功尤为重要。据当地老艺人介绍:“扇功圆成球,帕花要耍成红石榴。”按角色要求,小旦扇要圆,小丑扇要花,小生扇要活。帕功是旦角的主要基本功之一,视剧情需要,可耍成顶盘式、打伞式、飞碟式、旋转式等。步功有旦步、丑步、公子步之分。
还有一些基本功成为了演艺绝招,如板凳功、棍子功、耍伞、耍花鼓、耍秤砣、撒稻草等。万载花灯戏含“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有“喜、怒、哀、乐、爱、恶、忧”之“七情之色”。每个角色以“手、眼、身、发、步”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内在情感。
《孟姜女》创造剧团出场纪录
新中国成立后,为抢救这一剧种,当地成立了专业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上演剧目多台,自创本戏20多个,自创小戏60多个。
其中,年,当地排演的大型古装花灯戏《孟姜女》在省内外累计演出多场,场场暴满,创造了剧团单个剧目演出场数最高纪录。年,万载花灯戏入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万载花灯戏音乐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8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万载花灯戏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相关资料由万载县委宣传部提供)
晨读江西│一个有文化的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